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生物實驗突破(通用版):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導學案 導學案+課后作業+課件 (3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生物實驗突破(通用版):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導學案 導學案+課后作業+課件 (3份打包)

資源簡介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中,使用滴管的正確方法是(

2.有關下圖所示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變量應該是唾液(淀粉酶)
B.應將圖中B環節的兩支試管滴加等量的唾液
C.圖中C環節中的兩支試管同時放在37℃的溫水中
D.D環節中1號試管中漿糊變藍
3.下列有關米飯在口腔內消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A.米飯在口腔內經過牙齒的咀嚼,由大分子物質變成小分子物質
B.米飯在口腔內有化學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
C.口腔內米飯在唾液的作用下變成了麥芽糖,就可以吸收
D.口腔內的唾液含有一系列酶,可以使米飯變成葡萄糖
4.某中學生物科技活動興趣小組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內的消化”時,進行了以下實驗:
下列對該實驗分析不正確的是(

A.A處實驗結果是不變藍
B.1、2號試管作對照,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B處應滴加2毫升唾液
C.1、3號試管作對照,探究牙齒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C處應加入饅頭塊適量
D.D處的溫度應該是37℃
5.下列有關米飯在口腔內消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A.米飯在口腔內經過牙齒的咀嚼,由大分子物質變成小分子物質
B.米飯在口腔內有化學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
C.口腔內米飯在唾液的作用下變成了麥芽糖,就可以吸收
D.口腔內的唾液含有一系列酶,可以使米飯變成葡萄糖
6.在消化道中,既不具有消化功能,又不具有吸收作用的是(

A.口腔和食道
B.咽和食道
C.胃和口腔
D.大腸和小腸
7.食物進入人體經過消化后,通過消化道的先后次序是(

A.口腔、食道、咽、胃、小腸、大腸、肛門
B.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C.口腔、咽、食道、小腸、胃、大腸、肛門
D.口腔、胃、咽、食道、小腸、大腸、肛門
8.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質的起始位置分別是(

A.口腔、胃、小腸
B.胃、小腸、大腸
C.胃、口腔、小腸
D.口腔、小腸、胃
9.在“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實驗中,錯誤的敘述是(

A.“鑒定淀粉的存在”用碘液
B.“唾液與清水、溫度、是否攪拌”都是實驗變量
C.淀粉主要在人體小腸中消化,但在口腔中開始消化
D.實驗結論是唾液淀粉酶能夠把淀粉消化成葡萄糖
10.某同學為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兩小塊,分別用刀細細的切碎、拌勻.②將饅頭碎屑A與2毫升清水放入1號試管中充分攪拌,將饅頭碎屑B與2毫升唾液放入2試管中充分攪拌(如圖);
③把兩支試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
④10分鐘后,同時取出兩支試管,各滴2滴碘液,搖勻。
(1)觀察試管中的顏色變化,可以看到______試管不變藍,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對______具有消化作用。
(2)1號試管在試驗中起到的是______作用。
(3)實驗中37℃左右的水溫模擬了人體中的______溫度。
參考答案
1.A
【解析】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中,要用到滴管滴加唾液或碘液,應將膠頭滴管豎直放置在試管口的上方,不要與試管壁接觸,以免碘液等液體沾到試管壁上。故選:A。
2.
B
【解析】A.圖中所示的實驗是以唾液為變量設置的,目的是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實驗組是2號,對照組是1號試管,A正確;B.為了確保實驗結果只是由實驗變量的不同引起的,應當使對照實驗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所處的環境中除實驗變量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因此應將圖中B環節的兩支試管中的1號試管滴加清水,2號試管滴加等量的唾液,B錯誤;C.人體體溫為37℃,實驗中模擬人體體溫,把試管放在37℃的水中,發揮唾液淀粉酶最大的活性,C正確;D.1號試管中是清水,淀粉沒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變藍;2號試管中有唾液,淀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D正確。故選B。
3.B
【解析】A、食物的消化方式有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兩種方式。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以及胃腸的蠕動屬于物理消化,可以增大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更好地進行化學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被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物質的過程是化學消化,A錯誤。B、米飯進入口腔后,在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下,與口腔內的唾液充分混合,屬于物理性消化,而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因此我們細嚼饅頭會感覺到有甜味,就是因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屬于化學性消化,有了新物質生成了,B正確。C、口腔內米飯在唾液的作用下變成了麥芽糖,是淀粉在口腔內的初步消化,麥芽糖分子較大,需要送至小腸,在小腸內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C錯誤。D、口腔內的消化液只有唾液,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麥芽糖送至小腸后,在腸液、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D錯誤。故選:B。
4.B
【解析】A、1試管中唾液淀粉酶將饅頭碎屑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所以A處實驗結果是不變藍,正確;B、“1、2號試管作對照,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唯一不同的變量是唾液,除有無唾液外其它條件都相同,因此B處應滴加2毫升清水而不是2毫升唾液,不正確;C、“1、3號試管作對照,探究牙齒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唯一不同的變量是牙齒的咀嚼,表格中1試管加入饅頭碎屑適量,則C處應加入饅頭塊適量,正確;D、唾液淀粉酶在37℃時消化能力最強,因此D處的溫度應該是37℃,正確。故選:B
5.B
【解析】A、食物的消化方式有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兩種方式。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以及胃腸的蠕動屬于物理消化,可以增大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更好地進行化學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被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物質的過程是化學消化,A錯誤。B、米飯進入口腔后,在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下,與口腔內的唾液充分混合,屬于物理性消化,而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因此我們細嚼饅頭會感覺到有甜味,就是因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屬于化學性消化,有了新物質生成了,B正確。C、口腔內米飯在唾液的作用下變成了麥芽糖,是淀粉在口腔內的初步消化,麥芽糖分子較大,需要送至小腸,在小腸內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C錯誤。D、口腔內的消化液只有唾液,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麥芽糖送至小腸后,在腸液、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D錯誤。故選:B。
6.B
【解析】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器官。口腔可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但沒有吸收功能;咽和食道既無消化功能又無吸收功能;胃可把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又可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酒精;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淀粉、蛋白質和脂肪都可在小腸內被消化,它們的消化最終產物也都可被小腸吸收;大腸只能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卻沒有消化功能。故B符合題意。故選B。
7.B
【解析】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肝門。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體,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臟和胰腺;小腺體包括位于消化道內,包括胃腺和腸腺。故選:B。
8.D
【解析】糖類、蛋白質和脂肪必須經過消化才能吸收。淀粉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為麥芽糖,再到小腸中在腸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徹底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從胃開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腸中在腸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徹底分解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先是膽汁(不包含任何消化酶)將脂肪顆粒乳化為脂肪微粒,再在腸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徹底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某同學攝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內消化、分解,最終得到一組消化終產物是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所以消化道內,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質的起始部位依次是口腔、小腸、胃。故選:D。
9.D
【解析】A、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色,常用碘液用來鑒定淀粉的存在,A正確;
B、實驗變量是唾液、溫度、舌的攪拌和牙齒的咀嚼為變量的實驗,B正確;
C、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部位是口腔和小腸,開始消化的部位是口腔,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初步消化成麥芽糖,C正確;
D、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的酶,因此,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D錯誤。
故選:D。
10.(1)2;淀粉
(2)對照
(3)口腔
【解析】(1)滴加碘液后1、2兩試管中的顏色變化是:1試管不變藍,原因是1試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了;2試管變藍色,原因是2試管中沒有唾液,淀粉沒有被分解。(2)一組對照實驗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是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對照組是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因此該同學設置的對照實驗中,2試管在實驗中起對照作用。(3)唾液淀粉酶發揮作用的最適溫度是人體的體溫,因此在實驗中用37℃左右的水對試管進行水浴是模擬人體口腔內的溫度。(共15張PPT)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實驗目的
1.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學會設計探究實驗,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
2.
培養良好的科學實驗素質,提高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3.知道饅頭在口腔中的發生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關,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實驗目的
1.淀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淀粉沒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麥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變藍,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2.牙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里進行的。口腔的溫度大約是37
C。
3.設計一組實驗來探究。其中,有的只探究牙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作用,有的只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有的則探究牙的咀得、舌的攪拌和唾液共同的作用。
實驗原理
實驗原理
試管、試管架、大燒杯、小燒杯、鑷子、量筒、溫度計。
新鮮饅頭、涼開水、37℃溫水、碘液、。
材料用具
實驗步驟
1.
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塊。將A塊和B塊分別用刀細細地切碎(模擬牙的咀嚼);
C塊不做處理。
實驗步驟
2.用涼開水將口激干凈,再在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1分鐘后,用干凈的領子取出棉絮,將棉絮中的唾液擠壓到小燒杯中。
實驗步驟
3.取3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為①②③號,然后做如下處理:將A饅頭碎屑放入①號試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攪拌;將B饅頭碎屑放入②號試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攪拌;
將C饅頭放入③號試管中,
注入2毫升唾液,不攪拌。
將這3支試管一起放到37
C的
溫水中;5~10分鐘后取出這
3支試管,各滴加加2滴碘液,
搖勻;觀察并記錄各試管中的
顏色變化。
實驗結果
1號試管不變藍;
2號試管變藍;
3號試管部分變藍。
1.牙齒,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提示:區別:牙齒能切碎和磨碎食物,增加食物的__________,舌的攪拌能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它們都不直接改變淀粉的分子結構:唾液能使部分淀粉消化成___________。
聯系:牙齒的切碎與磨碎以及舌的攪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與食物________,促進淀粉的消化。
2.口腔中有什么物質使淀粉發生了分解?
提示:口腔中唾液里的_____________酶能將部分淀粉轉變成麥芽糖。
表面積
麥芽糖
實驗問題探究
混合
唾液淀粉
1.
圖為“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設計,圖中試管均置于37℃溫水中10分鐘,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號試管變藍色、②③不變藍色
B.?②③對照,②號為對照組,可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饅頭消化的作用
C.?本探究實驗的變量不唯一,
無法得出任何結論
D.?①與②對照,可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D
實驗知能提升
2.下列關于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臟,它分泌的膽汁可以消化脂肪B.?饅頭在口腔中變甜是因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為葡萄糖
C.?蛋白質最終在小腸內消化成氨基酸
D.?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是小腸,消化后的營養物質只能在小腸內吸收
C
3.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②進行對照,對照組是①
B.?①④進行對照,探究牙齒對饅頭的作用
C.?②③進行對照,變量是溫度
D.?滴加碘液后變藍色的是②③④
D
4.在“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實驗中,錯誤的敘述是(  )
A.?“鑒定淀粉的存在”用碘液
B.?“唾液與清水、溫度、是否攪拌”都是實驗變量
C.?淀粉主要在人體小腸中消化,但在口腔中開始消化
D.?實驗結論是唾液淀粉酶能夠把淀粉消化成葡萄糖
D
5.如圖是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其中的A,B,C,D表示四個實驗步驟,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D步驟加碘液后的實驗現象:1號試管______;2號試管_________。
(2)通過實驗你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再要探究“溫度對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響”,請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設計方案。①將C步驟中的1號試管放在______的溫水中,2號試管放在10℃的水中。②將B步驟的兩支試管滴加等量的______。
變藍
不變藍
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
37℃
唾液
再見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預習案】
一、自主學習目標
1.學會設計探究實驗,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
2.培養良好的科學實驗素質,提高表達與交流能力。
3.知道饅頭在口腔中的發生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關,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二、自主學習檢測
請同學們自主學習課本第26-31頁,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消化系統的組成包括:
(1)消化道:口腔、_________、食道、________、_________、大腸、肛門。
(2)消化腺:唾液腺,可以分泌唾液,其中含有__________酶,能將淀粉轉化成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是__________,內不含有消化酶。
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酶。
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____________酶。
腸腺,分泌的腸液中含有消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酶。
2.口腔中食物的變化與哪些結構和功能有關。
口腔里面有牙齒、舌和____________導管的開口。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過____________流人口腔。吃東西的時候,牙齒將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唾液腺大量分泌唾液;舌一方面配合牙齒的咀嚼,一方面通過_____________將食物與唾液充分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學習疑惑
親愛的同學,請把你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惑記錄在這里,上課時和同學們一起來突破這些學習難點哦。
【探究案】
一、實驗目標
1.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學會設計探究實驗,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
2.培養良好的科學實驗素質,提高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3.知道饅頭在口腔中的發生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關,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二、實驗原理
本實驗所依據的實驗原理是什么?
三、材料用具
1.本實驗需要哪些材料?為什么選用這些材料?
2.本實驗用到哪些試劑?原理是什么?
3.本實驗需要用到哪些儀器用具?
四、實驗步驟
1.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____________的A、B、C三小塊。將A塊和B塊分別用刀細細地切碎(模擬牙的____________);
C塊不做處理。
2.用涼開水將口激干凈,再在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1分鐘后,用干凈的領子取出棉絮,將棉絮中的____________擠壓到小燒杯中。
3.取3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為①②③號,然后做如下處理:將A饅頭碎屑放入①號試管中,注入2毫升__________并充分攪拌;將B饅頭碎屑放入②號試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攪拌;將C饅頭放入③號試管中,注入2毫升___________,不攪拌。將這3支試管一起放到__________的溫水中;5~10分鐘后取出這3支試管,各滴加加2滴___________,搖勻;觀察并記錄各試管中的顏色變化。
五、實驗結果與結論
六、實驗知能提升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設計如圖試管均置于37℃溫水中10分鐘,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滴加碘液后,①號試管不會變藍色
B.①②對照,②號試管為對照組
C.①②對照可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D.②③對照可探究“舌的攪拌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2.與饅頭中淀粉的消化無關的是(

A.唾液淀粉酶
B.牙齒的咀嚼
C.舌的攪拌
D.膽汁
3.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分別在人體什么部位開始被化學性消化?(

A.口腔、口腔、胃
B.胃、胃、胃
C.口腔、胃、小腸
D.口腔、胃、胃
4.饅頭在口腔中越嚼越甜,是因為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為(

A.葡萄糖
B.麥芽糖
C.氨基酸
D.脂肪
5.下面是某生物興趣小組所做的“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探究實驗:
實驗過程:
1號試管:加入饅頭碎屑和2mL唾液,并充分攪拌;
2號試管:加入饅頭碎屑和2mL清水,并充分攪拌;
3號試管:加入饅頭塊和2mL唾液,不攪拌。
將三支試管都放入37℃的溫水中保溫10分鐘,取出冷卻后分別加入2滴碘液,搖勻后觀察試管中饅頭顏色的變化。
(1)實驗結果:1號試管不變色,而2號、3號試管可能變成______色。
(2)1號試管中的饅頭碎屑沒有變色,原因是饅頭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變成了______。
(3)淀粉的消化從______開始。
(4)2號試管的現象說明,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與______有關。
(5)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它最終在______中(填場所)被消化成______而被人體吸收。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檢測:
1.(1)咽、胃、小腸
(2)唾液淀粉、麥芽糖、肝臟、膽汁、糖類、脂肪、蛋白質、蛋白、糖類、脂肪、蛋白質
2.唾液腺;切斷;磨碎;攪拌;混合
實驗知能提升
1.D
2.D
3.C
4.B
5.(1)藍
(2)麥芽糖
(3)口腔
(4)唾液
(5)小腸;葡萄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闵行区| 蛟河市| 乌海市| 镇远县| 修水县| 巴中市| 涡阳县| 曲水县| 吉隆县| 尼玛县| 和硕县| 克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南陵县| 麦盖提县| 崇阳县| 杭州市| 泰兴市| 渭源县| 南城县| 高要市| 兴国县| 平安县| 安陆市| 德格县| 扬州市| 阜宁县| 侯马市| 花莲县| 昭觉县| 郧西县| 龙岩市| 延长县| 遂平县| 十堰市| 抚宁县| 黄浦区| 朝阳市| 庐江县| 江西省|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