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鳥的生殖和發育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確立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三大全新教育理念,是初中生物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努力方向。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應運而生,并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納入新課程標準中。以生物學科特征為立足點,提煉出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四大方面作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為了養成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離不開生物課程,因此在新一輪課改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將成為生物學課程體系的主心。生物學科的教學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生物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通過教學生成和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感、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本節課以觀察鳥卵結構學習活動為載體,學習后,學生要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能夠基于生物學事實和證據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闡釋生命現象及規律。在探究活動中,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得出結論”。通過對鳥的進一步認識,形成生態意識,關注鳥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鳥類與生態環境的聯系。二、教學分析(一)教材分析《鳥的生殖和發育》本節課主要包括兩個內容: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觀察雞卵的結構。本節課是在介紹完昆蟲、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更高等級動物在生殖發育方面的特點,突出生殖和發育與人類以及與環境的關系,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節涉及到探究實踐的活動操作,與學生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興趣。(二)學情分析首先是通過以往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有了一定的認識。其次是大多數學生對鳥類有一定的認識,尤其是雞的發育過程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本節課面對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探究能力和探究的方法,并能對鑷子、放大鏡使用熟練,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通過日常接觸學生對雞卵很熟悉,對鳥卵結構有較多的前科學認知,但對鳥卵是如何適于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還比較模糊,對鳥類的生殖發育缺少系統和完整的科學知識結構,學習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知識內容的設計與安排上,盡可能貼進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所思考的問題是熟悉的又是新奇的,從而引起學生進一步去探究來尋找答案三、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開展觀察雞卵的實驗操作,認識鳥卵各結構,并通過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認識各結構的功能。認同鳥的生殖更適應陸地。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2.學生通過對雞卵的觀察實驗,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3.學生通過分析圖片、表格資料訓練信息處理能力。4.學生通過實驗驗證等活動養成科學探究的生物學核心素養。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說出鳥卵適于陸地上生活的結構特點。2.教學難點:用正確的觀察方法認識鳥卵的復雜結構,自主構建“鳥卵的復雜結構增強了鳥類對陸地環境的適應”的概念。五、教學策略(一)主要采取談話法、演示法、實驗法、課堂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運用創設情境、合作交流式的教學策略。(二)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互動軟件等教學媒體。六、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料、實驗材料和用具(培養皿、燒杯、放大鏡、剪刀、鑷子、溫水、雞卵等)2.學生準備:預習新課內容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視頻:春天來了,白鷺飛來2.組織學生分享已知的鳥生殖和發育相關知識3.引入鳥的生殖和發育,進入鳥卵結構的學習欣賞視頻,感受鳥的優雅美麗,領略生命的精彩。調動知識儲備,展開分享交流感受鳥類及自然的美麗,激發學習興趣,進入新課的學習鳥卵形態顏色大小等1.組織學生觀察多種鳥卵得出:鳥卵的外形2.互動得出結論:不同鳥卵形態相似呈橢球形;鳥類產卵及胚胎發育場所均在陸地。3.提問:鳥卵必須為胚胎在陸地發育提供哪些條件?學生觀察圖片結合經驗得出鳥卵外形調動已有知識經驗,說出鳥卵必須為胚胎發育提供的條件從身邊常見的事物進入科學的學習,交流展示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探究卵殼的硬度1.強調科學觀察的方法2.由生活經驗卵殼易碎提出質疑,引導學生感受卵殼的承受力3.通過視頻科學求證卵殼的承受力學生捏握雞卵,感受卵殼硬度,體會卵殼作用觀看視頻,體會卵殼的保護功能。了解薄殼結構,體會自然進化的神奇。教師設問,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并獲得科學認知。探究卵殼表面是否有氣孔1.過渡:堅韌的卵殼是密不透風的嗎?2.引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卵殼表面,然后通過將卵放入溫水中驗證卵殼表面有氣孔3.師生共同總結卵殼的兩大功能:起保護作用;可進行氣體交換。帶著疑問,用放大鏡觀察卵殼并動手實踐探究。觀察現象并學會解釋現象,體會卵殼的通氣的特點,得出結論。設疑,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滲透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觀察內外卵殼膜、氣室1.提問:觀察發現雞卵鈍端的氣泡比較多,氣體在哪呢?敲開看看!2.視頻演示操作,進一步明確操作步驟,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并觀察。3.巡視全班操作情況,及時指導并拍照記錄4.通過照片展示學生完成情況,組織學生明確觀察到的的結構5.引導學生得出卵殼膜、氣室的作用學生猜想氣體儲存在鈍端明確操作步驟,小組合作解剖觀察,說出卵殼膜、氣室等結構,嘗試說出卵殼膜、氣室的作用在學案中做好相應的記錄。從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從而激發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觀察鳥卵內部結構,并認識各結構的功能1.引導:能發育成雛雞的結構究竟如何呢?倒出來一看究竟吧提示操作方法,說明觀察任務,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巡視全班,及時指導,拍照記錄小組完成情況。組織學生明確觀察結果。2.設問:為何卵黃不像卵白一樣四處流散?組織學生感受卵黃膜。3.提問:系帶的作用。通過播放兒童玩跳跳床視頻,引導學生聯想系帶的作用。4.引導學生猜測哪個結構發育成雛鳥,通過一同觀看雛雞發育過程視頻,明確是胚盤發育雛鳥。5.提問:那卵黃、卵白的作用?引導學生對比觀察圖片及分析卵黃卵白成分數據,引導學生推測其功能。聯系生活吃水煮蛋的經歷,再次體會卵黃和卵白營養成分的區別。6.再次提問:是所有的雞卵都可以孵化出雛雞嗎?引導學生觀察受精和非受精雞卵圖片,得知:受精的雞卵胚盤大而且色濃是因為形成受精卵后,受精卵開始分裂分化。提問:從受精卵到孵化成雛雞需要多長時間?猜一猜:歇后語:二十一天不出雞。通過表格數據分析其中的科學道理。大面積剪破卵殼,及內卵殼膜,倒出內容物,學生小組比賽。記錄觀察結果,完成學案中相應內容。親自感受卵黃膜的存在并說出其作用猜測系帶作用,通過視頻聯想并明確系帶的作用。通過對比觀察圖片、分析數據,思考并解決問題,聯系自身經驗,加深認知。學生比賽,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學生學會處理圖片、數據等信息鳥卵的結構知識小結圖示:雞卵的結構。學生獨立完成學案檢測練習,說出對應的結構名稱及其功能科學思考:鳥類產的卵就是一個卵細胞,這種說法科學嗎?小組合作完成:比較兩棲動物與鳥類的生殖和發育,得出鳥卵結構與陸地生活相適應兩棲動物鳥類生殖方式受精方式????有性生殖????體外受精??????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的結構????受精卵上黑下白????外有角質膜有卵殼保護有卵殼膜保水有豐富的營養和水分有氣室提供氧氣有系帶減震生活環境水陸兩棲陸地看圖說出雞卵相應結構名稱及其功能,獨立完成練習,并回答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總結得出鳥卵結構與陸地生活相適應。及時小結新知識,通過反饋練習及時掌握所學知識。課堂小結師生共同歸納鳥卵哪些結構為適應陸地生活提供條件,得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適應環境。歸納鳥卵哪些結構為適應陸地生活提供條件體會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物學學科思想課后作業收集不同鳥卵生殖發育相關行為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鳥類生殖發育的相關行為。關注鳥類與人類的關系八、板書設計第四節鳥的生殖和發育九、教學反思本節課意在通過教師設疑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知識經驗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鳥卵結構,通過小組合作運用科學探究方法認識鳥卵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在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究,動手操作并學會記錄實驗結果和表達交流,達成學習目標。此次課中學生實驗操作是重要環節,通過互動教學軟件可以很好的記錄學生操作情況及實驗結果,能及時反饋學生活動成果促進課堂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觀察鳥卵內部結構過程中,有部分學生不易觀察到胚盤,教師巡視過程中發現后,及時通過互動軟件拍下完整的雞卵內部結構,投影至大屏幕,讓學生在軟件上找出胚盤,可與全班進行互動學習。極方便有效地記錄學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通過互動解決,這高效的利用了課堂生成性資源來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板書設計上,以往都是以教師書寫為主,這節課上設計在探究學習了鳥卵完整結構后,由學生到講臺完成鳥卵結構的標注,在檢測鞏固知識掌握的同時,讓學生參與板書的形成,再次凸顯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小結時再次利用板書,讓學生小結說出鳥卵結構的功能教師將其與對應的功能連線,通過這種形象的方式再次滲透生物學結構決定功能,功能與結構相適應的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