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一、教材分析:蒸騰作用是綠色植物的一項重要的生理活動,它對維持植物體內含水量及在高溫季節降低植物體溫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從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入手,使學生確信植物的蒸騰現象,接著引出蒸騰作用的概念,葉片的結構和蒸騰作用的意義。 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只有掌握葉片的結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蒸騰作用的知識,也為以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打下基礎,同時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植物散失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是一種浪費,它對植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學習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知識鋪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及蒸騰作用的概念,能說出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 ②知道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③學會制作徒手切片,并觀察葉片各部分的結構特點。(重點) 2、能力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實驗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自己質疑、解疑、總結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滲透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教學重點:蒸騰作用的概念、意義及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教學難點: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 三、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學生大多數有 “大樹底下好乘涼”以及在樹林里比在其他環境涼爽的生活經驗。課堂教學時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以“為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為題展開討論,促進學生理性思考,激發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和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臨時玻片、葉片永久裝片、雙面刀片、鑷子、盛有清水的培養皿、滴管、吸水紙、紗布、毛筆、小木板及擦鏡紙、紗布、錄像、觀察葉片結構的課件等。幫助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培養學生自主獲取課外知識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教學時間及 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3分鐘 投影顯示: (一)、想一想: 在驕陽似火的夏天,你走在柏油馬路上是什么感覺? 當你進入樹林又會是什么感覺? (二)、 “大樹底下好乘涼”,大樹為人們撐起了遮陽的綠傘,為大自然提供了清新而濕潤的空氣。大樹為什么不會被太陽光灼傷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節: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二)、出示目標,板書課題。(投影顯示) 學生觀看投影,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嘗試解答所提出的問題。 閱讀目標,理解目標,明確本節課的任務。 通過圖片的投影與問題的提出,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自主學習 8分鐘 為了幫助同學們順利達標,請同學們結合自學指導認真自學。 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P48—50的內容,看、劃、記,8分鐘后,合上課本,比誰能正確完成自主學習上的內容: 1、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2、什么是蒸騰作用?其主要器官是? 3、如何制作徒手切片? 4、葉片的基本結構有哪些?表皮細胞、葉肉細胞的形態以及排列特點? 8分鐘后,檢測自學效果。 巡視學生,及時了解學情,以便及時指導。 根據自學指導認真閱讀課本,劃、記重點內容。 結合課本圖形,認識葉片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結構的特點。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熟悉課本,對本節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建立知識框架,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 合作探究 15分鐘 學以致用 2分鐘 探究活動: (一)、探究葉片面積與植物散失水分的關系 (投影顯示實驗裝置) 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哪些?針對上面的探究活動思考并討論: 1、提出什么問題? 2、作出怎樣的假設? 3、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和假設是否一致? 4、為什么對三個枝條做不同處理?本實驗的變量是什么? 我們把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其主要器官是葉。 (二)、分組實驗:觀察葉片的結構(投影顯示)強調每一步的注意要點:①平展 ②兩個并排的 迅速切割 ③盛有清水 ④最薄 清水 蓋蓋玻片 (三)、用低倍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 把制作好的臨時切片放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注意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葉片的結構】 引導學生觀察、記憶,并用所學知識解釋我們身邊的自然現象: 為什么我們觀察到的葉片正面顏色較深,背面顏色較淺? 植物在秋天落葉時,大多數那一面朝上? 葉片面積與植物散失水分有關系么? 葉片面積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葉片面積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一致。 作對照,變量是葉片面積。 學習制作徒手切片,并注意老師強調的細節。 觀察圖片,理解、記憶葉片的結構及相對應的功能。 1、因為柵欄組織接近上表皮,含葉綠體多,海綿組織接近下表皮,含葉綠體少,所以正面顏色較深,背面顏色較淺 2、背面朝上 結合課本和課件生動形象的講述本節課的知識,使同學們對知識了解更深刻,形成更清晰地知識結構,從而更好到掌握所有內容。 用生活中的實例驗證知識的應用,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堂訓練 5分鐘 1、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⑴、樹木為什么到了冬天會落葉? ⑵、剛移栽的植物為什么會出現萎蔫現象? ⑶、如何防止(降低蒸騰作用)? 2、下圖甲、乙兩個實驗裝置,都是用來觀察植物蒸騰作用的,你認為哪個裝置更合理?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1)在北方,天寒地凍,根吸收水分很難,而樹葉的蒸騰作用卻照常進行。樹木為了保護自己而采取的措施,脫落樹葉,降低蒸騰作用,保持體內的水分平衡。 (2)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根部吸收來的水分照成體內處于缺水狀態。 ①剪去多余的枝葉 ②選擇在陰天或傍晚移栽 ③移栽的幼苗注意遮陰 ④根部帶土 2、甲裝置更合理。 通過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明確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讓學生注意“控制實驗變量,設計對照試驗”。 展示歸納 3分鐘 1、蒸騰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體內散失到體外的過程。 主要器官: 葉 上表皮 表皮 下表皮 2、 柵欄組織 葉片 葉肉 海綿組織 機械組織 葉脈 輸導組織 結合“葉片的結構示意圖”,理解本節課的知識,梳理知識網絡,牢記知識要點。 通過歸納,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便于幫助學生記憶。 當堂達標 反饋矯正 7分鐘 請獨立認真完成。時間五分鐘。 上圖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葉片的結構,請據圖回答: ⑴整體上看,葉片的結構包括三部分,它們是 、 和 。 ⑵圖中①是 ,⑤是 ,它們的細胞排列 ,這樣的結構特點使它有 作用。 (3)圖中( ) 是葉片的主要部分,里面含有大量的 ,而使葉片呈現綠色。 (4)( )是葉脈,具有 和 的作用。 2、將下列裝置(右側為盆栽植物)放到陽光下幾個小時,出現的現象是( ) A 左端下降 B 右端下降 C 仍然平衡 D 不好判斷 3、移栽植物時,人們常常剪掉一部分枝葉,這樣做的目的是 ( ) A移栽方便 B 降低光合作用 C 降低呼吸作 D減少水分的散失 4、在陰雨天移栽植物幼苗,容易成活的原因是 ( ) A 降低了光合作用 B 降低了蒸騰作用 C 增強了呼吸作用 D 增強了吸收作用 5、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主要原因是 ( ) A 大樹的根冠遮住了陽光 B 大樹有很強的蒸騰作用,帶著了周圍空氣的熱量 C 大樹根系發達,使周圍土壤中水分增加 D 大樹能刮風,吹走了周圍的熱量 合上課本,獨立完成檢測題。 1、 (1)、表皮 葉肉 葉脈 (2)上表皮 下表皮 緊密 保護 (3) 7 葉肉 葉綠體 (4) 支持 輸導 2、A 3、D 4、B 5、B 通過五個問題的設計,拓展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既開闊思維又鞏固本節課所學,達到較好的效果。 通過檢測,把握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情況,從而做到培優補差 情感升華 2分鐘 投影顯示美麗的地球: 我們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綠色植物給予我們氧氣,給予我們良好的生活環境,給予我們很多很多。 讓我們一起來保護它。 我們應該怎么做?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植樹造林,真正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通過投影顯示,增強學生的理性認識,真正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板書設計: 蒸騰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體內散失到體外的過程。 主要器官: 葉 上表皮 表皮 下表皮 2、 柵欄組織 葉片 葉肉 海綿組織 機械組織 葉脈 輸導組織 教學反思:? 本節課能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融“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教育于教學中,能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去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而“問題式”教學法能有效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生在多次討論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說明了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勝于解決十個問題。在教學中,我及時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來回答,引起他們思維的碰撞。我認為一個問題由學生提出比從教師口中說出來更能吸引學生去思考,更能促進學生進一步提問,所以,本節課我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提問,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