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全冊復習資料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1課鴉片戰爭1.鴉片戰爭前,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而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危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①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②許多官員、士兵吸食鴉片,不但嚴重摧殘了他們的體質,更導致政治腐敗和軍隊戰斗力削弱。2.清朝哪個皇帝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主持禁煙?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時間及意義?(1)道光帝。(2)1839年6月3日至15日,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3.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占的島嶼、涌現的民族英雄及戰役?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1)1840.6-1842.8(2)①島嶼:香港島。②民族英雄及戰役:關天培虎門之戰、葛云飛定海之戰、陳化成吳淞之戰。(3)①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獲得侵略權益。②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清朝封建專制制度腐敗,統治者昏庸愚昧。4.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同西方列強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①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近代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②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英國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③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5.中英《南京條約》的逐條內容及危害?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擴大了英國的商品輸出,加劇了經濟侵略。)②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③賠款2100萬銀元。(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④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6.鴉片戰爭的影響?①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②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③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1.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目的)及借口?(1)根本原因: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2)借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戰爭第一階段的1858年英法等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什么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哪些侵略權益(條約內容)?戰爭第二階段的1860年,英法攻入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什么不平等條約?又獲得了哪些侵略權益(條約內容)?(1)1856年10月——1860年10月。(2)第一階段:條約:1858年俄美英法《天津條約》。獲得權益: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③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后《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使鴉片貿易合法化。(3)第二階段: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條約:1860年10月英法《北京條約》。獲得權益: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④賠款額也大幅增加。3.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清朝皇帝是誰?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天津,進逼北京時,他讓弟弟誰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亡承德避暑山莊?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又是哪個國家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割占領土最多的是哪個條約?(1)咸豐帝(2)奕?(3)沙俄(4)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去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領土。4.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①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②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岸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③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1.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領導人及起義準備?(1)原因: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隨著剝削的加重,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2)領導人及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組織和發動群眾。2.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的時間、地點、國號、軍隊?起義爆發后,太平軍北上永安進行了分封,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永安分封了哪幾個王?(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2)洪秀全稱“天王”,攻克永安后,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諸王均受東王節制。3.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后,改名為天京,作為太平天國的都城,接著頒布了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短斐锂€制度》有何規定(內容)?頒布的目的是什么?對此文獻你有何評價?(1)都城:天京。(2)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評價: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帶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實踐中難以實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對于發動和鼓舞廣大農民起來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積極的作用。4.為了推翻清朝統治和鞏固政權,太平軍從1853-1856年進行了什么軍事行動使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了全盛時期?但隨著軍事征戰和制度建設成功太平天國卻發生了楊秀清意圖篡位結果被殺、韋昌輝被處死、石達開被迫出走的天京事變。天京事變為什么會發生,它對太平天國運動有何影響?為了改變不利局面,洪秀全又采取了哪些補救措施但并未奏效?(1)軍事行動:北伐和西征。(2)天京事變。原因:領導人開始享樂腐化,爭權奪利。影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3)補救措施:洪秀全封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洪仁玕寫成《資政新旅》,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但由于歷史條件限制,未能付諸實踐。4.太平天國運動后期陳玉成李秀成曾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軍事上不利的局面?后來他們又遭到了中外哪三支反動軍隊的抵抗和反撲最終使天京保衛戰失利?而1864年發生的哪個事件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1)浦口、三河鎮大捷。(2)曾國藩的湘軍、華爾的洋槍隊、李鴻章的淮軍。(3)天京陷落。5.如何評價太平天國運動?①性質: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②局限性: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符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而最終失敗。③意義:但它堅持斗爭14年,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補充:6.同中國古代農民群眾的反抗斗爭相比,太平天國運動有何新特點?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1)新特點:①起義背景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起義形式新——利用外來宗教(基督教)思想③治國方案新——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④擔負任務新——反封建同時反侵略⑤失敗原因新——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⑥所屬范疇新——舊民主主義革命(2)失敗原因:主觀: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3)啟示: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第4課洋務運動1.什么是近代化?什么是中國的近代化探索?(1)近代化:也叫資本主義化,其內涵是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科學化。(2)中國近代化探索:是指近代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不斷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層層遞進的探索過程。2.什么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背景、目的、代表人物、時間及口號?(1)洋務運動:是指清朝統治集團中開明的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統治的近代化探索。?(2)洋務運動:背景:清政府內憂外患。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代表人物:中央以奕?為代表;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時間口號: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以“自強”“求富”為口號。3.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江南制造總局(李)、福州船政局(左)等軍事工業。(2)開辦近代民用企業。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李)、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張)等民用企業。(3)建立新式海陸軍。①組建新式洋槍隊,采用西式兵操練兵。1875年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設行省。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籌建廣東、福建、南洋、北洋等海軍。1885年設立海軍衙門,同年在臺灣設行省。(4)發展近代教育。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設立翻譯館;派留學生出國深造。4.如何評價洋務運動?①性質地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②積極意義: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③局限性結果: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最終失敗。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1.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爆發和結束的時間及事件?主要戰役及民族英雄?結果及影響?(1)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后,制定了軍國主義侵略的大陸政策:吞并臺灣、朝鮮、滿蒙、中國、侵略亞洲、稱霸世界。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2)爆發和結束:爆發:1894年(甲午年),日軍襲擊朝鮮牙山外豐島海面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結束:1895年山東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3)主要戰役及民族英雄:平壤戰役(左寶貴);1894年黃海海戰(鄧世昌);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威海衛戰役(丁汝昌)(4)結果及影響: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引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2.《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1)時間:1895年,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簽約。?(2)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帝國主義侵略力量深入到長江中上游地區)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加劇了經濟侵略)(3)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表現: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4.美國在哪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其主要內容是什么?反映出什么實質問題?①時間: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照會。②主要內容:美國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③實質問題: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第6課戊戌變法1.什么是戊戌變法(含義)?戊戌變法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中國處在亡國滅種的緊要關頭,維新派人士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政治制度以實現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場近代化探索運動。2.戊戌變法運動的代表人物?序幕?準備?高潮?結果?歷史意義?(1)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2)序幕:公車上書時間:1895年。過程: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意義:“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3)準備: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最早的政治團體(學會組織)是強學會;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最有影響的文章有梁啟超的《變法通議》、嚴復的《原強》《救亡決論》以及所譯《天演論》中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理論,在當時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4)高潮:百日維新時間: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因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內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②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③教育: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④軍事: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5)結果失?。?br/>因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變法法令,逮捕殺害維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而失敗。(6)歷史意義: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或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第7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1.義和團運動(1)背景/原因: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2)興起的區域:山東、直隸一帶(3)口號:扶清滅洋(4)性質: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階級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如何評價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扶清:①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局限性)②義和團帶有迷信色彩(局限性)滅洋:①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進步性)②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局限性)2.抗擊八國聯軍(1)八國聯軍侵華目的/借口/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侵華國家:俄德法/美日奧意英八國(餓的話,每日熬一鷹)過程:1900年6月,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帶領下從天津進犯北京;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罪行:燒殺淫掠,無惡不作。(2)抗擊八國聯軍斗爭:廊坊阻擊戰;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郊民巷使館區;天津保衛戰(聶士成壯烈殉國)。結果:失敗。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意義何在?又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直接原因);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意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機”。精神: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3.《辛丑條約》的簽訂(1)時間:1901年(2)簽約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3)內容:①清政府賠款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4)影響:①《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②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③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廣義的辛亥革命從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創立興中華開始,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統治結束為止,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是一場學習西方先進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近代化探索。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問題: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在何時何地創立什么革命團體標志著辛亥革命的開始?人物:孫中山,從小崇拜洪秀全,長大后“棄醫從政”,從“維新走向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11月,檀香山,是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二·同盟會和三民主義1.宣傳革命思想問題:為什么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出現了哪些宣傳革命思想、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派代表人物和著作?原因:《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著作: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2.成立革命團體:影響較大的有華興會和光復會。3.建立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問題:說出中國同盟會成立的目的、時間地點、綱領、領導機構、機關報、性質、意義?目的: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推動革命運動的發展。時間地點:1905年8月,日本東京。政治綱領:“職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領導機構: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機關報:《民報》。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意義: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4.提出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閘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第9課:辛亥革命1.革命志士的奮斗問題:在中國同盟會的推動下,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革命黨人發動了哪些武裝起義?起義時間領導人結果意義萍瀏醴起義1906年劉道一、蔡紹南失敗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安慶紹興起義1907年徐錫麟、秋瑾失敗廣西鎮南關起義1907年孫中山、黃興失敗廣州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孫中山、同黃興、趙聲等人失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2·武昌起義問題:說出武昌起義的準備、主要力量、時間、結果、影響等情況?準備: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與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主要力量: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時間: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結果: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影響: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這是狹義的辛亥革命)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1.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2·清朝統治結束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3.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時間:1912年3月11日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注: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原則:“一分為二”。評價:進步性(即歷史意義)。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第11課: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一、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與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進行了哪些斗爭?1.二次革命⑴背景: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并制造了宋教仁刺殺案。⑵時間:1913年,孫中山和黃興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⑶結果:因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2.護國戰爭⑴背景:袁世凱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梁啟超與他的學生蔡鍔先后離開北京,前往南方籌劃討伐袁世凱事宜。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做了哪些準備?①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隨即又下令解散國民黨。②1914年初,袁世凱解散國會。③不久,他文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④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⑤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以換取日本的支持。“二十一條“的內容和影響?·內容: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影響:日本擴大了在中國的侵略權益。⑵時間: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⑶結果:袁世凱取消帝制,護國戰爭勝利結束。二、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割據形勢圖表及影響?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第12課:新文化運動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⑴中華民國徒有虛名,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里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逆流。⑵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2.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及標志、代表人物、重要陣地、標舉的兩大口號?⑴時間及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⑵代表人物:陳獨秀、蔡元培、胡適、李大釗、魯迅等。⑶重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⑷兩大口號:民主與科學。3.新文化運動的內容?⑴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新青年》發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民起來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會。⑵提倡民主與科學。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他還將它們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⑶推行一場文學革命。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陳獨秀緊接著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4.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⑴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⑵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例題:“要擁護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陳獨秀????????????????????????????????????????????(1)材料二反映作者對儒家思想持何種態度?他擁護的“兩位先生”是指什么?(2)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當怎樣對待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答:?(1)反對、否定或批判。民主與科學?(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批判的繼承)。(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第13課:五四運動1.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1月-6月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2.五四運動第一階段開始的時間、運動的中心和主力、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主要斗爭形式?⑴時間:1919年5月4日。⑵中心和主力::北京、學生。⑶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質。⑷斗爭形式:學生罷課。3.五四運動第二階段開始的時間、運動的中心、運動的主力、斗爭的主要形式、斗爭的結果如何?⑴時間:1919年6月3日。⑵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⑶主力:由“學生”變為“工人”(無產階級作為一只獨立的力量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⑷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質。⑸斗爭形式:由學生“罷課”發展為“三罷”斗爭(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⑹結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4.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教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能進了馬克思宇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俞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5.五四(運動)精神的內涵是什么?五四精神就是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核心內容為“愛國、民主、進步、科學”。例題:材料一:“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材料二:“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材料三:“6月3日上海的日商紗廠的中國工人首先罷工,……接著,機器、紡紗、印刷、公共交通、碼頭、船塢等行業的工人相繼罷工。”??請回答:??⑴2020年是紀念五四愛國運動多少周年?這次運動的導火線是什么???⑵這次運動的早期中心在哪座城市?后期中心在哪座城市?在運動中主力發生了什么變化?⑶你能說說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嗎???⑷你知道一直被中國青年傳承和發展的五四精神是什么?答案:⑴101;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⑵北京;上海;早期主力是學生,后期主力是工人.??⑶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⑷愛國主義精神。第14課:中國共產黨誕生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三方面基礎?⑴思想基礎:1917年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經過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⑵階級基礎:1919年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顯示了偉大的力量。⑶組織基礎:隨著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起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是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建立的。)2.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地點、參加大會的代表、內容、意義?⑴時間、地點:1921年7月上海。⑵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位代表,代表全國50多個黨員。⑶內容:①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②大會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③大會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⑷意義: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一中國共產黨誕生了。3.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⑴時間、地點:1922年7月上海。⑵內容:大會重申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同時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綱領規定,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⑶意義: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4.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時間、地點、意義、工作開展情況如何?⑴時間、地點:1921年7月上海。⑵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⑶工作開展情況:①領導機構:設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②罷工事件: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號召工人“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頂峰。后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鎮壓,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人低潮。③失敗教訓: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例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1918年11月,歐洲的第一次分裂給中國創造了第一次成為戰勝團的喜悅,但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巴黎會議就狠狠地給了中國一記“耳光"。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材料三:有人說:“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請回答:(1)“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為什么稱它為“中國的文藝復興”?(2)“給了中國一記耳光”是指當時中國受到了怎樣不公平的對待?”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指的是當時中國發生了什么重大歷史事件?(3)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上述兩則材料中提及的歷史事件與1921年這道“曙光”有何聯系?答案:(1)新文化運動。因為它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2)列強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五四運動。(3)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新文化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工人階投開始以獨立的姿志登上政治舞臺。之后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第15課:北伐戰爭一.主題線索知識(一)國共合作北伐1.國共合作“決定”——中共三大時間:1923年6月。內容: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以個人人身份加人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實現”——國民黨一大時間:1924年1月。地點:廣州。內容: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2.北伐準備:黃埔軍校條件: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時間、地點: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領導:孫中山兼任軍??偫?,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材料閱讀:“中國革命之所以遲遲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的革命武裝隊伍,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br/>“諸位已看到校門上的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請諸位謹記?!?br/>——孫中山在軍校成立典禮上的演說詞思考:孫中山為什么要創辦黃埔軍校?對聯可以看出黃埔軍校辦學宗旨是什么?目的:創建革命軍,挽救危亡辦學宗旨: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3.北伐戰爭⑴北伐的概括:開始時間1926年7月北伐戰爭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領導機構廣州國民政府主要戰場湖南、湖北總司令蔣介石重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著名將領葉挺獨立團“鐵軍戰績吳佩孚主力基本被消滅,殲滅孫傳芳主力,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原因:國共兩黨合作·北伐作戰目的明確,戰略方針正確·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廣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蘇聯的大力支持·北洋軍閥失道寡助,且各自為戰,力量分散。北伐的結果:失敗失敗的原因:工農運動觸動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勢力支持下,背叛革命,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等,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及北伐1.建立: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2.北伐: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繼續北伐;1928年底,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二.2020年中考真題同步練習1.(2020年·廣東省·深圳市)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合作共贏的倡導者,更是積極實踐者。以下屬于第一一次國共合作成果的是(A)A.北伐的勝利進軍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C.抗日戰爭的勝利D.“雙十協定”的簽訂2.(2020年·四川省·南充市)《毛澤東選集》中寫道:“由于兩黨在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最能體現材料中“合作”的重大事件是(B)A.護國戰爭B.北伐戰爭C.抗日戰爭D.二次革命3.(2020年·江蘇省·泰州市)以下是八年級歷史興趣小組收集到的到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一課的材料,其中不能用于該課的是(D)A.《我的馬克思主義觀)B.南湖紅船圖片C.陳獨秀像D.北伐戰爭形勢圖4.(2020年·湖南省·郴州市)“民國十五年。有一支軍隊勢如破竹,席卷湖南,進入湖北。占領武漢。又沿長江東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辈牧戏从车氖录?A)A:北伐戰爭B.井岡山會師C.紅軍長征D.淮海戰役5.(2020年·山東省·淄博市)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勢力在不到年的時間內便由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這發展是通過(B)A.五四運動B.北伐戰爭C.紅軍長征D.西安事變6.(2020年·山東·德州)某班開展“看口號猜歷史事件"的競精活動。下列競精對應正確的是(B)A.自強、求富一辛亥革命B.打倒列強、除軍閥一北伐戰爭C.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五四運動D.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一護國戰爭7.(2020年·湖南省·長沙節選)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反抗外來侵略、救亡圖存的抗爭史,中華民族日漸覺醒,逐漸凝聚出強大的民族精神,并取得了反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依中國社會的現狀,宜有一個勢力集中的黨為國民革命運動之大本營,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一個國民革命的黨,同時依社會各階級的現狀,很難另造一個比國民黨更大更革命的黨,即能造成,也有使國民革命勢力不統一不集中的結果.....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產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革命之需要。——摘自《中共中央文件選集》請回答:(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共產黨是如何促成“-個勢力集中的黨"出現的?“國民革命運動"取得怎樣的成果?答案:(2)開展國共合作,進行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統一。8.(2015年·山東省·菏澤市)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國共關系的發展演變,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為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姜廷玉(軍事博物館研究員)(1)材料一中的軍校是指哪所學校?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3分)材料二1927~1937年間,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摘編自《內戰百科》(2)據材料二分析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九一八事變的嚴重后果。(2分)材料三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3)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三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4)綜合上述材料,從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答案:(1)學校:黃埔軍校。(1分)成果:創辦黃埔學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2分)(2)背景:中國的內戰(或蔣介石對紅軍的“圍剿”)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1分)后果:東北三省全部淪陷。(1分)(3)標志:西安事變和和平解決(或西安事變,1分)。勝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戰(或人民戰爭,1分);國共兩黨的合作。(1分)(4)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2分。)第16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一.主題線索知識1.井岡山道路的涵義: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開辟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2.井岡山道路的開辟:⑴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賀葉朱劉領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后撤出南昌,向南方轉移。)⑵八七會議:時間、地點:1927年8月7日,漢口。內容: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成果: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⑶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舉行秋收起義。(后,毛澤東決定放棄進攻長沙,向山區進軍。)⑷文家市決策(向農村進軍)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朱·毛·湘南武裝)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中國共產黨第一支堅強的隊伍)。⑸武裝起義的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3.井岡山道路的特點:工農武裝割據工農武裝割據的含義:⑴開辟革命根據地(眾多):最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最大——以紅四軍為主在贛南、閩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據地。⑵創建革命軍隊:第一支革命軍隊——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召開古田會議(1929年12月,福建上杭縣古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⑶建立革命政權:基層政權——幾百個縣建立了人民政權;中央政權——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⑷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在革命根據地內,打土豪,分田地,進行游擊戰爭,星星之火,燎原開來。二.2020年中考真題同步練習1.(2020年·四川省·廣元市)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軍隊建設。下列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的會議是(D)A.遵義會議B.中共一大C.八七會議D.古田會議2.(2020年·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這里是軍旗升起的地方,這里是人民軍隊的搖籃。“這里”指的是(B)A.遵義B.南昌C.吳起鎮D.古田3.(2020年·廣東省·深圳市)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嘗試起武裝斗爭的道路來挽救中國革命,隨即在城市發動了第一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D)A.黃花崗起義B.廣西起義C.安慶起義D.南昌起義4.(2020年·重慶市)贛南雖然山多,但山間溪谷多沖積成局部平原,頗宜于耕種。瑞金就是一個“種年吃三年的好地方。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下列革命根據地,以瑞金為中心形成的是(A)A.中央革命根據地B.閩浙贛革命根據地C.湘贛革命根據地D.湘鄂贛革命根據地5.(2020年·四川省·南充市)毛澤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靶切侵稹秉c燃是在(D)A古田會議B.八七會議C南昌起義D.井岡山革命根據地6.(2020年·湖南省·張家界)1928年,毛澤東總結道:“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一個“家”是(D)A.左右江革命根據地B.鄂豫皖革俞根據地C.湘鄂西革命根據地D.井岡山革命根據地7.(2020年·江蘇省·揚州市)1929年,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的會議是(B)A八七會議B.古田會議C.遵義會議D.中共七大8.(2020年·江蘇省·泰州市)1927年國共分裂以后。毛澤樂在遠離國民黨控制的地方組織農民力量,進行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使革命力國得到發展壯大。他的做法是(B)A.組織工人罷工B.建工農武裝割據之路C.服從共產國際D.策劃城市的武裝暴動9.(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用“五個創造性地”總結毛澤東在黨的歷史上所作的重要貢獻,強調毛澤東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問題。這里的“創造性的革命道路”是指(A)A.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B.武裝斗爭的革命道路C.城市領導農村的革命道路D.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10.(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新華社文章《在歷史關節點上》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走了整整28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日出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五個關鍵階段。”其中“星火燎原”是指(B)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C.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D.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11.(2020年·湖北·宜昌)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揭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為此,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打響第一槍的起義是(B)A.武昌起義B.南昌起義C.廣州起義D.秋收起義12.(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秋收起義后,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1927年10月,毛澤東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A)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B.陜甘寧邊區C.中央革命根據地D.山東解放區13.(2020年·陜西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召開多次會議。下列表述屬于“八七會議”的是(B)A.在中國歷史上第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俞綱領B.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C.指出我國的主要任務是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D.“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14.(2020年·山東省·濱州市)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先進的中國人民不斷探索正確的發展道路,并一步步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史。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7分)。[艱辛探索]材料一[任重道遠]材料二[另辟蹊徑]材料三(3)毛澤東帶領中國工農革命軍創建的第-個“家”在哪里?這一時期,毛澤東創造性地解決了國革命的道路問題,該“創造性”體現在中國革命實現了哪一轉變?毛澤東思想在哪次會議上被確立為的指導思想并寫人黨章?(4分)[歷史突破]材料四[大道同行]材料五答案:井岡山從城市轉入農村中共七大。三.其他精選“井岡山道路”例題1.胡錦濤總書記說:“這個偉大的事件,以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英雄壯舉,以黨獨立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誕生的重要標志,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這個偉大的事件”是(B)A.北伐戰爭B.南昌起義C.秋收起義D.井岡山會師2.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飶]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边@首詞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C)A.南昌起義B.井岡山會師C.秋收起義D.廣州起義3.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這主要是因為井岡山(B)A.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B.建立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c.第一次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D.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始發地4.什么是工農武裝割據?你認為怎樣才能創造出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1)“工農武裝割據”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2一是需要革命陣地,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二是需要人民群眾支持,即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三是需要進行武裝斗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進行游擊戰爭。也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士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一.主題線索知識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七律·長征》——毛澤東1.長征的原因:1933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失利原因: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在軍事上的“左”的錯誤,表現在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守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2.長征的開始及血戰湘江⑴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長征。⑵血戰湘江: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紅色的了,江底到處是戰士的尸體,當地老百姓都說,“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br/>·中央紅軍血戰湘江—陳樹湘師長負傷被俘,扯斷腸子,寧死不降?!盀樘K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后紅軍改向貴州前進,強渡烏江,解放遵義)3.長征的轉折:遵義會議⑴時間:1935年1月⑵內容:①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和組織上“左”的錯誤。②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③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⑶意義:①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②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③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4.長征的艱苦行軍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吳起鎮會師。5.長征的勝利結束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6.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⒉剂嗽S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意義: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②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7.偉大的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歸納:①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②堅定信念、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③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二.2020年中考真題同步練習:1.(2020年·四川·自貢市)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數伯曾說:“它不是一股意義上的行軍,是為避開將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場危在旦夕的戰斗?!边@里的“行軍”(C)A.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B.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C.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千力量D.標志著抗日民族統-戰線正式建立2.(2020年·江蘇省·南京市)“3月21日夜,中央紅軍以突然行動閃電式四渡赤水,突出重圍?!痹撔袆影l生在(B)時A.南昌起義B.長征途中C.淞滬會戰時D.百團大戰中3.(2020年·山東省·濰坊市)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被譽為“地球上的紅飄帶”。其精神本質是(A)A.為人民謀幸福B.進行戰略轉移C.堅持北上抗日D.挽救中國革命4.(2020年·四川省·廣元市)有學者評價:“長征簡直是將革命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條分界線”。請你以長征進程為序,將下面這首順序顛倒的詩歌恢復原貌(D)①婁山關前庭戰急,遵義城頭赤幟豎。②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③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④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在奔何處?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②④①③5.(2020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長征創造了人類的奇跡,在長征途中,紅軍打亂了敵人追剿計劃的是(A)A.四渡赤水B.平型關大捷C.長沙會戰D.棗宜會戰6.(2020年·天津市)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完成了戰略轉移。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這一偉大傳奇的是(C)A.中國共產黨成立B.井岡山會師C.紅軍長征D.西安事變7.(2020年·廣東省·深圳市)“這是長征途中的一次會議,它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決定了一支軍隊的命運,進而是一個黨的命運,最終是一個國家的命運?!边@次會議是(C)A.八七會議B.古田會汶C.遵義會議D.十一屆三中全會8.(2020年·陜西省·西安市)《地緣變化:長征不為人知的意義》中寫道:“經過長征之后,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與蔣介石集團的地緣矛盾明顯緩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漸加劇的情況下,出現了國共兩黨和平共處乃至聯合抗戰的可能性,所以說當時國內政治格局和國共政策的所有變化都與長征帶來的地緣變化有關。”此材料認為長征(B)A.消除了國共兩黨的分歧C.是中國共產黨成熟的標志B.有利于國共合作抗日的實現D.留下了堅韌不拔的長征精神9.(2020年·重慶市)某校將以“百年歷程“為題籌辦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百周年的大型圖片展。下列對中共中央在如圖所示會址召開的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解說,正確的是(C)A.通過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方針B.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C.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D.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10.(2020年·廣西省·貴港市)下列屬于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的是(D)A.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B.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C.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D.保存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11.(2020年·江蘇省·常州市)"其偉大的歷史意義,不僅表現在它實現了中國革命大本營從南方到北方的戰略大轉移,而且表現在它為實現中國革命由國內戰爭到抗日民族戰爭的偉大轉變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礎。材料中的它“指的是(C)A北伐戰爭B.南昌起義C.紅軍長征D.西安事變12.(2020年·貴州省·銅仁市)紅軍長征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轉移,它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以下是長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其中發生在貴州省境內的是(B)A.渡過湘江B.遵義會議C.飛奪瀘定橋D.會寧會師13.(2020年·湖北省·咸寧市)閱讀下面材料: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里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代戰爭史上黨領導人民軍隊譜寫的英雄史詩。請回答:(1)長征途中哪次會議成為中共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分)這次會議確定了以誰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分)(2)在長征途中,紅軍打亂敵人追剿計劃的行動是什么?(1分)(3)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是什么?(3分)答案:(1)遵義會議:(1分)毛澤東(1分)(2)四渡赤水(1分)(3)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1分)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1分)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1分)三.其他精選“長征”例題:1.美國軍事學家塞繆爾格里菲斯曾經指出:“他們(中國共產黨)能夠忍耐難以言狀的艱難困苦邊行軍邊打仗;同樣解決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內部爭端;同樣生存下來了?!辈牧现兴f的歷史事實分別是(C)A.抗日戰爭、遵義會議、解放戰爭B.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開國大典c.紅軍長征、遵義會議、會寧會師D.紅軍長征、遵義會議、吳起鎮會師2.1971年,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在其《1935年長征:中國共產主義生存斗爭的史詩》中論到:“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一評價是基于(A)A.英勇、犧牲和忍耐精神是長征的主旋律B.長征實現了中共偉大的戰略大轉移目標c.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D.長征證明了人類有能力實現所有的愿望3.美國作家索爾共伯里寫道:“長征繼續進行,毛澤東在掌舵。中國的路—至少今后半個世紀的路—就這樣確定了。“他評價的是(C)A.南昌起義,創建軍隊B.古田會議,政治建軍C.遵義會議,轉危為安D.中共七大,空前團結4.有人將貴州省的旅游歸的為:一棟房子,一個瓶子(茅臺酒),一課樹子(黃果樹)。"一棟房子”成為人文旅游景點是因為這里(B)A.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B.召開了中國革命史上生死攸關轉折點會議C.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D.取得了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勝利5.材料一?:長征是在懷疑、猜忌、陰謀與恐懼的氣氛中開始的;而長征結束時,大家都有了堅強的信心。?材料二??: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并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二十幾個人在這里開會,是為了正式確定長征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則是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后來很多人都說,這是整個中國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個事件。?——摘自哈里森、埃文斯·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長征是在懷疑、猜忌、陰謀與恐懼的氣氛中開始”的原因。概括長征期間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二,作者指出的“分水嶺事件”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它被視為“整個中國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個事件”的原因。?【答案】(1)原因:‘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路線;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致使紅軍損失慘重。?表現: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將東北各地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2)事件:遵義會議。?原因:結束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1.九一八事變原因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時間1931年9月18日地點沈陽制造者日本關東軍經過日軍制造“柳條湖事件”,并以此為借口,突襲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于次日占領沈陽。后果不到半年占領東北三省,扶植偽滿洲國(1932年、溥儀、長春),東北人民過著亡國奴生活。影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舊絕的抗戰。·探究:東北迅速淪亡的原因?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抵抗的原因在于: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蔣介石對日本及國際社會抱有幻想。)·了解:東北人民的局部抗戰情況?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成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在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6年,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共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寇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2.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一二九·運動背景(華北危機)日本入侵華北,策動華北五省自治,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時間1935年12月9日地點北平新華門前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影響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了解:華北危機時,各方態度如何?中共共產黨:1935年8月1日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25年12月底瓦窯堡會議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繼續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愛國學生:北平的學生痛感“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毅然發動愛國的一二·九運動,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3.西安事變背景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遭到拒絕。時間1936年12月12日“雙十二事變”地點西安發動者張學良,楊虎城目的逼迫蔣介石抗日經過張、楊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解決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①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②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020年中考真題同步練習1.(2020年·江蘇省·南京市)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盡管局勢發展中還有跌宕起伏,但國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國共重新后的中心任務是(C)A.結束帝制B.打倒軍閥C.團結抗日D.和平建國2.(2020年·重慶A)因果關系是歷史發展重要的內在聯系之一。下列因果關系對應正確的是(B)A.北魏孝文帝改革結束了黃河流城分裂割據的局面B.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盧溝橋事變爆發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形成3.(2020年·天津市)20世紀三四十年代,聶耳、冼星海等愛國青年創作了大量振奮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其中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是(D)A.《松花江上》B.《黃河大合唱》C.《游擊隊之歌》D.《義勇軍進行曲》4.(2020年·湖南省·張家界)2015年6月9日《參考消息》登載了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王志國一篇文章““十四年抗戰說"蘊含多重意義?!蔽闹小笆哪昕箲鹫f”是把哪一事件作為抗日戰爭的開端(A)A.九一八事變的爆發B.淞滬會戰C.武漢會戰D.七七事變的保發5.(2020年·河南)在國共重新合作的客觀形勢逐次成熟的時候,起到促進合作作用的歷史事件是(B)A.九一八事變B.西安事變C.臺兒莊戰役戰D.重慶談判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面族抗戰1.全民族抗戰的開始:七七事變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時間1937年7月7日(2)地點北平西南宛平城的盧溝橋(3)經過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遂向中國守軍開火,中國守軍奮起抵抗。(4)結果平津保衛戰失敗,趙登禹、佟麟閣殉國,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5)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2.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第二次國共合作背景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危機加深。過程國共分別發表聲明(都抗議日本侵略,表明全民族抗戰立場。)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廬山談話紅軍部隊改編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實現《國共合作宣言》發表(1937年9月)意義: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3.全民族抗戰的國民黨“正面戰場”: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爆發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主要戰役寶山保衛戰:姚子青率全營與日軍苦戰3天全部壯烈犧牲。四行倉庫戰斗:謝晉元團長與日軍展開血戰,后奉命撤出。中國空軍首次參戰:擊落3架日機,初戰告捷。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意義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后果南京大屠殺時間: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作為戰時陪都。罪行:刺殺、活埋、砍殺、焚燒、殺人比賽等,屠殺中國軍民達30萬人以上。軍國主義本質:兇惡、殘暴的侵略!精選練習題1.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望兩岸共圓“中國夢”。歷史上體現國共合作的事件有(B )①黃埔軍校的創建②北伐戰爭③南昌起義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全面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有( D )①工農紅軍???????????②國民革命軍???????????③八路軍???????????④新四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迷夢的戰役是(D)A.第三次長沙會戰B.武漢會戰C.徐州會戰D.淞滬會戰4.下列哪一表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主題?( C )A.外爭國權,內懲國賊B.打倒列強,除軍閥C.停止內戰,一致抗日D.眾志成城,共赴國難5.有這樣一座城市,它為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為抗戰時期日軍在這里屠殺了30多萬中國軍民而飲恨。這個城市是( D )A.北京B.上海C.廣州D.南京6.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在2014年2月27日正式通過了《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決定草案》,這意味著從今年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悼念儀式將正式升格到國家的法律性層面.那么公祭日的日期來源于( B?。?br/>A.1937年8月15日B.1937年12月13日C.1945年9月2日D.1945年9月3日7.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日關系?①日本要正視歷史,走和平發展道路。②我們要以史為鑒,肩負責任;謀求中日關系健康發展;振興中華,開創未來。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1.淞滬會戰2.太原會戰3.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時間:1938年3月。指揮: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意義:臺兒莊戰役共殲敵1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4.武漢會戰時間:1938年6月——1938年10月。主要戰役:江西萬家嶺戰役。意義:武漢會戰歷時4個多月,日本企圖迅速天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武漢廣州失陷后,日軍的兵力已嚴重不足,物力財力都感覺困難,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5.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間:1941年12月。意義: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收退。這次會成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軍民在抗戰中體現的精神:不畏強敵、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為國捐軀的英雄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6.豫湘桂戰役時間:1944年。失敗原因: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拓展:如何評價國民黨在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抗戰?1937年7月,日軍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全國的抗日戰爭由此開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初期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仍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第一,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后戰場的開辟,為敵后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第四,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事跡,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第五,“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第六,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習題:材料一 19世紀6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成為具有侵略性的強國,日本對中國始終包藏著侵吞領土的禍心,19世紀末,作為“中國之巨禍”的那場戰爭……在某種意義上也決定了此后半個世紀中日兩國的發展前途和命運。——華東師大版《中國歷史》材料二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城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義勇軍進行曲》材料三 日本右翼勢力美化侵略戰爭,為軍國主義招魂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應引起中國人民的高度警惕,日本曾接連發生右翼勢力篡改中學歷史教科書和內閣成員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的事件。——華東師大版《中國歷史》“課外學史”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材料一作為“中國之巨禍”的是哪場戰爭?(2)“此后半個世紀”日本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哪一事件揭開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列舉兩例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役。(3)結合材料三,日本右翼勢力不斷傷害中國乃至亞洲人民感情的言論,對此你有何看法?你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中日關系?答案:(1)甲午中日戰爭。(2)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臺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3)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略史實,美化侵略戰爭;參拜靖國神社,為軍國主義招魂等錯誤行為嚴重傷害了中國及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我們要堅決抵制(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希望日本政府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問題;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加強合作交流,共同維護亞太地區安全……(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第21課:敵后戰場的抗戰1.共產黨抗戰的總方針:抗日持久戰略總方針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發表時間、內容及意義?時間:1938年。內容:毛澤東指出:敵強我弱,中國不能迅速戰勝日本。但是,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因此,中國既不能速勝,也不會亡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意義:《論持久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2.共產黨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平型關大捷平型關大捷的時間、部隊及意義?時間:1937年9月。作戰部隊: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率領。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3.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抗戰⑾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建立:(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市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建設:①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②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③開展整風運動。意義: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⑵展開人民游擊戰爭骨干:主力部隊和民兵。基礎:依靠人民群眾。戰法: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抗日英雄和模范人物:狼牙山五壯士。⑶發動百團大戰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時間:1940年下半年。總指揮:彭德懷。地區:華北地區。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意義:百團大戰歷時數月,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臨,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⑷進行反“掃蕩”作戰。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1.全民族堅持抗戰(1)日本侵華方針改變的原因、表現及影響?原因:廣州、武漢淪陷后,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和國內資源緊張,遂改變策略。表現: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影響:在日本侵略者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的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也不斷制造反共“摩擦”,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堅持抗戰,并在各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2)全民族堅持抗戰的旗幟和表現?旗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表現:(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①在棗宜會戰中,國民黨將領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②各地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③廣大婦女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④隨工廠內遷的工人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⑤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⑥文藝界成立各種抗戰協會,通過文藝作品宣傳抗戰,振奮士氣。2.中共七大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內容:大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3.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反攻的背景: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捷報頻傳,德國在歐洲戰場處于劣勢,敗局已定。在美國、英國的連續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陷人困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反攻的表現: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反攻的結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抗日戰爭勝利。4.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原因:中國人民臣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偉大意義: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第七單元:人民解放戰爭第23課:內戰爆發1.重慶談判抗戰勝利后,國共重慶談判的背景、時間、成果?背景:①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渴望和平。②蔣介石的目的: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③中共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派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間:1945年8月——10月成果:⑴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內容是:①雙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②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⑵1946年1月10日,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會議討論了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并通過一系列決議,再一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意義: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2.國民黨發動內戰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時間、標志、最高峰?時間:1946年6月。標志:蔣介石公然違背“雙十協定”,撕毀政協決議,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最高峰: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張家口。3.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⑴自衛反擊戰的戰略思想: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⑵自衛反擊戰的作戰原則和方針:以運動戰為主要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和方針。⑶自衛反擊戰戰果①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②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③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課后題:運用具體史實,說說解放區軍民是如何進行自衛反擊的。(1)解放區的軍隊,遵照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與作戰方針,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與國民黨軍隊展開大規模運動戰。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2)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3)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放區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的時間及大綱、總路線、結果、意義?⑴土地政策: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⑵土地改革:時間及大綱: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個解放區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經過艱苦的工作和斗爭,歷時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意義:①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②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⑴解放區的反攻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⑵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時間1948年9-11月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地點東北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華北參戰部隊東北人民解放軍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指揮者林彪、羅榮桓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戰果及作用解放東北全境殲敵55萬余人(最多)。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總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人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⑶南京解放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百萬雄師過大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拓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農村土地政策的變化?國共對峙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地主抗日戰爭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拉攏地主解放戰爭時期沒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消滅地主示例:分析材料,歸納解放戰爭勝利的因素及啟示?材料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設了敵后根據地,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材料二: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br/>材料三:遼沈戰役先打錦州,截斷了東北敵軍逃回關內的退路,實行“關門打狗”的方針?;春鹨鄄扇 爸虚g突破、分段殲敵”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平津戰役采取分割包圍殲滅的方針,實現了“甕中捉鱉”的戰略。材料四:1948年5月,為配合即將開始的遼沈戰役和華北戰場楊羅耿兵團東進,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縱隊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帶領爆破組的戰友們一鼓作氣炸掉了敵人的四個炮樓和個碉堡,順利地完成了掃除隆化中學外圍工事的任務。答案:因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解放軍作戰勇敢,不怕犧牲;正確的戰略戰術;人民群眾的支持。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第八單元: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5課: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近代民族工業:是指產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的民辦資本主義機器工業。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⑴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⑵發展歷程:①起步: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走“實業救國“的道路。)②熱潮: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涌現,掀起發展實業的熱潮。③“短暫的春天”: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④再度受挫: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⑤夾縫中頑強掙扎:隨著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民族工業除了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外,還遭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處于夾縫中的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頑強地掙扎著。(著名企業家: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⑶特點:①總體上比較落后:它們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②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2.社會生活的變化⑴近代交通通信的發展:⑵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的原因、表現、特點?原因:伴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表現:①剪辮、易服、勸禁纏足。②改稱謂、廢跪拜。③飲食、娛樂、婚喪出現崇洋逐新的趨向。特點:雖然變化不平衡,但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例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都北京步入民國時期第一個鮮明的標志,就是廢除帝王紀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歷。新年伊始,依公歷確立元旦“雙十節”為全國國慶日,但是雙節的慶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間較為冷漠。傳統的春節與中秋節盛況依舊。民國初年,已經出現新式婚禮,俗稱“文明結婚”,典禮儀式簡單,新人相對三鞠躬,交換飾物,證婚人致詞頒發證書,禮成。舊式婚禮仍然保持著強大慣力,在民間流行。材料二1912至1919年,新建廠礦企業470多家,投資近億元,其中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煙等行業也相當發展。——《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材料三譚嗣同主張以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則代替封建主義的婚姻家庭倫理。另外,譚嗣同盛贊西方社會的文明婚俗?!胺驄D擇偶判妻,皆內兩情相愿,而成婚于教堂。⑴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特點:不平衡;新舊并呈;多元發展。)⑵根據上述材料分析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政治運動的推動;歐風美雨的影響;近代經濟的發展;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1.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⑴新式教育的發展: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創辦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③百日維新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它的建立使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傳播了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培養了一些近代人才,為中國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④1905年:廢除科舉制。同時,清政府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起來。⑵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報刊雜志”的創辦及意義?創辦:①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②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報》,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③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意義:這些新式報刊,報道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國內外時局。它們報道及時,覆蓋面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出版機構的創辦及意義:①1897年創辦了上海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它編輯了多種中小學教科書、字典和大批文化學術著作,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②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③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2.文學藝術的成就⑴文學成就:⑵藝術成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