資源簡介 第1課 俄國向何處去一、“二月革命”1、發生的背景“一戰”使得俄國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戰爭的失利和經濟危機激起了全國各地不斷爆發革命運動,革命潮流沖擊著沙皇專制統治。1917年3月,起義爆發,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2、結果:沙皇專制統治被推翻,形成了工兵蘇維埃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府并立的局面。3、勝利后的困惑革命后,工兵蘇維埃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并存,俄國社會面臨著向何處去的重大抉擇。4月,列寧回國,發表《四月提綱》,為俄國革命指明了方向。4、革命的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二、彼得格勒武裝起義(俄國十月革命的標志)1、背景1917年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公開鎮壓革命群眾。2、經過1917年11月,在革命運動席卷全俄的形式下,列寧親自領導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起義者首先迅速占領火車站、中央發電站、電話總局和國家銀行等戰略要地;然后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中攻占了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推翻了臨時政府,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3、結果1917年11月9日,列寧領導的工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4、影響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揭開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序幕,是俄國十月革命的標志。它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把社會主義的理論變為現實,為俄國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政治前提。第4課 “大危機”與“新政”一、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爆發:1929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隨即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2、特點:(1)波及范圍特別廣: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并發,相互交織;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爆發,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2)持續時間特別長:從1929年到1933年,持續了四年之久。(3)破壞性特別大: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減少三分之二,美、德、法、英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幾百萬小農破產,無業人口顛沛流離。3、影響: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的打擊,激化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的政局動蕩。經濟危機也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引出一連串的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戰。4、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2)直接原因;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與勞動人民購買力的相對低下之間的矛盾。二、羅斯福新政1、背景:羅斯福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當選美國總統,實行新政的?1929——1933年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沖擊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宣布實行“新政”。2、目的:通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3、新政的主要內容(措施)(1)整頓金融業,恢復銀行信用,貶值美元,刺激出口;(金融業是首先整頓的)(2)恢復工業,強化國家對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工業是新政的中心措施)(3)調整農業,壓縮農業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維護農業生產;(4)興辦公共工程,減少失業,擴大消費需求,進行社會救濟,穩定社會秩序。4、羅斯福新政有哪些歷史作用?答: “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加強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新政”很好的效果,是美國度過了危機。第7課 瘋狂的戰車一、慕尼黑會議1、慕尼黑會議的召開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并簽訂了《慕尼黑協定》。2、《慕尼黑協定》主要內容:(1)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方應于十天之內從上述領土撤退完畢;(2)英法應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邊界給予“國際保證”。實質:《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英法以犧牲小國利益為代價,取得與德意侵略者的妥協,但換來的只是短暫的和平。后果:損害了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德國進攻波蘭1939年9月1日,德國按照早已制定好的“白色方案”,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英法兩國于9月3日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二、德國進攻波蘭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按照預定的“巴巴羅薩計劃”,分三路對蘇連發動了突然的全面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英勇抗擊侵略者,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噓的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鼓舞了蘇聯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三、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艦隊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幾個小時內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使其喪失戰斗力達半年之久。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對日宣戰,緊隨其后對日宣戰的有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后,美國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答: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全面爆發后,美國的態度起初是把自己當作預備隊員,隔岸觀火;后來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美國才宣布處于戰爭狀態,并表達了戰勝法西斯的決心。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美國主要是服從本國利益的需要。戰爭初期法西斯的侵略未從根本上嚴重觸犯美國的國家利益,而日本偷襲珍珠港卻開始觸犯美國的利益要害,故美國才宣布處于“戰爭狀態”。【問題】列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逐步擴大的史實答: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7月,德國轟炸英國本土,不列顛之戰開始;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大戰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大戰達到最大規模。第8課 正義的勝利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3、建立的歷史意義(作用或影響)答: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把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從而極大地鼓舞了各國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雅爾塔會議1、背景:在二戰接近尾聲,德國敗局已定之時,為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解決戰后的重大問題,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議。2、會議的主要內容:分區占領德國,徹底摧毀軍國主義和納粹制度;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3、評價積極影響(作用):雅爾塔會議對協調盟國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戰后建立聯合國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一、大戰的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2、戰役的經過1942年7月,德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開始了斯大林格勒會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最終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它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二、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經過長期周密的準備,美英軍隊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這與它的行動代號“霸王計劃”非常相稱。盟國武裝力量開始從東、西、南三面圍攻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粉碎德國法西斯的最后決戰階段。意義:拖住了法西斯德軍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蘇軍的反攻作戰,也消除了德軍跨海征服英國的直接威脅,鼓舞了歐洲人民的斗志,促進了抵抗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四、法西斯集團的瓦解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標志著法西斯集團的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五、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和經驗六、二戰的性質、規模、影響和歷史啟迪1、性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規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2、規模: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3、影響:(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超過1億人失去了生命,物資損失超過40000億美元(2)和平與進步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3)二戰還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大戰期間取得的成果,為戰后的和平事業所利用,從而為人類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4、啟迪:(1)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決不能重演;(2)人民終究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是社會前進的推動者;(3)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不相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4)所有國家都應當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5)人類的命運休戚相關,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求得共同發展。第11課 夢幻超級大國一、美國經濟1、戰后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原因:(1)二戰時期的資本積累;(2)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經濟發展政策;(3)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P70材料閱讀:1960——1993年美國“研究與開發”經費表中的數據和文字說明告訴了我們什么?答: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研開發,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數量逐年遞增;美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基本穩定上升;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2、概述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1)以外向型經濟為主(2)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3)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動力,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并成為支柱產業。第13課 挑戰“兩極”歐洲聯盟1、背景(或目的)促進經濟發展,保證自己的安全和提高國際地位。2、歐盟成立的過程(1)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等六國政府簽署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第二年成立了國際性的煤鋼壟斷組織——“歐洲煤鋼共同體”,塑造了未來歐洲共同體的雛形。(2)1957年,六國決定組建“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3)1967年,以上三個組織合并,成立了“歐洲共同體”。(4)1991年底,12個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就建立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達成協議。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成立。1999年,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啟用,2004年,成員國達到25個。作用:他們在經濟上,政治上的密接合作,促進了西歐經濟的發展,也提高了歐共體在國際上的地位與作用。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2、促使日本經濟迅猛發展的因素有哪些?(1)戰后美國在經濟上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2)政治上迫使日本進行民主改革。(3)日本大量引進世界先進技術,主要手段為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4)日本政府長期堅持“教育先行”戰略(5)日本政府實行“貿易立國”戰略。4、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在政治上的要求及表現要求: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表現:(1)努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并奉行不同于美國的中東政策。(2)提出了改造聯合國安理會的想法,要求為常任理事國。第18課 夢想成真的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比較內容 第一次(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第二次(電力革命) 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開始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完成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末20初 正在進行主要發明 珍妮機,蒸汽機,火車機車、汽船 內燃機、汽車、電燈、飛機、汽艇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工程,生物技術(克?。┤〉弥卮笸黄?br/>標志性發明 蒸汽機的改良 電力的廣泛使用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理論基礎 牛頓的力學 法拉第的電磁學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領先國家 英國 美、德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質 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智能化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與國家政權相結合)進入的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網絡信息時代交通工具 汽船(輪船)、火車 電車、汽車、飛艇、飛機 宇宙飛船動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機(煤炭) 發電機和電動機(電力)、內燃機(石油) 核能共同影響 1.改進了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2.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3.促使階級結構發生變化,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不斷調整;4.導致東方從屬于西方,形成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格局,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5.影響了世界工業布局,加劇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思考、啟示 1.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2.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勞動對象的擴展,都要依靠科學技術,同時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3.一種新的制度的確立和鞏固,最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4.我們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必須實行改革,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確立了資產階級在世界的統治地位;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東方從屬于西方。 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各國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積極迅速發展,特別是歐共體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極化趨勢發展。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上,英國工業革命后,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一方面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是中國逐漸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思想上,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如林則徐、魏源、洋務派。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加緊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國再次成為被掠奪的重要目標。列強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思想上有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制度,如嚴復、資產階級維新派。 使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出現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對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發展民族經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抓住機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有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傊?,我國應積極參與競爭,趨利避害。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1、興起時間: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后)2、主要標志: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3、核心技術:計算機4、開始國家:美國二.第三次技術革命興起的原因1.二戰后,軍用技術轉為民用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自然科學理論迅速發展并取得突破3.科學技術社會化,成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社會保證.4.國家是科學事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特點1.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3.科技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1.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2: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3. 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4. 改變社會生活結構,給人類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思考:三次技術革命對人類產生什么共同影響 1.都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2.推動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世界經濟現代化的三百年里,中國曾喪失了三次發展的重大機遇。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的機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步的機遇。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錯失第三次產業革命技術轉移的機遇。第19課 共建“地球村”一、經濟全球化1、含義:【問題】什么是“經濟全球化趨勢”?有何表現?答:(1)含義:二戰后,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交通與交往手段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從總體上看,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經濟全球化趨勢。(2)原因:二戰后,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交通與交往手段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全球經濟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和區域性經濟集團(如“歐共體”、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等)及跨國公司(如美國微軟公司、通用電器公司等)進一步發展。中國、蘇聯和東歐等加入到市場經濟體系之中,為全球的進一步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3)表現:世界變得越來越小,3、特點:以發達國家為主導、擴大的市場經濟為基礎、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和信技術革命為主要動力,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聯動過程。4、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問題】為什么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答:人們把經濟全球化的雙重性比喻為一把雙刃劍。(1)機遇(有利的一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有利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有利于高新技術的擴散和推廣,有利于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開拓國際市場,還可能帶動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的追趕或超越。(2)挑戰(不利的一面):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是由發達國家制定,必然存在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問題】請舉出你身邊體現經濟全球化的一樁典型事例。答:科技、各國措施、國際環境、經濟全球化的作用。【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面臨哪些嚴重危害人類社會的共同問題?有何對策?答:(1)面臨的問題:戰爭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和恐怖主義等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2)對策:A、各國必須采取積極措施,如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保投資、保護有限資源、加大禁毒和反恐的力度;B、必須依靠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和共同努力,重視有關的輿論宣傳和落后地區的科教工作等,以理智和正義共建一個繁榮的“地球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