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3.1真菌一、教材分析“真菌”這一課是上海初二生命科學第二冊第四章第三節中的內容。依據生命科學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的學為B級,即能夠描述酵母菌與霉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概述酵母菌及霉菌與人類的關系,歸納真菌的特征。第四章“生物的類群”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三大部分,本節課是第三節“微生物”中的第一課。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兩大類群后,學生從本節課開始較為系統地學習微生物,因此學好這一內容能夠為以后微生物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二、學情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真菌,但大多數學生并不知道真菌的基本種類,對于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等也都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并且借助實物與顯微圖像,介紹酵母菌與霉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歸納真菌的基本特征。這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八年級學生思維活動、活潑好動、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抱有很強的好奇心,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必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少教多學,加入豐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習知識、提高自己。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羅列真菌的基本類型;描述酵母菌與霉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概述酵母菌及霉菌與人類的關系;歸納真菌的基本特征。過程與方法:通過接觸實物、小組討論等方式,說出酵母菌與霉菌的營養方式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通過比較酵母菌、霉菌的異同,分析、歸納出真菌的基本特征。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通過介紹青霉素的發現歷史,體會科學的發現需要細心觀察、深入思考、不斷探索;體會只要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許多微生物都能夠為人類服務。四、教學重難點重點: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難點:歸納真菌的基本特征。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展示疏松多孔的饅頭、面包圖片:我們能夠食用到松軟的面包、饅頭,是哪種微生物做出了貢獻?回答:酵母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引出酵母菌。酵母菌的營養方式組織小組討論,思考以下問題:1,為什么酵母菌能夠使面包蓬松而多孔?引導學生觀察小組桌面上的糖水[實驗組:在錐形瓶/細口瓶中加入糖水,然后加入酵母菌,在瓶口套上一個氣球;對照組:在錐形瓶/細口瓶中加入糖水,不加入酵母菌,在瓶口套上一個氣球]。2,將酵母菌培養在糖水里說明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即依靠什么生活?)3,兩組糖水有什么樣的氣味?糖水有這樣的氣味說明了什么?4,與制作面包相比較,同樣在有機物中加入了酵母菌,你家里在制作面包/饅頭的時候有沒有這種氣味/氣味像不像這次糖水里這么濃?為什么?(可適當引導:從培養酵母菌時的條件,是否密封進行考慮)5,瓶口氣球的狀態是怎樣的?這說明了什么?得出結論: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它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在有氧條件下,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利用;在無氧條件下,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釋放(較少)能量,供生命活動利用。發酵:像酵母菌這樣,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獲取能量的方式叫做發酵。小組討論:1,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首先觀察氣球的狀態,然后取下氣球,嗅聞兩組糖水的氣味。2,異養: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必須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3,實驗組有酒精味;對照組沒有。實驗組產生了酒精。4,沒有。這次糖水中培養酵母菌是在密封條件下的,而家里制作面包是在有氧條件下的。無氧條件下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會產生酒精;而有氧條件下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則不產生酒精。5,氣球膨脹。說明酵母菌無氧呼吸時不僅產生酒精,還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然后小組討論,讓學生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推測酵母菌的營養方式及呼吸作用的產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能力。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展示酵母菌的顯微圖片:酵母菌是單細胞真菌還是多細胞真菌?由外到里分別是什么結構?簡略介紹各結構的作用:細胞壁——支持、保護細胞;細胞膜——物質交換、信息交流;細胞質——含有豐富有機物和礦物質,可供細胞代謝;液泡——貯存物質、調節滲透壓;細胞核——貯存遺傳物質。回答:單細胞。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細胞核。回憶細胞結構,學習酵母菌結構。酵母菌的生殖方式酵母菌如何繁殖?(提示:同為真菌的蘑菇是如何繁殖的,兩者是否可能有相同點?)酵母菌也可以進行孢子繁殖,但酵母菌在環境惡劣的條件下才進行孢子繁殖。在一般情況下,酵母菌更常見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播放酵母菌出芽生殖小視頻。回答:孢子繁殖。通過其他真菌的生殖方式推測酵母菌的生殖方式,然后引出酵母菌特殊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我們可以如何利用酵母菌為生產生活服務?(提示:根據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我們分別能夠利用酵母菌做什么?)交流、回答:有氧呼吸——制作面包、饅頭。無氧呼吸——釀酒。體會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青霉素發現歷史除了酵母菌,下面我們介紹另一種真菌——霉菌。以青霉為例。說到青霉,大家能夠想到什么物質?介紹青霉素的發現歷史:青霉素是由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于1928發現的。1928年7月下旬,弗萊明將眾多培養基未經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試驗臺陽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月3號,度假歸來的弗萊明,剛進實驗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來串門,寒暄中問弗萊明這段時間在做什么,于是弗萊明順手拿起頂層第一個培養基,準備給他解釋時,發現培養基邊緣有一塊因溶菌而顯示的慘白色,因此發現青霉素,并于次年6月發表最終使其獲諾貝爾獎的論文。弗萊明發現青霉素是否僅僅只是偶然?回答:青霉素。雖然有偶然因素,但更是因為他平日孜孜不倦地研究、思考。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通過介紹青霉菌發現的歷史,讓學生體會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體會只有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才能夠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青霉的營養方式在“青霉素的發現歷史”中提到1928年7月下旬,弗萊明將眾多培養基未經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試驗臺陽光照不到的位置,才發現了青霉素。青霉素是青霉菌產生的,那么這說明適宜青霉菌生長的條件是怎樣的?(是否需要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營養方式是怎樣的?細胞中是否有葉綠素?)一般來說,微生物的異養又可以分為寄生和腐生。寄生: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腐生:從動植物的遺體(包括生物尸體、尸體分解產物和生物的排泄物等)上獲取營養。說一說兩者的區別。思考、回答:青霉菌適合生長在溫暖(7月)、潮濕(陽光照不到)、有機質豐富(培養基)的條件下。不進行光合作用,靠現成的有機物獲得能量維持生命活動——異養。沒有葉綠素。回答: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獲取營養;腐生是從動植物的遺體上獲取營養。利用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故事,引導學生推測青霉適合生長的環境,從而得出青霉的營養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得出腐生與寄生的不同。青霉的形態結構與生殖方式1,組織學生觀察桌上的腐爛橘皮,說一說橘皮上的青霉菌是什么顏色的?白色的是青霉菌的菌絲;青綠色的是產生的孢子。2,在顯微鏡下觀察青霉菌的永久裝片,描述青霉菌的結構形態。青霉菌的菌體由菌絲組成。菌絲由隔膜分隔成許許多多的細胞,每一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因此它是多細胞的真菌。展示青霉菌的顯微圖像:從下到上分別是——營養菌絲:吸收水分和營養;直立菌絲;掃帚狀結構產生成串孢子(青霉孢子呈青綠色;黑根霉孢子呈灰黑色)。對于發霉的食物,能否將發霉處切掉繼續食用?青霉依靠孢子繁殖。孢子成熟后漂浮在空氣中,遇到適宜的環境就能夠大量繁殖。回答:1,有白色和青綠色。2,菌體由菌絲組成。回答:不能。因為營養菌絲是長在食物里面的。即使將能看到的發霉部分切除,菌絲產生的有害物質仍可能已經污染食物。利用實物與顯微鏡,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青霉的結構,并介紹其生殖方式。霉菌與人類的關系組織學生討論霉菌與人類的關系。小組討論、交流:青霉:產生青霉素,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黃曲霉:產生黃曲霉素,是強致癌物。霉菌會使衣物發霉、食物腐爛。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于霉菌與人類的關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真菌的基本特征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從形態特征、營養方式、生殖方式等方面來推測真菌的基本特征。小組討論、回答:真菌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沒有葉綠素,有多細胞和單細胞的真菌;異養,營腐生生活;用孢子繁殖或出芽繁殖。經過酵母菌與霉菌的學習,引導學生比較他們的異同,推測真菌的基本特征。蕈菌我們生活中的蘑菇、木耳、竹蓀、靈芝等統稱為蕈菌,它們也是真菌,根據蘑菇的結構和真菌的特征,說一說它們為什么也是真菌?思考、回答: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它們是由菌絲組成的。且它們有細胞核,無葉綠素,腐生生活,孢子繁殖。引導學生靈活利用這節課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小結組織學生小結。小結。復習、回顧。作業嘗試在面包或者橘子上培養霉菌,觀察食物的腐爛過程。培養一種微生物并觀察。板書設計§3真菌(一)酵母菌單細胞真菌異養:有氧呼吸:葡萄糖→水+二氧化碳+能量面包無氧呼吸: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釀酒出芽生殖(惡劣條件孢子生殖)(二)霉菌多細胞真菌異養,腐生生活孢子生殖(三)蕈菌※真菌特征:有細胞核;異養(腐生);孢子生殖/出芽生殖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