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是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學》第5章第1節“生物與環境”的開節篇,主要講述了非生物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和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本節內容設定為1課時,是與學生回顧、復習生態系統構成和環境組成(學生在七年級科學第二冊學過)后,利用圖片資料和分析自然界中的實例讓學生了解非生物環境因素對生物生長、繁殖和分布的影響。并且在之基礎上,辯證地分析生物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或行為上對環境的適應性,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的角度認識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相互關系,為后續“生態系統”的系統學習奠定基礎。二、教學分析本節教學安排在第四章“生物的類群”后,作為第五章“生態系統”的開篇,教材的編寫緊緊圍繞“生物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展開,主要包括“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兩部分,知識脈絡清晰,內容豐富,呈現方式直觀,運用了許多形象而生動的圖片,并輔以簡潔的文字說明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科基礎知識,符合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上海市中學生命科學課程標準》對該部分內容的學要求為A級,強調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初二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已具備一定的科學思維能力,通過第四章“生物的類群”的學習,學生對于生物對生活環境的適應現象并不陌生,但對“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以及“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知識認識大多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尤其是對“適應的形成和適應的相對性”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需要教師對具體的感性知識作詳細的分析和概括。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知道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知道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特點及其意義。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相關實例的觀察和分析,從中感受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通過查找“某一種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的資料,經歷資料的篩選、整合和交流的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懂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關注生物生存的環境。四、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2.教學難點形成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復習引入在七年級曾經提到過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哪兩部分成分構成?復習非生物成分包括哪些因素?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水、陽光和溫度等復習舊知,引出新課。(一)非生物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投影“不同緯度地區植物分布圖”、“干旱的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熱帶雨林”、“海洋不同深度生物分布圖”,提問這些圖反映了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什么關系?分析得出非生物環境對生物的生長、繁殖與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普遍性組織學生完成教材P74“思考與討論”:(1)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各有什么特點?(2)這與它的生活環境有何關系?利用課前收集的資料,選取某一種生物向全班同學交流(1)和(2)問題。通過交流和討論理解:每種生物都生活在它所適應的非生物環境中,這種適應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2、生物對環境適應是怎樣形成的?3、自然界中生物對環境奇妙的適應(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4、適應的相對性(出示長頸鹿進化過程圖片)討論:這種適應是如何形成的呢?過渡:自然選擇推動了生物的進化,使生物不斷地發展演變,并在多變的環境中表現出各種奇妙的適應性。(出示一組動物圖片:雉雞、毒蛾幼蟲、尺蠖)(1)快速找一找其中的動物?(2)它們如何與環境相適應?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74相關內容,并指導學生用關鍵詞回答問題(2)。并結合教材上的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實例分析,幫助學生認識三種奇妙的適應方式。思考:這樣的適應對生物有何意義?組織學生分析適應對生物的意義。(出示“愛打扮的雷鳥”圖片及案例)某年冬天,雷鳥如常換毛,但降雪卻延遲。那么雷鳥會遭遇什么樣尷尬呢?這說明了什么?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分析適應相對性產生的原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討論,結合圖片,嘗試描述長頸鹿對環境適應的形成。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出: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磨合,自身不斷變化而生存下來,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觀察圖片,找出其中隱藏的動物。閱讀相關內容,從中找出關鍵信息并用筆劃出來,歸納出圖片中的三種動物分別屬于哪一種適應方式,體會它們如何與環境相適應。觀看圖片,聽講并思考警戒色的作用。師生共同分析出:各種生物都能與環境相適應,從而有利于生物生存和繁衍。師生共同分析出適應相對性產生的原因:遺傳物質相對穩定,而環境條件多變,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原來的適應可能會變成不適應。過對長頸鹿進化過程的分析,提高思維能力,并初步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通過學習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感受生物適應方式的多樣與絕妙。感受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對生物生存的意義。感受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懂得關注生物的生存環境。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有何新的認識?引導學生歸納學習要點。學生回顧學習,各抒己見。提升對知識的認識程度。課堂學習訓練1、古人云“橘在淮南生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請你想一想,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請對古詩“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述的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思考、回答。鞏固知識。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