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教學設計一、設計指導思想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這也是建構主義的重要思想;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本教學案例就是在這種理念指導下設計實施的。二、教學目標1.運用模型與建模思維,構建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過程模式圖。(科學思維、科學探究)2.運用演繹與推理思維,分析能量流動特點。(科學思維、科學探究)3.關注糧食問題,節約糧食,合理平衡膳食。(生命觀念、社會責任)三、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2、教學難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過程。四、教學方法引導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五、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種植的雜交水稻再獲高產;模型建構材料。六、教學過程【時事熱點,引入課題】首先向學生提問:誰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啟發學生思維。從糧食的角度來考慮,袁隆平是最富有的人,因為他種植的水稻養活了很多人,為我國乃至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接著像學生介紹時事新聞:11月2日上午,在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的水稻基地,袁隆平院士團隊成功沖關1500公斤。并且播放采訪袁隆平院士的視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水稻為切入點,它作為我們的主食之一,在古代的詩句中就有過描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向學生拋出問題:在這句古詩中有怎樣的一條食物鏈呢?引導學生回答出“水稻—食蟲螟—蛙”這條食物鏈。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以具體的食物鏈為切入點,研究能量流動。【分級建模,研究“過程”】(一)對于第一營養級能量流動情況的分析以水稻為具體的研究對象設問1:水稻的能量來自于哪里?設問2:水稻中的能量可以有哪些去向呢?第一個問題容易回答,但容易忽視對能量的利用程度。向學生補充自然界中的能量大約只有1%的光能能被利用。第二個問題難度較大。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做進一步的講解。通過植物可以從幼苗長到成熟,引導學生回答出“一部分能量可以用來生長和繁殖”這一去向。在利用食物鏈,食稻螟可以吃水稻,水稻的殘枝敗葉可以流向分解者,將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分為兩個方向。設問3:食稻螟吃掉水稻后,水稻中的能量能全部被食稻螟利用嗎?讓學生討論回答,學生會有不同的答案。教師總結并指出“糞便是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因此糞便中的能量屬于水稻”,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難點。糞便同樣會被分解者分解。分析完水稻中的能量流動情況,由具體到抽象,在這一環節上所有生物的能量流動和水稻相同,因此可以把一個營養級作為研究對象。從而得出第一營養級的能量流動示意圖。根據示意圖,讓學生根據課前提供的材料進行第一營養級的模型建構。并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板畫。引導學生對板畫結果做評析,教師再做進一步總結。(二)對于第二營養級能量流動情況的分析在詳細分析了第一營養級能量流動的基礎上,請學生回答,第二營養級的能量的來源與去向分別是什么?教師做評析。小組討論交流,建構出第二營養級以及第三營養級的模型。請一位同學去講臺板畫,完成對能量流動過程的模型構建。【設置問題,總結“概念”】通過模型構建以及對能量流動過程的分析,拋出問題串,讓學生小組討論,完成表格: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概念: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定量分析,得出“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從能量輸入的角度,在哪一營養級的能量最多,學生能夠回答出生產者。并且根據對過程的理解可以定性分析出:逐級遞減,單項流動的特點。教師進一步引導:要得到準確的答案,需要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引出林德曼對賽達伯格湖的定量研究。以生活實際入手,詳細講解“未利用”的含義。得出在一個時間點或較短時間內,有未利用的能量。而學生所建構的能量過程圖,是長時間內的能量去向。分組討論,分析數據,計算出能量傳遞的效率,完善表格。得出能量計算的公式,并總結能量“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進一步分析,形成這兩個特點的原因。【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根據能量流動特點,拋出問題串:1、食物鏈上一般不超過五個營養級,為什么?2、為什么說“一山不容二虎”?3、在市場上,肉一般比蔬菜貴,試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原因?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答案。并回顧本節內容,做出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