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態系統的組成”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生態系統的組成”是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學》第5章第2節“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第1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生物的類群”和“生物與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后續“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學習奠定基礎。課程標準中對該內容的學要求為A級。教材內容緊緊圍繞“生態系統的組成”展開。“生態系統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生態系統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本節課從“魚缸”這一學生常見的人工生態系統引入,觀察其中的生物入手,思考不同生物不同的生活方式。知道生物之間(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捕食關系即食物鏈與食物網,分析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再讓學生討論魚缸中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理解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從而認識到“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所有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所構成的整體”。最后通過認識一些常見的生態系統,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知道生態系統的概念認識常見的生態系統類型理解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魚缸這一人工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成分進行分析,歸納出生態系統的概念,感受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成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認識上海常見的生態系統類型,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教學難點生態系統的概念教學準備魚缸(包括水草、龍蝦、田螺等)、生態系統各成分的磁性貼、ppt課件1份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意圖引入展示魚缸,提問:1.魚缸內生活著哪些生物?2.你觀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現象?教師根據學生的描述利用準備好的粘紙將魚缸中的生物逐一貼在黑板上。觀察魚缸,能很迅速地說出魚缸中的生物,并注意到魚缸中的魚不停地游動,田螺吸附在魚缸壁上等有趣的現象。激發興趣,引出課題。食物鏈與食物網引發思考,提問:1.魚缸中的魚為什么不停地游動?它們以什么為食?2.田螺為什么吸附在魚缸上?(播放黑魚捕食的視頻。)提問:你能用箭頭表示魚缸中捕食關系嗎?引出食物鏈的概念。提問:你還能寫出魚缸中其他的捕食關系嗎?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提問:1.若魚缸中只有小魚和水草,水草因某種因素全部死亡,會發生什么情況?2.如果魚缸中的生物十分豐富,水草受到蟲害,結果又有什么不同?(出示一張自然界中生物關系更為復雜的食物網。圖選自書本P83)請學生試著說出圖中幾條食物鏈。(出示溫帶草原中的食物網)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思考:常言道:“兔死狐悲”,想一想這句話有道理嗎?可能的回答:1.魚兒游動是為了四處覓食。魚類以動物和植物為食。2.田螺以食物碎片為食,吸附在魚缸壁上便于攝食。每位學生在事先準備好的白紙上寫出任意一條捕食關系。知道食物鏈中捕食關系箭頭方向是“被吃→吃”,其中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和動物。歸納食物鏈的概念:生物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歸納食物網的概念:許多條食物鏈相互關聯形成了食物網。可能的回答:1.魚缸中的小魚沒有了食物,可能會死亡。2.小魚可以捕食其他生物,魚缸中生物受影響不大。根據所學知識,迅速說出圖中的食物鏈。歸納:若兔子死了,狐貍還能以草原上的鳥類為食,“兔死狐悲”只建立在在食物鏈單一的情況下。理解物種越多,食物網越穩定。圍繞魚缸中的生物所表現出的有趣現象進一步思考,激發對生物生活方式的關注。通過對生物捕食關系的分析,知道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成過渡: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依靠植物獲取有機物。(播放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視頻)提問:1.那么綠色植物是怎樣生活的?2.水生植物吐出氣泡的原因是什么?3.請同學們說說光合作用的過程?4.綠色植物在魚缸中扮演了什么角色?5.除了綠色植物外,自然界中還有沒有其它的生產者?(教師作適當補充)提問:動物以什么為食?2.它們在魚缸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提問:在魚缸中除了植物和動物,想一想還有其他生物嗎?(播放微生物分解蔬果的視頻)回顧已學的內容:1.蔬果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2.這些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主要的類群有哪些?3.腐生微生物在魚缸中扮演了著什么角色?組織活動:將學生分為三組:生產者組、消費者組、分解者組,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魚缸中,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哪類更重要?過渡:魚缸中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各自扮演著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它們相互依存,構成魚缸中的生物成分。提問:1.觀察魚缸,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除了需要依靠彼此之外,它們生活還需要其他哪些條件呢?”過渡: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它們共同構成了魚缸這個生態系統。提問:1.魚缸是一個生態系統,你能試著說說什么是生態系統嗎?師生共同歸納生態系統的概念。組織學生完成教材p84思考與討論能區分哪些是非生物成分,哪些是生物成分嗎?請將生物成分按營養方式進行分類。識別:1.校園是一個生態系統嗎?為什么?2.地球是一個生態系統嗎?為什么?過渡:生態系統都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但非生物成分不同,其中所生存的生物就不同,所形成的生態系統也就不一樣。出示各種生態系統。總結:正是各種各樣大大小小不同的生態系統構成了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地球。(出示蘇州河五十年變化的圖片)隨著人類的發展,自然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當下我們要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共同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從身邊小事做起。可能的回答:植物是自養生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2.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時產生了氧氣。3.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4.綠色植物能利用光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5.除了綠色植物之外,少數的自養細菌也可以將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它們在大自然中也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可能的回答:1.可能的回答:動物直接或間接的以植物為食。2.它們吃其他植物或其他動物生產的有機物為營養,獲取能量,扮演著消費者的角色。可能的回答:1.微生物將其分解成無機物。2.腐生,細菌和真菌。3.腐生微生物在魚缸中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這些細菌和真菌能把動物的排泄物和動植物的遺體分解成無機物。思考三者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及相互關系,踴躍發言(以“如果沒有……(成分),就……”回答),相互之間進行補充:如果沒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也就無法生存;沒有動物,看起來可行,但自然界中缺乏生命的活力,奇妙的自然就會顯得單調;沒有微生物,生物將會失去生存的空間。可能的回答:1.還需要非生物因素如陽光、空氣、溫度、水、土壤等。1.嘗試歸納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稱為生態系統。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通過實例,知道大大小小不同的生態系統組成了整個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進一步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觀察圖片:濕地生態系統:東灘濕地、淡水生態系統:蘇州河、海洋生態系統:長江入東海口海底、森林生態系統: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等。理解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知道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回顧已學知識,分析魚缸中的植物和微生物生活方式,歸納各成分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通過小組活動,總結出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懂得生物成分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懂得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成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懂得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成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對魚缸這一人工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成分進行分析,歸納出生態系統的概念。鞏固所學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通過判斷和分析某一生態系統,鞏固生態系統的概念。認識上海常見的生態系統類型,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小結思考:談談對生態系統有什么新的的認識?回顧學習,各抒己見。提升對知識的認識程度。小試牛刀組織學生自行抽取題目。練習(見作業設計。)完成練習,小組同學間補充。鞏固知識。七、作業設計:1.這是草原上的部分生物,你能畫出它們之間捕食關系嗎?2.下列屬于生態系統的是:()池塘中的水草池塘中所有的鯽魚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一個池塘3.“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皀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万仍谶@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選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請列舉“百草園”生態系統中的各項成分。八、板書設計6/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