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鄉 愁》 余光中新都區大豐中學 趙敏[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詩歌的抒情性。 2、借意象、意境和語言來體味詩中的情感。能力目標:1、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學會抓住關鍵詞和詩中的形象來鑒賞詩歌。 3、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2、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興趣。[教學重點]:領會詩歌的情感。突破方法:教學中的每個環節都處處扣住情,扣住情來閱讀和品位詩歌。[教學難點]:借助詩歌不同的形象來層層深入地抒發情感。突破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詩歌的抒情線索逐層討論、品位,領會詩節的情感發展。[教學方法]:1、 誦讀法:反復誦讀,多種形式誦讀,體會詩中情感。教師在朗讀中起示范作用。2、 設置情境法:以敘述的方式講述詩人創作時的心理,將學生帶入情境。指導學生誦讀詩歌,也適當創設情境,帶學生進入角色,體會詩人情感。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師范讀詩歌,學生描景悟情,給人以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體現課堂資源的整合,營造與詩歌內容相吻合的氛圍。3、 激趣法:采用欲揚先抑、欲擒故縱的方式引入到詩歌的鑒賞環節,激發學生興趣,使其更主動地深入品味詩歌。4、 對比法:將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相結合,用學生在鑒賞上熟知的國學經典詩詞來拋磚引 玉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請跟我走進1972年,那是一個略帶秋寒的深夜,夜涼如水。有位中年人毫無睡意,他獨坐在房間的一角,任窗外清涼的月光照著他早已被秋霜染白的雙鬢。他拿出酒,斟滿酒杯。很快,酒入愁腸,引起他滿腹的憂傷。他想起自己遠在大陸,千里之外的母親那一座孤墳,想起自己這么多年來獨自在外飄零的孤單。看看眼前像框中那一張張熟悉而又陌生的親人的面龐,他們在海峽的那頭是否平安依舊。聽聽窗外,秋風吹過落葉,遍地的沙沙之聲,那可是海峽對岸吹來的秋風。他再也難以抑制心中的激情,攤開稿紙,寫了他一生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作品。而他就是時年44歲的臺灣詩人余光中,這首作品就是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鄉愁。同學們,想讀讀嗎?(教師配樂講述)二、讀詩1、請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學生自由朗讀)2、感覺不錯,老師很享受這“鄉愁”的滋味。我們一起朗誦好嗎?坐直,帶著你的理解,帶著你的情感,語速放慢些【幻燈1】(全班齊讀)3、感覺如何?這首詩寫得好嗎?(學生自由談看法)三、品詩(一)師激趣導入:這首詩為不少朗誦界的名人所鐘愛,可說是詩中的名篇了。可真有那么好嗎?詩的主題,看題目就知道,不就是鄉愁?有太多寫鄉愁的詩篇!詩的篇幅,兩分鐘就能背下,字數寥寥;詩的語言遠沒有唐詩的古話那么有韻味,是純粹的白話,實在不明白有什么著名。的確,這詩乍看是沒什么,但只要我們仔細品味,理解了詩歌,理解了詩人的情感,你會發現其實它還是蠻有味道。老師有3道賞析題,相信同學們做完之后,就會對它刮目相看。(二)【幻燈2:當年李清照愁腸寸斷之時,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抽象的愁情物化,難以承受之苦躍然紙上。在詩人筆下抽象與形象是可以自由轉化的。詩人的鄉愁又是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發的?】1、著名的詞人李清照,一直與丈夫非常恩愛,但她的丈夫在動亂時期病逝。在她愁腸寸斷之時,用舴艋舟這一具體的形象將抽象的難言的愁苦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鄉愁》同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本是看不見又摸不著的鄉愁是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發的?(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2、像這樣,將抽象的感情用具體可感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方法,就稱為托物寄情。再看,詩中提到了幾個人生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3、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作者選取了不一樣的形象,所抒發的感情必然有一些細微的不同,同學們能完成填空題嗎?【幻燈3】形象 情感 郵票---------(濃濃親情 ) 思鄉之愁 船票---------(忠貞愛情 ) │ 墳墓---------(生死別情 ) ↓ 海峽--------- (深深愛國情 ) 思國之愁(學生討論解決。學生每有感悟,都要及時地引導學生用讀的方式對外抒發。個別的地方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那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體會詩人的那種傷痛,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并且要求學生對朗誦作評價。)4、師總結:詩的前三節,抒發的是對親人的思念,對家的思念,但是到了第四節,已經上升為了對祖國的思念。詩歌表現的已不僅僅是個人的鄉愁,更是一種民族之愁,國家之愁。正如溫家寶總理在美國會見華僑、華人時所說:“臺灣,這灣淺淺的海峽,是我們最大的鄉愁,最大的國傷啊!” 【幻燈】正是有了最后一節的升華使得這首詩具有了其他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我想就是這首詩廣泛流傳的原因吧。用形象的事物來表達難言的深情,和李清照一樣,本詩的作者也是高手啊!【板書:物中寄情】(三)【幻燈4: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全句生輝,成為千古妙句。本首詩里也有很多言簡意豐的妙詞,你能找幾處品味一下嗎?】1、這首詩大家都學過,我要考考大家了,詩中的“綠”字用得巧妙,自古以來廣為稱道。這個“綠”字究竟好在哪呢?(學生談看法,可能會說到的體會:既見出春風的到來,江南水鄉的一派生機,又通過綠表達出對欣欣向榮的春天的喜愛之情。)2、詩歌字詞的生動就是能傳情。從《鄉愁》中哪些字詞里你能讀出情來? (學生討論解決。)可能會涉及到的詞有:①、“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淺淺的”(沉重的鄉愁寄托在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形成強烈反差,反襯出詩人內心無法排解的苦痛。)②“淺淺”( 寫出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其實我們早就學過了類似的詩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再深,可是比起我和汪倫的友誼來,它卻變得淺之又淺。同理,臺灣海峽雖然深,雖然長,雖然寬,然而比起我們思念大陸的感情,也就是淺淺的了,寫出的是我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比海峽可要深得多。 無奈:實際很容易跨過,只是因為人為的原因,所以無法越過。希望:堅信我們一定會跨越海峽的。)學生每有感悟,及時引導他們誦讀出情來。3、師總結:看似簡單1、2字,卻讓我們讀出那么多內容。讀出詩人難言的深情。【師板書:語中含情】 (四)【幻燈5:王維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僅用十字就勾勒出一幅塞外獨有的遼闊荒涼的畫面。詩情與畫意從來就密不可分。從本詩質樸的文字里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你能“話”出來嗎?】1、同學們請閉上眼,讓我們走進詩人的鄉愁,用你的心去聽,用你的心去看,告訴我們你看到了什么畫面?(師配樂朗誦詩歌)2、你看到了什么? (生描述,生評價。)3、師總結:看來,詩中也是有畫的。透過文字我們能看到一幅幅凄美的畫面,聽到詩人發自內心的對家的呼喚。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啊!【師板書:畫中有情】(五)教師總結:我想現在同學們對這首詩應該有不一樣的評價了吧,看上去直白簡單的一首詩,卻是物中寄情,語中含情,畫中有情。詩人的愁情就是通過筆下的形象,通過語言,通過畫面抒發了出來。他的愁,他的鄉愁,任時光荏苒,始終壓在他的心上。讓人淚流滿襟,讓人肝腸寸斷。 四、拓展【幻燈6】詩人20多歲去了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與臺灣長期阻隔,詩人又經常流浪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成了他詩歌作品的重要內容,“鄉愁詩人”寫了很多思鄉的詩篇。如《鄉愁》和這首《鄉愁四韻》。(響起羅大佑演唱的《鄉愁四韻》)“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我想這是每個游子的心聲!我們的臺灣長期與祖國母親分離,兩岸的人們也只能隔江相望,無法相聚,即使在月圓之夜,也只能彼此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面對著這位隔海峽翹首以望大陸的老人,你想對他說些什么?現在我送給每位同學發一條手機短信的機會,請你趕快把你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學生寫作、展示) 五、尾聲1、師總結: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香港、澳門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僅有一水之隔的臺灣何時才能與祖國團聚呢?汶川地震、臺灣水災,見證了兩岸同胞的深情厚誼。全國人民上下齊心對抗災難,讓我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家的溫暖。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一定會在兩岸人民也包括我們在座各位的努力下,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們終會團圓,因為我們有一顆共同的心,那就是——中國心。2、讓我們再次吟誦起詩人的《鄉愁》(生深情朗誦)【板書】:鄉 愁 余光中 物中寄情\ 語中含情 ﹨鄉愁 畫中有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mscsxq.mp3 《鄉愁》教學設計.doc 鄉愁.swf 教學點評.wmv 課堂實錄.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