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1屆高考政治選擇題解題技巧與方法:詩詞類 【題型特點】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的奇葩,是前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近年來,在政治高考試題中,以古詩詞為材料的試題占據了相當的部分。綜觀近年高考政治試題中以古詩詞為材料的題目,其命題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特點一:從詩詞選擇看,以唐詩宋詞中的名言名句為主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兩大瑰寶。在17首古詩詞中,唐詩占11首、宋詞1首。所涉及13名作者中,唐代的有8名,即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張九齡、岑參、李約、張若虛;宋代的有3名,即王安石、蘇軾、范成大;其他的2名,則分別是南唐的李煜和清代的林則徐。以唐詩宋詞中的名句作為命題選擇,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同時給沉穩、嚴謹的政治高考試題平添了一抹文學的亮色。 特點二:從命題范圍看,主要集中在哲學常識 經過歷史淘洗而遺留下來的古詩詞不僅有文學藝術上的自我價值,更包涵了古詩詞創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對世界的思考。 特點三:從命題意圖看,主要考查古詩句直接體現的哲學道理 古詩詞不僅能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用了“蘊涵”、“啟示”、“表明”、“說明”、“反映”、“體現”、“依據”等詞直接考查學生對古詩詞中包含的哲學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特點四:從命題題型看,主要采用選擇題形式 是一種設題靈活、覆蓋面廣的多功能題型,具有題小量大、基礎、快速的特點。選擇題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擴大命題視野,加強政治學科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的考查。 特點五:從組題形式看,以古詩句作題干為主 【題型構成】 該題型由題干和題肢二部分組成。以古詩詞為材料的政治試題,既涉及到文學基礎知識,也體現人文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對新時期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 詩詞寓意題選擇題需要學生結合政治、經濟、哲學以及文化等知識深入體會、分析其中的含義,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作為考查的知識點本身并不難,但對學生理解能力上的要求卻較高。 這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在學好政治課本中基本原理的同時,要注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學藝術綜合素質的培養及審美素質的提高,密切關注社會生活變化,做到全面發展。 【解題技巧】 第一,閱讀設問抓“關鍵”。正確把握設問的規定性,根據設問的規定性尋找材料關鍵信息,這是明確題意、把握答題方向、確定答題角度、限定答題知識范圍的關鍵。 第二,分析材料找“題眼”。 理解詩詞要找準材料的“題眼”,進而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 第三,鑒賞意境求“深化”。解答詩詞類選擇題,要在準確把握名詩詞的意象、意境的基礎上深化意境,把握其主旨。 第四,融合交叉定“答案”。緊扣名言警句的意境與設問的交叉點,搜索與材料對應的相關內容,對題肢作出取舍。 【常見錯因】 學生易出錯的原因有二: 一是不能準確理解名言警句本身的主旨,這也是這類試題易出錯的主要原因; 二是不能準確把握題干的規定性。 【典型例題】 例1:中國古代詩詞蘊含豐富哲理,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深刻啟示。以下詩句主旨與我國政府的宗旨相一致的是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②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③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④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政府的宗旨,考查學生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我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均體現了民本思想,與我國政府的宗旨相一致,①④符合題意;“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是強調要有正氣、提高自身的修養,與為人民服務無關,排除②;“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意思是讀書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為官者必須堅持學習,這與為人民服務無關,排除③。故選C。 例2:2020年春節期間播出的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又-一次掀起了詩詞熱。月亮是詩詞常用的意象,唐朝名相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寫盡盛世海月的華美;詩圣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則是大唐盛極而衰的真實寫照。由此可知( )。 ①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時代政治、經濟的反映 ②古代詩詞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 ③文化反映社會變遷,展現人們的精神追求 ④詩詞文化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材料中詩詞借助意象反映當時的經濟社會狀況,體現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時代政治、經濟的反映,文化反映社會變遷,展現人們的精神追求,①③符合題意。②: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②錯誤。④:材料反映的是詩詞對當時社會狀況的反映,未涉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④排除。 例3:古詩詞蘊含百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上”是生活的味道:“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是家鄉的味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祖國的味道等等。這表明( ) ①古詩詞的魅力在于超脫經濟政治而直扣人心 ②古詩詞由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在生活中享用 ③古詩詞集中展示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價值追求 ④古詩詞內涵豐富、風格獨特,反映人們精神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古詩詞作為一種文化不能超脫經濟政治而存在,①表述錯誤。②④:古詩詞蘊含百味,不同的是是不同生活的寫照,這說明古詩詞內涵豐富、風格獨特,反映人們精神生活,它由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在生活中享用,②④符合題意。③:古詩詞不能集中展示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價值追求,民族精神集中展示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價值追求,③表述錯誤。 例4:“人間隨處有詩意,千年至美莫如詩”。詩詞之美,美在意境,貴在意境。詩詞的意境,是指詩詞的意(情意、思想內容)和象(景象、畫面)的結合,“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詩詞的意境是人腦加工改造的產物,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B.詩詞的意境體現了意識形式的客觀性決定意識內容的多樣性 C.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直接再現自然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 D.詩詞的意境是藝術家自身主體意識的產物,是實現藝術創作意圖的物質載體 【答案】A 【解析】詩詞的意境是人腦加工改造的產物,但從本質上看,它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A適合題意;詩詞的意境體現了意識內容的客觀性決定意識形式的多樣性,B是錯誤的;詩人對自然的反映不是直接再現,而是能動的反映,C是錯誤的,排除;詩詞的意境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選項D說法錯誤,排除;故本題答案選A。 【創新演練】 1.“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精妙的典故信手拈來,廣博的引用貫穿古今,習近平重要講話中引用的許多詩詞古語,意境深遠,引人入勝。下列所用典故中哲學寓意一致的是( ) ①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戰國·荀子《荀子》) ②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春秋·老子《道德經》) ③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漢·王符《潛夫論·釋難》) ④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些觀點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哲學寓意一致,①②符合題意。③: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這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③不合題意。④: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體現了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④不合題意。 2.我國古代詩詞內涵豐富,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下列詩句與其哲學寓意相一致的是 A.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B.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物質決定意識 C.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 D.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答案】C 【解析】A: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體現的是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故A不選。B: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體現的是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故B不選。C: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體現了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故C正確。D: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體現的是意識的作用,故D不選。 10月13日新余市首屆少年詩詞大會暨2019年“永康狀元府”江西少年詩詞大會新余賽區正式開賽,此次詩詞大會以學生課本上的詩詞為主,采用紙質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方法,對蘊涵在詩詞中的優秀思想、文化、道德進行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科教學中展現出時代風采和永久魅力。根據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3.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古典詩詞名家輩出,佳作紛呈,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下列詩句與觀點對應正確的是( ) ①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 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要認同各民族的文化 ③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人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傳統習俗對人們產生積極影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本題考查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傳統習俗。①③: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輩出,佳作紛呈,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①③詩句與觀點對應一致。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強調尊重文化多樣性,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詩句與觀點對應錯誤。④:傳統習俗對人們會產生影響,但不一定都是積極影響,④錯誤。 4.中華五千年文化,回文詩是中國文苑一朵奇葩,西晉以來歷代詩家爭相效仿,如《后園》(南齊·王融):正讀:斜峰繞徑曲,聳石帶山連。花余拂戲鳥,樹密隱鳴蟬。逆讀:蟬鳴隱巒樹,鳥戲拂余花。連山帶石聳,曲徑繞峰斜。了解并閱讀回文詩,我們可以感受到( ) ①古代詩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②漢字文化內涵豐富、風格獨特 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④古典詩詞注重實用、整體性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道法自然”從材料中并不能看出,①排除。②:正是因為漢字文化內涵豐富、風格獨特,才有可能出現正逆讀都合邏輯的回文詩,②正確。③:中華五千年文化,回文詩是中國文苑一朵奇葩,西晉以來歷代詩家爭相效仿,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回文詩正讀、逆讀韻味不同,意象有異,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③正確。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用、整體性強,④錯誤。 5.有位詩人坐船遠眺,寫下了著名的詩詞:“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下列詩句中,與之蘊涵相同哲學道理的是( ) A.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B.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C.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D.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答案】B 【解析】B:題目觀點體現了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所體現的哲理與題意相同,B符合題意。A: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體現了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A與題意不符。C: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寓意是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C與題意不符。D: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是說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要準備走曲折的路,D與題意不符。 6.杏花春雨、大漠孤煙、小橋流水……流動在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猶如一把把鑰匙,開啟了解讀中華文化的門窗。古代詩詞雖然是農耕社會的產物,但至今仍能對現代人產生啟迪,引導人們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這表明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 ②文化發展與經濟亦步亦趨 ③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 ④文化有其相對獨立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傳統文化至今仍能對現代人產生啟迪,說明文化的傳承性,①正確。②: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況,②錯誤。③:文化有相對獨立性,不是經濟的派生物,③錯誤。④:古代詩詞雖然是農耕社會的產物,但至今仍能對現代人產生啟迪,說明文化的相對獨立性,④正確。 7.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它華麗、大氣、豪放,更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下列詩句與其蘊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②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事物運行的規律具有客觀性 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認識的對象因認識角度的不同而變化 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人們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體現了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①符合題意。②: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體現了事物運行的規律具有客觀性,②符合題意。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體現了認識因認識角度的不同而變化,而不是“認識的對象”,③錯誤。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并不是唯一的,④錯誤。 8.文學是時代的反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寫盡盛世海月的華美;而從杜甫“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唐盛極而衰的真實的歷史。由此可知 ①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時代政治、經濟的反映 ②古代詩詞總會真實地反映時代發展的脈搏 ③文化能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 ④詩詞文化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寫盡盛世海月的華美;而從杜甫“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唐盛極而衰的真實的歷史,說明文化能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時代政治、經濟的反映,①③符合題意。②:古代詩詞總會真實地反映時代發展的脈搏的說法錯誤,②錯誤。④:材料沒有反映文化對人的影響,④錯誤。 9.習近平主席在很多場合引用中華優秀的古詩詞來生動形象地表情達意。下列與“事雖小,不為不成”蘊含哲理相近的是 ①小善能遷,大善成焉 ②歷盡天華成此境,人間萬事出艱辛 ③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 ④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事雖小,不為不成”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說明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必然結果。小善能遷,大善成焉、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均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的關系,與題目觀點一致,①③符合題意。②:歷盡天華成此境,人間萬事出艱辛體現了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②不合題意。④: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④不合題意。 10.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國有許多反映中華民族精神的詩詞格言。下列選項中對應正確的是 ①團結精神——上下同欲者勝②創造精神——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③夢想精神——精衛填海愚公移山④奮斗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上下同欲者勝體現了團結精神,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體現了夢想精神,①③符合題意。②: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是指敢于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沒有體現創造精神,②不合題意。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④不合題意。 11.優秀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告訴人們付出才有收獲、努力方能成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歌頌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提醒人們尊重勞動、愛惜糧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這說明優秀古詩詞 ①當中往往蘊涵著偉大的中華民族情神 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 ③能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④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價值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優秀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古詩詞當中往往蘊涵著偉大的中華民族情神,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價值觀,有利于愉悅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養,①④符合題意。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②不合題意。③:材料沒有體現優秀古詩詞能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③不合題意。 12.看到美景時,我們可以感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只會說“哇,真美”;表達志向時,我們可以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不是滿腦子只知道升官發財;遇到感情糾葛時,我們可以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而不只會說“藍瘦香菇”。這意在說明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而應內化為國人的文化基因 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優于其他民族文化 ③中華經典詩詞文化因在表情達意上有其特有功能而不可忽視 ④中華經典詩詞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應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由題干可知,中華經典詩詞文化在表情達意上具有特有功能,不可忽視。人們在表情達意時可以選擇中華經典詩詞文化,而不只是日常語言。這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①③符合題意。②: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存在優劣之分,②錯誤。④:題干強調中華經典詩詞文化在表情達意上具有特有功能,并未體現"中華經典詩詞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應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④錯誤。 13.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它華麗、大氣、豪放,更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下列詩句與其蘊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人們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 ②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事物運行的規律具有客觀性 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們對同一個事物的真理性認識不止一種 ④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從哲學角度體現了事物運行的規律具有客觀性,②對應一致。④:“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從哲學角度體現了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④對應一致。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哲學角度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而實踐不是人們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①錯誤。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人們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對同一個事物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故③對應不正確 14.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開拓創新。許多詩詞古語,意境深遠,引人入勝。下列古詩文與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兩會期間引用《潛夫論?釋難》“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一句蘊含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②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③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④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都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①②符合題意。③:“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體現的是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屬性,③與題意不符。④:“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④與題意不符。 15.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開拓創新。許多詩詞古語,意境深遠,引人入勝。下列古詩文與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兩會期間引用《潛夫論·釋難》“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一句蘊含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④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意思是大鵬沖天飛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輕盈;駿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腳的力量。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千里的遠行,從腳下開始。體現了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開始的,要注重量的積累,①排除。②:“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意思是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體現了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并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②排除。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③正確。④:“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意思是一根絲絞不成線,比喻個人力量單薄,難把事情辦成;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④正確。 16.“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借此強調,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下列詩詞所體現的哲理與“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相同的是 ①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 ②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 ③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④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抓重點,抓主要矛盾:①:“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強調了矛盾雙方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共處于一個統一中的觀點,與材料涉及的哲理不相同,①不合題意。②:“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強調要分清輕重緩急,體現了抓重點,抓主要矛盾,與材料涉及的哲理相同,②符合題意。③:“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體現了抓重點,抓主要矛盾,與材料涉及的哲理相同,③符合題意。④:“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強調的是堅持群眾觀點和走群眾路線,與材料涉及的哲理不相同,④不合題意。 17.習近平強調:“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下列詩詞與之意思相一致的是 ①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②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③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均未直接體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①④不符合題意。②③:“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之一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均體現了民本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②③符合題意。 18.“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分別是唐代詩人杜甫和李白贊美泰山的詩句。“泰山高、泰山險,九天之下十八盤,舉目令人嘆”則是當代歌曲《泰山吟》中的歌詞。無論古詩詞還是現代歌曲,對泰山的描述總會給人雄偉壯觀、大氣磅礴之感。由此可見 A.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B.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樣性 C.不同時代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D.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是著重強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A不合題意。B:本題考查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不是考查多樣性,B不合題意。C:無論古詩詞還是現代歌曲,對泰山的描述總會給人雄偉壯觀、大氣磅礴之感。這說明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時代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C符合題意。D:【答案】材料強調文化是世界的,沒有體現文化是民族的,D不合題意。 19.“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春秋《管子·九守》)下列詩詞中蘊含的哲理與上述古語相一致的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B.“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C.“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其二》 【答案】B 【解析】A:“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體現了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的哲理,A不合題意。B:“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體現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與題干哲理一致,B與題意相符。C:“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體現了運動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C不合題意。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體現了世界是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D不合題意。 20.“楓橋月,灞橋柳,一聲珍重離家走;跨四海,闖五洲,長路漫漫挽難回首;相思豆,連絲藕,夢里常在畫中游,黃土地,綠田疇,畫中美景不勝收”。詩詞《游子吟》蘊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 ②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③精神活動與物質活動緊密相連 ④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材料不涉及文化作為精神力量能轉化為物質力量,①不合題意。②:材料不涉及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②不合題意。③:材料中“楓橋月,灞橋柳”等,表明精神活動與物質載體緊密相連,③符合題意。④:材料中的種種景象體現了家鄉的景物對游子的影響,表明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④符合題意。 _21?????????è?????(www.21cnjy.com)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