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把握趨勢與規律,明確方向與節奏 ——學習《中考命題研究藍皮書》 九年級 歷史組 命題綜述 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使學生能夠掌握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興趣,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開拓觀察世界的視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此,近年來山西省中考歷史試題在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目標指引下,以山西中考命題改革的理論構建“一核?六維?四手段”(“一核”指山西中考命題的核心思想:立德樹人、素養立意、導向教學:“六維”指山西中考命題的“六個維度”:立足學科素養,加大開放探究,注重閱讀能力,關注表達,交流、共享,借鑒PISA測試理念,落實課程標準中的活動建議;“四手段”指山西中考命題中核心素養落地的四大段”包括跨學科整合、不確定性結構、真實任務情境、理性思維和批判質疑為導思想)立足學科核心素養,秉承如何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課程標準中思想性、人文性、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性質,遵循“考改促課改,課改推考改”的原則,努力做到把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功能有機統一,發揮好中考考試評價這一“指揮棒”的作用,使之成為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助推器。試題的命制立意確定為: 1、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2、以學科素養為目標,實現三維目標與核心素養的有機融合 3、以課標知識體系為依托,以多元情境為載體,以問題導向為手段。 力求呈現出一份立意高遠,導向明確,思維開放,情境多元,問題有效,形式活潑的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考卷,真正能夠起到對中考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做到以考試命題為契合點,達到教、學、考、評的一體化,進而真正發揮歷史學科育人為本的功能,讓情懷生根,讓素養落地。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山西省中考命題改革的不斷創新,每年的中考試題一步一個新臺階,近幾年的中考歷史試題已從能力立意逐步過渡到能力立意和素養立意并重,在堅持以課程標準為命題唯一依據的前提下,通過創設任務情境,發掘學科特點,引導體驗探究,注重創新思維,試題在呈現形式的不確定、難易度的把控、開放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做了有利于“教、學、考”的調整變化,進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的逐層落實,旨在使學生在掌握學方法,總結歷史規律,提升歷史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的過程中,升華愛國情感,厚植家國情懷。這樣的試題契合歷史學科育人為本的教育功能,更加符合國家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求。 二、試卷結構 (-)命題依據 以國家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為命題的唯一依據,結合山西省的實際情況,以教育部審定的部編歷史教科書為依托進行命制。 (二)試卷基本結構 1.試卷結構:全卷為閉卷筆答,滿分75分,考試時間為70分鐘,共8頁。分客觀題(選擇題)和主觀題(非選擇題)兩部分。 2.題型及分值和考試內容及分值比例 (1)中考題型、分值保持基本不変。但呈現形式會相對靈活。選擇題(共30分)和非選擇題(共45分)簡答題、材料解析題、探究題 (2)中考各部分內容比例 中國歷史60%,其中古代史大約25%,中國近現代史35%(山西地方史隱含其中);世界歷史40%,其中世界古代史相對占比較少。 (3)試題難易度預設:易、中、難比例約為6:2:2 三、試卷突出的亮點分析 1.價值引領,凸顯思想性 近年來山西省的中考歷史試題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和考查,特別是凸顯家國情懷下歷史學科多種情感的考查,從而體現歷史學科的思想性特征。試題注重價值觀引領,讓學生在試題情境和設問中實現對正確情感價值觀的體驗與感悟。這些考點有的是顯性考查,有的是隱性滲透,但最終都會提升到情感價值觀的認識層面。特別是一些以主題形式考查的試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四個自信”等有明確的體現。突出價值導向,彰顯家國情懷。 2.創設多元情境,提升思維品質 表現1:簡單的學科情境(學習情境),考查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 表現2:復雜的真實情境(生活情境),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題的能力。 真實任務情境的創設是新時代下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本題創設的是穿越時空的真實生活情境,題干中有效的信息是1930年這一“時間”和美國這一地域“空間”。 表現3:整合的學科化情境(學術情境),考查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 挖掘知識內涵,拓展歷史視野 4.構建思維框架,形成歷史解釋 5.落實活動建議,凸顯實踐創新 類型1:方法訓練類的活動 類型2:閱讀觀察類活動 例第5題.我國的疆域版圖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觀察下面四幅疆域圖,為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概括一個最恰當的主題 類型3:搜集整理類 課標:搜集唐詩,從唐詩中感受唐朝社會風貌。 第3題.詩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唐詩《田家》中寫道:“倚床看婦織,登垅課兒鋤。”這反映出 A.農村商品經濟的發達 B.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C.家庭手工業規模擴大 D.重農扣商的經濟政策 類型4:參觀考察類 這類教學活動在課下組織進行的居多,我國各地有一些歷史的遺存或歷史紀念的場所,因地制宜地組織學生參觀與歷史有關的場所,如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館、歷史展覽館、歷史文化遺址、歷史名勝古跡等,可以使學生近距離接觸歷史遺留下來的場所和物品,獲得真實的歷史感受。 試題從始至終貫徹素養導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發掘學科特點,引導體驗探究,注重創新思維,在呈現形式、難易度把握、開放的程度等方面做了有利于“教、學、考”的調整変化,以此達到以考試評價為契合點,做到三者的有機統一,形成育人合力。 試卷最大的“亮點”體現在 “一標準”(即課程標準)為唯一依據的前提下,“兩核心”(即核心素養立意和核心價值觀)為立足點,突出家國情懷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其最明顯的“変化”表現為“新”“巧”“實”三方面的相互融通,進而達到目標的逐層落實,即掌握學習方法,總結歷史規律,契合學科育人為本的功能,符合國家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求。 四、挖掘內涵,學以致用 1.突出思想性,強化正確價值觀 (1)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民族自信心。 (2)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 (3)革命與改革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歷史必然趨勢。 (4)人類社會歷史從分散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5)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歷史進步的推動作用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堅持課標唯一,突出主干知識 (1)以《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為命題依據,可適當體現地方歷史課程內容。 (2)突出考查初中三年所學習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以及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中外縱橫聯系等主知識。 3.落實核心素養,注重學科能力 課標明確規定:在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上提出衣次遞進的更明確的要求。概括地說 初一:主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識讀歷史圖表,正確地計算歷史年代,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了解傳說、故事、演義與史實的區別。 初二:主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和閱讀、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學會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 初三:主要培養學生繪制簡單的歷史示意圖,能夠對同類的歷史事物進行初步的比較、概括和綜合,能夠初步運用材料對歷史進行分折、論證等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能夠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運用綜合、概括、比較等方法認識歷史。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探究與解決問題。 五、教育教學的建議 1.應對新變化,培養新素養 統編教材蘊含的新理念:凸顯歷史教學的權威性,凸顯歷史教學的時序性,彰顯了歷史教學的價值觀。突出了歷史教學的時代感 強調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回歸教育本質,發揮歷史的教育職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唯物史觀,有正確的歷史價值判斷能力,能夠在對歷史進行評述與判斷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社會責任與民族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 2.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 (1)創設情境需注意 *真實任務情境(人物、事件都是真實發生的) *模擬仼務情境(人物可以虛擬,事情必須真實,不能憑主觀意愿胡編亂造) *根據情境設置,提出問題,問題有價值,有實效。 (2)創設情境需關注 *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跨學科整合知識的再認再現和遷移能力 *體會和提升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能力,及情感、價值觀的判斷能力 3.優化課堂教學,打造課堂新高度。 (1)優化課堂施教新理念。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核心素養,比如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過程中探索出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等具有家國情懷的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2)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上。以課程標準為根本,做到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與素養,就教材的關鍵知識點和主要能力點進行教學的整合和重建,做到張合有度。 (3)優化教學環節。充分挖掘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功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各種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科素養為根本,適度跨界,與其他學科正合融通,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必備品格。 (4)優化教學情景創設和問題設計。充分利用高觀點含量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質疑,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推動學生不斷提出新問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5)優化作業設置。讓學生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基礎上,還將生活中的知識和課內知識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考試命題改革對教學提出新要求,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出新挑戰。未雨綢繆,方能決勝將來,孝義七中的老師將順勢而為,積極探索,真正理解和接納新形勢,新理念,為孝義教育貢獻自己的光和熱,為孝義七中中考再創新高竭盡全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