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識人工智能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人工智能”模塊的起始課。通過讓學生感受人工智能應用,初步了解人工智能運作方式和基本概念,知曉人工智能與計算機科學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學習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中走近人工智能,更多地感受計算機科學發展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時通過對現代人工智能里程碑事物的了解,更好地促進學生融入到探索與發現人工智能的學習中。二、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人工智能的應用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只基于應用本身,對人工智能的概念和發展歷史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同時,對于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計算機發展,機器人、編程知識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知識之間是相對割裂的。所以,可以通過資料收集、交流討論、對比想象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新知。三、教學目標與要求1.通過發現和體驗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提升學生的觀察與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與學習興趣。2.在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發展史和分類過程中,感受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并能辯證認識人工智能給社會和生活帶來的影響。3.通過對人工智能的項目活動,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1)了解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2)了解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及其重要性。(3)了解人工智能的分類,感受生活中的人工智能。2.難點:(1)知道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2)感受和了解人工智能的運作方式。五、教學方法與手段1.方法:通過體驗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項目教學過程中利用體驗式學習、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等形式結合,培養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和探究熱情。2.手段: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師課件展示。六、課時安排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你們聽說過人工智能嗎?今天,我們就來通過一段視頻了解一下。人工智能已走進我們的身邊,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和人的智能有什么不同,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板書:初識人工智能)【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把抽象的信息具現出來,變成和學生生活相關聯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伏筆。(二)項目活動活動1:人工智能初體驗教師:請同學們嘗試登錄百度識圖網站,對圖片上的事物進行識別。小組討論:識別有什么優點和缺點。結合自己識別信息的過程,猜想一下人工智能是如何進行識別的?學生:探索、討論、匯報。師生共同小結結果。有可能出現的答案如下:優點:反應快,不受情緒的影響。缺點:只能執行既定的識別,不能解決程序中未列出的情況。識別:接收數據→分析特征→進行對比→給出答案。教師:那你們覺得通過人工智能的應用,是否能幫助人的智能的提升呢?教師:穩定、精確的人工智能是我們的好幫手。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你覺得研發人工智能需要依靠哪些科學知識呢?學生匯報。教師:人工智能離不開計算機科學的支持。當然,它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領域,如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等。那么你知道第一臺計算機嗎?你知道人工智能之父是誰嗎?他提出了什么樣的理論呢?請你打開網絡進行搜索和整理。學生搜索資料,閱讀理解,并進行匯報。師生小結:圖靈以及圖靈測試相關內容。教師:通過百度識圖活動,結合了解的計算機知識,你覺得為什么說計算機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十分重要呢?小結:數據存儲和處理,為實現了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種可能。【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活動、文字的感知,初步感受了人工智能概念后,再結合網絡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讓學生在感受和理解人工智能運作方式和概念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活動2:人工智能發展史教師:從剛剛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確定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在前面已經了解了計算機的發展史,那么人工智能的發展史是怎樣的呢?請你利用手邊的資料和網絡找一找,看一看。學生搜索資料,閱讀理解,并進行匯報。師生小結:人工智能發展的時間段。教師:那么,我們對比一下,計算機的發展史和互聯網的發展史,你有什么發現呢?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匯報。師生小結: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人工智能發展進入黃金年代。1983年,阿帕網各站點通信協議統一采用TCP/IP,這標志著全球互聯網(即互聯網)的誕生。民用的互聯網又一次讓人工智能繁榮起來。1993年,隨著網絡開始普及走向大眾,人工智能發展越發迅猛。所有的科技發展都不是單一的,而是相輔相成的。【設計意圖】通過歷史之間的對比認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發展史,培養學生的思維認知方式,同時更好地認識到科學技術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共同發展的。活動3:人工智能的分類教師: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人工智能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國務院也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那么,你知道人工智能的分類嗎?我們現在常見的人工智能大多處于分類中的哪一種類型?學生分組搜索網絡資料并匯報。人工智能名稱:服務項目:分類:教師:想象一下,未來的強人工智能會是怎樣的呢?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呢?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說一說。【設計意圖】從教材引向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暢想未來,努力提升。(三)總結拓展同學們,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會越來越普及,相信只要在設計之初,模仿機器人三原則設定出類似的人工智能原則,美好的未來依然繼續著。(四)板書設計初識人工智能計算人感知思考反饋數據人工智能輸入算法輸出感知環境會學習八、課后反思人工智能對于學生來說是個熟悉的名詞,但學生的理解是片面的,眾多的體驗也是浮于表面的,所以課程一開始,要從整體出發,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通過項目活動讓學生零碎的概念整體化,并且通過項目讓學生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運作方式。在此基礎上,再通過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的探尋活動,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科學,網絡技術等多種技術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小組互助了解科技發展歷程的項目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最后通過辯證思考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學生產生信息意識和信息社會責任,進一步實現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提升,讓學生能用謹慎而積極的態度面向無限可能的智慧未來。(共7張PPT)初識人工智能執教:王偉六年級六年級六年級圖靈測試由艾倫·麥席森·圖靈發明,指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進行多次測試后,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么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并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六年級圖靈測試實驗要求a.場內,選擇一名同學進行提問,一名同學進行問題和答案的傳遞。b.場外,選擇一名同學作為回答,同時利用手機語音助手識別或在線聊天機器人網站進行回答。c.場內,同學選擇你認為同學作答的答案。六年級人工智能發展史人工智能的誕生:1943年~1956年(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AI的誕生)黃金年代:1956年~1974年第一次AI低谷:1974年~1980年繁榮:1980年~1987年第二次AI低谷:1987年~1993年AI:1993年~現在六年級人工智能發展史人工智能的誕生:1943年~1956年黃金年代:1956年~1974年第一次AI低谷:1974年~1980年繁榮:1980年~1987年第二次AI低谷:1987年~1993年AI:1993年~現在計算機發展史采用電子管的第一代計算機1946年~1959年采用晶體管的第二代計算機1960年~1964年采用集成電路的第三代計算機1965年~1970年采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第四代計算機1971年~現在互聯網的發展1983年阿帕網各站點通訊協議統一采用TCP/IP,這標志全球互聯網即互聯網的誕生。1993年互聯網開始向大眾普及,提供接入業務、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六年級人工智能的分類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6-23《初識人工智能》教學課件.ppt 什么是人工智能?.mp4 初識人工智能.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