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 教學目標: 1.概述種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3.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會交流和合作。 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學難點: 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為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確立本節應用“激趣-探究”式學習。首先多媒體展示五幅圖片(海帶、苔蘚、腎蕨、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結種子? 學生進行展示:課下調查的校園內的種子植物。接著學生討論分析:①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②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讓學生觀察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蘋果、桃、梨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比較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不同。最后學生總結種子植物與人的密切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多種植物的果實與種子。 學生:收集校園內的種子植物。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課題 5分鐘 多媒體展示五幅圖片(海帶、苔蘚、腎蕨、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結種子? 進一步提出:油菜、南瓜一般是如何繁殖?一粒小小的種子為什么能長成一株新的植物體?這與種子的結構有關,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種子植物。 學生通過識圖說出能結種子的植物,油菜、南瓜。 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總結出種子植物的概念。 啟動學生思維,激發的興趣。 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3分鐘 學生進行展示: 調查校園內的種子植物 實驗目的: 1.了解并記錄觀察到的種子植物的名稱、主要特征及生活環境。 2.嘗試區分不同的種子植物。 3.初步學會調查的方法。 材料用具:筆,記錄本,卷尺等。 方法步驟: 1.幾個同學自由組合成調查小組。 2.各小組在校園內選擇不同地點調查:如花圃、草坪、操場等。 3.仔細觀察并記錄不同植物的名稱、主要特征及生活環境。對不熟悉的植物先記錄下它們的大致特征,然后利用學校的圖書、網絡等信息渠道查詢有關資料。 4.整理調查資料和結果,設計調查表并如實填寫。 調查人 ? 調查 地點 ? 調查 時間 ? 植物 名稱 主要特征 ?生活環境 備注 ? ? ? ? ? ? ? ? ? ? ? ? ? ? ? ? ? ? ? ? 學生展示在校園內的調查結果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生的探究學習進行了鋪墊。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還可以培養學生注意觀察周圍的環境,熱愛大自然。 引導探究 層層推進 6分鐘 一、學生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其生殖細胞--孢子)的圖片和種子植物圖片(突出放大其果實、種子),對二者進行比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討論交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①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②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在各小組代表積極發言的基礎上,教師予以肯定并加以完善:孢子是個生殖細胞,而種子是器官,種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種子植物之所以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能產生種子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學生展示并交流調查報告:校園內的種子植物。并嘗試描述種子植物的生活環境和主要特征。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種子植物的特征:種子植物個體比較高大,根莖葉內都有發達的輸導組織,能夠產生種子。教師同時要引導學生對種子植物與前兩種植物類群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的適應關系。? 小組同學進行合作探究; 分析得出結論;理解要保護生物。 小組討論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合作探究有利于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點。有利于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了解。使學生全身心地融入課堂,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回歸。 我們要愛護我們身邊的一花一木,不任意的傷害任何有生命的物體。 組織交流 點撥建構 18分鐘 區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請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蘋果、桃、梨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相同點是"子",不同點是"裸"、"被"為啟發點的點撥下思考、討論,顧名思義得出答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二者相同點是都能產生種子,不同點是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的種子不裸露,外有果皮包被。教師播放課件動態展示桃的果實(完整)縱向剖開(展示種子),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不同的理解。? 2.學生觀察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課件,認識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可采用競爭的方式搶答出是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營造良好的的學習氛圍。? ??3.學生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的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課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討論交流,并對探究加以指導:? ??①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 ??②在種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 ??③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主要分借風力傳播、借動物傳播、借水力傳播三種,請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4.你知道被子植物為什么叫綠色開花植物嗎? 三、在各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老師概括完善: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包在種子外面,起保護作用;在種子成熟后,果皮則有助于種子的廣泛傳播,從而擴大了后代生活的范圍,促進了該物種的繁榮。并舉例說明,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分布更廣、種類更多。? ??四、種子植物與人的密切關系: 學生分享自己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種子植物方面的資料,關注種子植物與人的密切關系。教師注重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 學生認真讀圖 合作探究:小組同學分組討論,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觀察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找出異同點 說出果皮起的作用 它們經歷了開花、結果的過程。 被子植物種類繁多,與人類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即包括了我們食用的糧食作物、蔬菜、各種水果、油料作物、提供新能源飲料作物茶;間接提供人類各種肉類;可以說衣食住行無不與被子植物有關。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有關知識時,采用了自學輔導法進行教學。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巧妙啟發,積極引導,共同總結,這樣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又為下一模塊---合作學習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展示學生的才華,激發靈感,同時可以使學生發現別人的長處,激勵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進行指導,力爭做到每個學生都要有任務,而且分工明確,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快樂。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知識整合 遷移應用 5分鐘 觀察:右圖銀杏樹上結的“白果”是果實嗎? 判斷: 1.松子、花生、西紅柿都是果實。( ) 2.裸子植物的種子比被子植物的種子得到更好的保護。( ) 討論回答問題,并說出理由 這一環節的設計促進了知識的整合、遷移和應用,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小結3分鐘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通過層層設問與同學進行交流: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收獲了哪些知識?在學習中用了什么方法?你還想探究與這節課有關的什么問題?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所學的知識,讓總結成為知識的提升和鞏固?。 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說出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通過學生對本節課的小結,使學生具有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鍛練了學生口頭表達問題的能力,能對本節所學的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 課堂達標檢測題及課下作業 5分鐘 課堂達標檢測: A類: 1.我們把能產生________的植物,叫做種子植物;在種子植物中,我們又可以根據_______,將它們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水杉和南瓜相比,最主要的區別是水杉不形成______,種子_______。 學生獨立自主完成,課堂檢測要及時互糾。 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答題速度和規范,將學習延伸到課下。 板書設計: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第3課時) 教學反思: 1.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強調深入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自主學習,給學生深刻的體驗。在學生觀察錄像、標本和圖片資料時,我并不給出問題,而讓學生自己分析。然后問學生:你發現什么問題了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討論交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能夠從一定的情景出發,通過多向交流與合作,討論、探究、發現,以此得出結論,獲取到新知識。也改變以往學生在學習中僅滿足對資料的閱讀理解,找出答案記憶的過程。? ??2.開放的課堂,帶來學生思維的開放。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而是向整個外界環境開放。在總結本節內容時,我不僅滿足于更好的有效的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印象更鮮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記憶更牢固,持久。而是更多的與學生探討:你還想知道哪些內容,你對本節內容還有什么問題?這樣的總結更體現在是幫助學生思考服務的。在總結和交流中,學生隨時能迸發出思想的火花,發現值得探究的現象,產生引人深思的問題,這些都是課前無法精確的加以預測的,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對學生的創新和質疑思維是一種肯定和鼓勵。當然在授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 1.小組同學課前收集的資料不多,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時個別組的學生分工不合理。 2.這次教學實踐活動由于實驗器材不足,平時開展實驗較少,實驗準備不夠充分,學生親自動手能力不強,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牢固。 8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