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鳥類——適于空中飛行的特點【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初中《生命科學》第四章《生物的類群》中《動物》的內容。本單元根據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各種環境中的生物及其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本節鳥類從爬行類動物進化而來,本課時主要通過“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這一活動,理解鳥在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生理特性等方面對飛行生活的適應性。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確立了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以及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因此本節課在學生原有的對鳥類的認識和實際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利用觀鳥活動、網絡資源等途徑,學生了解到千姿百態的鳥類。另外,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之前魚類一節中學生已經有“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學習經驗,因此,本節課“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這一活動,將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重點探究鳥類的羽毛、雙重呼吸的特點與飛行相統一,教師的引導為輔展開教學。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完成不同類型羽毛的觀察和描述,雙重呼吸自制模型的使用,雙重呼吸過程和意義闡述,觀鳥活動匯報等不同類型的作業和練習,體現有效練習在差異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通過對鳥的形態結構、生理特性的觀察和探究,能闡明鳥適于飛行的主要特點。 ②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標: 通過在網絡上搜索相關鳥類的知識的環節,提高通過Internet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通過對“鳥適于飛行的特點”的探究,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態度和情感價值目標: 通過小組探究,形成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鳥活動和收集鳥類資料,增強熱愛生命,保護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探究,闡明鳥類適于空中飛行主要特點 【教學難點】探究鳥類適于空中飛行的主要特點 【課前準備】1、教師:實驗材料(鳥類羽毛,制作紙飛機的紙),制作簡易的雙重呼吸模型。2、學生:搜集鳥類知識,觀察、調查本地常見鳥類并完成PPT。【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板書設計】鳥適于空中飛行的特點:1、外部形態:身體呈紡錘型;前肢變成翼;被覆羽毛。2、內部結構:胸肌發達;有氣囊,雙重呼吸;直腸短,沒有膀胱。3、能量來源: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具體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引言導入新課:紙飛機游戲提供折紙材料,教師引導學生疊成紙飛機,另一張不處理。然后找兩位學生:一人向前扔紙,另一位同學向前扔紙飛機。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為什么同樣的紙,改變形狀后就扔得遠了呢?2、引出課題:魚兒生活在水中,有與其相適應的特點,空中飛的鳥兒有什么特點與其相適應呢?1、以學生熟悉而有趣的紙飛機游戲為載體導入本課。生:形狀改變后,可減少空氣的阻力。討論、歸納物體飛行需要解決的問題要點:?★減輕自身重量?★減少空氣阻力?★增加空氣浮力……在討論中發現物體在飛行時遇到的問題,從而遷移到鳥類飛行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入本課。二、探究學習:鳥適于空中飛行的特點(一)鳥類外形1、身體紡錘形?2、前肢變成翼?3、被覆羽毛???1、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展示幾種鳥的飛行姿態;2、指導學生向空中扔薄紙和薄紙疊成的紙飛機。3、展示羽毛。?1、學生觀看鳥類的分析:鳥的外形。2、學生探究:為什么薄紙扔向空中,它會飄飄悠悠地落到地上,而把紙的形狀改變一下,疊成紙飛機后就可以飛一段距離?形狀的改變有利于飛行。3、觀察羽毛。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分別描述羽毛的結構特點,并完成學習任務。(二)結構與生理1、胸肌發達2、有氣囊,輔助呼吸(雙重呼吸)??3、骨薄而輕,長骨中空4、直腸短,隨時排便5、沒有膀胱,不貯存尿液?6、食量大,消化能力強展示鳥類發達的胸肌;引導學生分析:是否有了翅膀就可以飛了呢?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自制教具,模擬雙重呼吸,體驗氣囊與肺的功能特點;知識拓展:若人也有鳥類一樣的氣囊,我們在長跑時會怎樣?引導學生討論課件展示:骨骼特點;消化系統:直腸短;泌尿系統:沒有膀胱。引導學生得出:鳥飛行必須減輕體重;?提問:飛機飛行需要大量的燃料,鳥的飛行要不要能量?它們的能量通過怎樣的作用來得到呢?觀察分析:鳥飛行還需要發達的肌肉。學生利用模型模擬雙重呼吸,進一步理解雙重呼吸的過程和意義;學生討論分析:得出氣囊有助于氣體交換。?觀看課件:邊看邊分析;了解鳥內部結構特點與飛行的關系。??總結分析:鳥要飛行還必須減輕體重。學生分析資料,分組討論。總結填寫完成學習單。三、鳥類的生態保護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很多鳥類捕食農業害蟲,我們應對鳥類加以保護。學生匯報觀鳥情況:本地鳥類介紹。關注我國的珍惜鳥類資源,養成愛鳥、護鳥的行為。四、小結鳥類的適宜飛行的主要特點。學生匯報小結。拓展閱讀材料1、鳥類的飛行能力全世界的鳥類共約9000種,我國有近1200種,提起鳥類,大家首先想到的它的飛性能力;鳥類能飛,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要數雨燕,有一種針尾雨燕,飛得極快,一小時能飛300公里。從南京到上海,讓它沿鐵路飛行,只需要1小時2分鐘、就可飛到,比現在的特快列車還要快三倍,而且雨燕能連續飛行10小時。隼的飛行速度也很快,當它們在空中追捕一只飛鴿時,一剎那的速度可達支每小時360公里,但不能像雨燕那么持久地飛行。隼(sun):一種兇猛的鳥,上嘴勾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黃色。飼養馴熟后,可以幫助打獵。2、有關鳥類的消化特點雀形類的鳥所吃的谷物、果實或昆蟲,經消化吸收后形成殘渣,1.5小時后就隨糞便排出。綠頭鴨吃進的食物,經消化吸收后形成殘渣,0.5小時后就隨糞便排出。雀形類的鳥一天所吃的食物,相當于自身體重的10%~30%。蜂鳥一天所吃的蜜漿,約等于它體重的2倍。體重為1500克的雀鷹,能在一晝夜吃掉800~1000克肉。3、鳥類的呼吸許多鳥類不僅能高飛,而且能持久地飛。飛翔是一種劇烈的運動,需要大量的氧氣。一只飛翔的鳥所消耗的氧所比休息時大21倍,那么鳥是怎樣給飛翔時提供大量的氧氣的呢?人走到了高空會呼吸困難,那么鳥呢??鳥的呼吸與一般的動物不同,一般的陸生脊椎動物呼吸時支空氣吸進肺里,在肺內進行一次氣體交換,然后呼出。而鳥的體腔內有許多由薄膜構成的氣囊,與肺相通。吸氣時,一部分空氣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后進入前氣囊,另一部分空氣經過支氣管直接進入后氣囊。呼氣時,前氣囊中的空氣直接呼出,后氣囊中的空氣經肺呼出,又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這樣,在一次呼吸過程中,肺內進行了兩次氣體交換,因此叫做雙重呼吸。鳥類在靜止時,呼吸作用是靠肋骨升降引起胸廓的擴大和縮小來完成的,飛翔時,由于胸肌處在緊張狀態,不能采取這樣的呼吸方式,只有依靠氣囊才能完成強烈的呼吸作用。滿足飛翔時高能量的消耗。當翼上舉時,氣囊擴大,由于內外氣壓不平衡,空氣迅速進入肺和氣囊。當翼下降時,氣囊受到擠壓而收縮,把原來貯存的空氣壓出,再度經過肺而排出體外。氣體第二次經過肺時,又進行了一次氣體交換,所以無論是吸氣,還是呼氣,肺前后兩次進行了氣體交換,這種現象稱為“雙重呼吸”。可見,氣囊的出現和“雙重呼吸”是鳥類對飛翔生活的重要適應,保證了飛翔時劇烈呼吸作用的順利進行。學習任務單鳥類適宜飛行的特點外形特征形態結構描述功能描述內部結構育星教育網——中學語文資源站(www.ht88.com)資源,未經授權,禁止用于任何商業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