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設計思路1.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內容課程標準的要求是B級。2.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生命科學》初中第二冊第五章《生態系統》第二節《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第二部分生態系統的功能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能量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本節內容承接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進一步認識生態系統的功能,為后續學生全面認識生態系統的內涵和學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打基礎。3.學情分析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結構》,認識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同時具備了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但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對于能量的認識并不是很充分,同時能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理解生態系統內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就成為認知上的難點,也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4.設計思路能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本節課涉及的能量流動規律就更加抽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貼近生活、利用圖示將能量轉化、傳遞過程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以“荒島求生”的情境導入,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閱讀能量流動過程的示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讀圖片、提取信息、發現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交流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的疑問,與學生發生思維碰撞,吸引學生進一步探究。以食物鏈“草→斑馬→豹”為例,結合圖示并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認識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輸入、傳遞和轉化;結合信息庫內容的閱讀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隨學習的步步深入,學生之前提出的疑問也迎刃而解。最后首尾呼應,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荒島求生”的問題以加深學生對能量流動過程的理解。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生態系統能量的來源、能量流動的渠道和特點。2.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培養自主閱讀、讀圖分析和推理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運用生態學的知識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問題,樹立環保意識。三、重點和難點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四、教學準備制作課件。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問:假如你像魯濱遜一樣,也流落到一個荒島,島上除了飲用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而你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雞和15千克玉米,如何利用這些食物才能維持更長的時間等待救援?示兩種策略,設問應該選哪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來揭曉答案。聆聽、思考、交流創設情景,引發思考,激發興趣,自然引出新課。能量流動的過程能量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能量在生態系統內是如何流動?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85頁上方的圖片,你獲得了哪些信息?2、在讀圖過程中,你還有哪些沒弄明白的問題?四人小組展開討論,能否解答這些問題。3、以食物鏈“草→斑馬→豹”為例,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4、能量是怎樣進入這個生態系統的?引導學生回憶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并分析其中的物質和能量變化。5、植物轉化光能為化學能,將能量儲存在有機物內,這些能量又如何進入斑馬和豹體內的?歸納能量流動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1、閱讀圖片、思考2、找出疑惑的問題、小組討論、選出代表進行交流。3、思考、回答4、回顧光合作用的知識、回答5、讀圖、思考、回答提高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表達交流能力。結合具體的食物鏈分析,便于理解。運用圖示,增強直觀性。能量流動的特點1、問:草體內的能量是否完全進入到斑馬體內?2、若為否定的答案,那些能量又到哪里去了?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86頁信息庫里的內容。3、組織交流,以草為例分析其能量的去向:呼吸作用散失、傳遞到下一營養級和尸體敗葉中。4、既然能量以熱能的形式散失,隨著能量流動,隨著食物鏈的延伸,能量的多少有什么變化?圖示中箭頭粗細表示什么含義?示“能量金字塔”,認識1/10定律,分析不同營養級間能量的傳遞規律,理解能量逐級遞減。5、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1、思考、回答2、閱讀、分析3、結合圖示交流。4、思考、回答、分析5、總結歸納:單方向流動、逐級遞減。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結合具體的生物分析能量的流動,更加直觀化。運用數據分析,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小結示圖:能量流動過程示意圖,引導學生再次識圖鞏固知識,用已學知識解決荒島求生的問題。回顧知識點。鞏固知識。拓展能量的多級利用:秸稈制青飼料、制沼氣;?;~塘、合理密植等。看圖認識。開闊視野,學以致用。教后反思:本節課運用“荒島求生”的情景導入引出先吃雞還是先吃玉米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小結時應用本節所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能夠首尾呼應。能夠充分利用課本上能量流動過程的示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讀圖片、提取信息、發現問題,提高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和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在課堂小結時能再次回到這張圖幫助學生梳理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全過程,再次做到前后呼應。能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利用圖示將能量轉化、傳遞過程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以具體的食物鏈“草→斑馬→豹”為例,利用層層設問引導學生讀圖識圖、數據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節課感覺最大的不足之處是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師生間的互動不夠。由于借班上課,教師對班級的學生不熟悉,師生之間缺少磨合,使得師生的溝通缺少默契。教師自身應該在平時注意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溝通的技巧,提升人格魅力。由于師生間溝通的不順暢,在分析能量通過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統由光能轉化成化學能這一環節時耗時過多,應該進行調整和改進。可以在前面一個環節,學生提到光能和熱能的同時,提醒學生植物體及食物中存在化學能,為后續環節作鋪墊。本節課感覺學生一直在動腦思考,動手的機會太少??梢栽O計學習單給學生提供一些思維的框架,讓學生在識圖部分有一些針對性。也有利于知識體系的建構和知識的鞏固。對于課堂生成的部分,教師的關注度不夠,有些素材沒有充分利用。學生在識圖交流時已經發現了很多有用的東西,教師只是板書,此時可以給學生口頭的表揚和鼓勵,還可以追問學生,產生新的問題,或許會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同時在講解能量輸入、轉化、散失和傳遞的過程中,應該把板書充分利用。教師不能只按事先預設的流程走,而忽略對課堂已經生成的現有素材的利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