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考點——世界近代史考點1 文藝復興 1.《神曲》作者:但丁,文藝復興先驅。概況:①構成: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②主題:作者借夢游三界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把許多主教、僧侶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獄,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情感與理想。2.莎士比亞的戲劇代表作:《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主題: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3.影響: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考點2 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 1.租地農場概況:①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②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特點: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2.手工工場產生:13世紀,隨著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發展:后來,商人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作用:雇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3.影響: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考點3 新航路開辟 1.哥倫布發現美洲:1492年8月開始,哥倫布率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橫渡大西洋,他們“發現”了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在接下來的10年間,哥倫布先后三次西航,始終認為他到達的就是亞洲的印度。2.麥哲倫環球航行概況:①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繼續尋找盛產黃金和香料的亞洲;②經過3年的航行,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歐洲。意義: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對資本主義經濟: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對世界: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考點4 “三角貿易”、資本原始積累 1.三角貿易示意圖:以英國為例影響:長期的“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力,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資本原始積累表現:英國等歐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黃金、白銀,他們還將美洲、非洲和亞洲殖民地的馬鈴薯、玉米、番茄、煙草、可可、茶葉等作物運回歐洲;把歐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紡織品銷往殖民地。影響: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考點5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革命)、《權利法案》、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革命):(1)開始:1640年,英國議會重新召開,查理一世企圖逮捕反對他的議員,挑起了內戰;(2)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隨后,英國宣布為共和國。其間,克倫威爾個人專權統治,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激起人民反抗。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再次發生政變,議會決定:廢黜詹姆士二世,迎請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國,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并以此為基礎,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從此,分歧可以在議會中協商解決,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內戰。考點6 美國獨立戰爭:華盛頓、《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 1.華盛頓主要事跡:①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后,擔任大陸軍總司令,努力將各州團結、聯系起來對英作戰,最終贏得了美國的獨立;②1789年,華盛頓當選美國第一任總統。評價:領導美國人民贏得了民族獨立,為美國建國及制度創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獨立宣言》概況: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內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言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意義:是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3.1787年憲法制定會議、地點:制憲會議、費城。內容: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①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③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意義: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考點7 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帝國 1.法國大革命(開始于1789年7月14日)背景:18世紀開始,法國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沒落。舊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致使法國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經過:(1)開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占了象征國王統治的巴士底獄;(2)制憲:①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②1791年,制憲議會制定了憲法,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3)發展: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并把國王路易十六送上斷頭臺;(4)高潮:雅各賓派組成救國委員會,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2.拿破侖帝國建立過程:(1)奪取政權:1799年11月,拿破侖·波拿巴發動政變,組成了一個新的政府,很快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國家機器;(2)發展經濟:大力發展工商業和農業;(3)法制建設:拿破侖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為《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4)建立:1804年,法國改為帝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加冕稱帝。評價:①在歐洲君主眼中,拿破侖仍然是革命的后繼者。反法聯盟一次次與法國較量,一次次敗在拿破侖手下;②拿破侖大軍所向披靡,幾乎橫掃歐洲大陸,在廢除各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考點8 第一次工業革命:珍妮機、蒸汽機、鐵路、現代工廠制度 1.珍妮機發明: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紗機,將它命名為“珍妮機”。意義: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后來,其他生產部門也紛紛發明、制造機器,促進了生產的發展。2.蒸汽機概況:(1)改進:18世紀中期,瓦特對蒸汽機作了一系列改進;(2)投入使用: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后來,化工、冶金、采礦等許多生產部門都開始使用蒸汽機;(3)發展: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影響: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3.鐵路開始:1825年,由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正式試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發展:1830年以后,英國掀起投資建設鐵路的狂潮;到1851年,英國建成了總長約1萬千米的鐵路網。影響: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快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4.現代工廠制度條件:由于瓦特蒸汽機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動力,工廠可以設在遠離河流的地方,工廠的規模也變得更大,有些工廠甚至能雇用1000多人。確立:進入19世紀,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考點9 馬克思、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1)1818年5月5日,馬克思生于德國特里爾市。博士畢業后,他開始從事政治活動。他多次在《萊茵報》上發表文章,抨擊普魯士政府,后被迫轉赴法國巴黎;(2)在巴黎,馬克思結識了恩格斯,兩人一起討論各種理論和歐洲工人運動,成為思想、事業上志同道合的戰友。2.《共產黨宣言》發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倫敦正式出版。內容:①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②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即共產黨,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歷史意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考點10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領導者:玻利瓦爾、圣馬丁(兩人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概況:(1)在南美洲北部地區,玻利瓦爾宣布解放黑人奴隸,承諾勝利后分給起義士兵土地。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隊伍,克服艱難險阻,打敗西班牙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當選總統后,他繼續領導南美洲的獨立運動;(2)在南美洲南部地區,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2.印度民族大起義主要史實:在章西城的戰斗中,年輕的章西女王領導軍民與英軍展開激戰,直到壯烈犧牲。影響: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考點11 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861年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背景:俄國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盛行農奴制,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目的: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后,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內容:政治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軍事創建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生活方式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影響:通過改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2.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背景: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農奴制嚴重制約了這一時期俄國的經濟發展。概況: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于1861年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2)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影響:(1)積極: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消極:農奴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考點12 南北戰爭(美國內戰)、《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南北戰爭(美國內戰)實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作用:經過這場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2.《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時間、發表者:1862年、林肯。內容: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考點13 明治維新 概況:1868年,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史稱“明治維新”。主要措施:政治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軍事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作用: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考點14 第二次工業革命 電的利用 內燃機與汽車、飛機的誕生 1.第二次工業革命概念: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它們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促進了工業的蓬勃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1)新能源:電力成為新的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2)應用技術:內燃機的發明;(3)技術成果:白熾燈泡、汽車、飛機。影響:(1)社會進步: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2)社會問題:工業化帶來了人口的增長,大眾教育的普及,城市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2.電的利用:(1)理論基礎: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2)愛迪生的發明: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堿性蓄電池、電影攝像機和放映機等;(3)“電氣時代”:在各國發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發電機、電動機、電焊機、電鉆、電話、電車、電報等紛紛問世。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3.內燃機概況:①1876年,德國人奧托制造出一臺煤氣內燃機;②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內燃機;③幾年后,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發明了柴油內燃機。影響: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以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出現,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4.汽車概況:①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本茨制造出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②1913年,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5.飛機: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架飛機是由美國萊特兄弟研制成功的。考點15 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列夫·托爾斯泰、貝多芬、梵高 1.科學家牛頓:(1)成就:①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他的三大成就;②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地位: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3)影響:牛頓的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達爾文:(1)成就: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2)影響: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2.文學巨匠巴爾扎克:(1)簡介: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2)代表作:小說集“人間喜劇”,其中經典之作《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等,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給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變遷史。列夫·托爾斯泰:俄國作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作品內容描繪出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場景。3.音樂、美術大師貝多芬:(1)簡介:德國作曲家。代表作———《英雄交響曲》,1804年完成,表達出貝多芬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它是貝多芬第一部明確反映重大社會題材的作品,標志著貝多芬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熟。(2)評價:德國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他創作的音樂充滿了想象力和激情。梵高:荷蘭畫家,代表作有《夜間的咖啡館》《向日葵》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