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病毒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的內容。教材在介紹動物、細菌、真菌后,本章介紹病毒。在學生學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后,再學習病毒這類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生物界的幾大類群。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病毒的種類、結構、生活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在七年級學習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細胞構成”、“生物的結構層次”、第五單元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內容,這是學習“病毒”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沒有細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二、學情分析: 信息的時代,學生通過媒體等渠道初步認識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對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樣感染人體的,它在人體內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學生是知之甚少的。學生對“辯證的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 八年級的學生喜歡推理,但邏輯性不強;熱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我校學生的素質相對較高,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部分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如“小資料”、“科學*技術*社會”。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課后“再學習”較自覺。學生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但是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病毒的種類。 (2)說出病毒的結構和生活。 (3)列舉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 培養主動學習、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關注病毒與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 (2)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 (3)關愛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四、教學重點: 1.病毒的結構與生活。 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五、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與繁殖。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請學生小組展示課前收集的關于艾滋病的資料。 【提問】 引起艾滋病的元兇是什么? 【展示資料】 細菌對病毒的指責。 【提問】 除艾滋病外,你還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觀看、體會。 討論、回答。 觀察、體會細菌的“話”的意義。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步區分細菌與病毒。 病毒的發現 請學生小組展示課前收集的病毒的發現過程的調查報告,結合教材上的內容,給其他同學講述病毒的發現過程。現場接受其他學生的質疑和提問。 【展示】 伊萬諾夫斯基研究煙草花葉病毒的實驗。 引導學生討論實驗的現象。 總結學生的討論,并解答疑惑。 觀察、分析。 討論實驗的現象。 體會生物學史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生物學史教育,了解病毒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病毒的大小 請學生閱讀教材“想一想,議一議” 【提問】 病毒和細胞在形態大小方面有什么不同? 思考、回答。 病毒比細胞小得多。 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病毒的結構 【提問】 如此小的空間容得下細胞核、線粒體等結構嗎? 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病毒沒有細胞的結構。 【展示】 病毒的結構。 【提問】 圖中的三種病毒的結構有什么共同點? 總結病毒的結構組成。 【提問】 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為什么屬于生物? 思考、回答,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 ?回顧生物的基本特征,展開聯想,病毒能生活和繁殖,所以屬于生物。 過度。加深學生理解病毒之“小”。 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病毒的生活與繁殖 【提問】 病毒結構如此簡單,它怎樣維持自己的生命呢? 【播放動畫】 播放動畫、展示圖片,介紹病毒的生活和繁殖過程。 展開聯想,理解病毒獨特的生活方式——在活細胞內寄生。 觀看動畫,描述病毒繁殖過程:吸附→注入遺傳物質→遺傳物質復制→組裝→釋放 過度。激發學生思考。 突出重點。 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病毒的種類 【展示】 呈現各種電鏡下的病毒圖片,并簡單介紹。 【提問】 病毒千姿百態,如何給它們分類? 觀察、回答:根據寄主的不同對病毒進行分類的。 初步了解生物分類。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展示】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提問】 你知道的有哪些人類或動物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由病毒引起人類或動物的一些疾病;由病毒引起植物的一些疾病。 【提問】 病毒對人類都是有害的嗎? 【提問】 人類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病毒? 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人類對病毒的利用。 觀察。 ? 思考、回答。 ? ? ? ? ? ? ? ? ? ? ? ? ? 思考、回答。 ? ? ? 理解、體會。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養成在生活中收集生物學知識的習慣;突出教學重點。 ? 激發興趣。 ? ? ? 突出重點。 ? ? ? 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 課堂小結 【展示】 課堂小結。 與老師一起總結回顧。 樹立整體的知識結構。 課外延伸 布置課外的任務: 1.如何正確對待艾滋病人? 2. 搜集有關病毒的資料。 課外完成。 樹立正確對待艾滋病人的觀點。培養課外“再學習”的習慣。 七、板書設計: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發現:伊萬諾夫斯基 二、病毒的結構 1.沒有細胞結構 2.蛋白質的外殼、內部的遺傳物質 三、病毒的生活與繁殖:寄生 四、病毒的種類 1.動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細菌病毒(噬菌體) 五、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八、教學反思: 1.自主學習: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少講多引導。 2.過度自然:教學過程對教材的知識點的呈現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銜接。 3.新舊結合: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注重與舊知識的結合。如生物的特征的回顧。 4.對比分析:教學過程多處采用對比、分析、推理,特別是在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上,通過對比、推理加深學生的認識,如病毒與細胞結構的對比。由伊萬諾夫斯基實驗分析推理得出病毒的“小”。 5.學以致用:通過學習,進一步認識病毒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辯證看待病毒的作用,正確的對待艾滋病人及家屬。 6.初埋伏筆:教學過程注重為今后的教學服務,如下一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