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第19課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2020-2021人教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新課導入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除了南非,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即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過去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它們取得政治獨立后,還面臨著肅清殖民主義殘余勢力、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它們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知識目標了解萬隆會議的內容和影響;了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過程和結果;了解古巴革命和巴拿馬政府收回巴拿馬運河區主權的過程。本課知識結構一、萬隆會議(P87-88)二、“非洲年”(P88-89)三、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P89)一、萬隆會議1、背景:①二戰后,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取得獨立;②都面臨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共同問題;③都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2、時間:1955年4月3、地點:印尼·萬隆4、參加國: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會場一、萬隆會議4、內容:①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②形成了“萬隆精神”。一、萬隆會議5、中國貢獻: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6、影響:①提高了亞非國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②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只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二、“非洲年”1、背景:二戰后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實力下降,控制力減弱。2、獨立過程:(1)開始:①利比亞:1951年年底宣布獨立②埃及:1952年納賽爾領導埃及獲得獨立視頻:自由軍官組織納賽爾(1918—1970):阿拉伯民族主義政治家。1952年領導“自由軍官組織”贏得“七月革命”的勝利。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先后任政府副總理和總理。1956年7月26日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10月組織和領導抗擊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發動的侵略戰爭。50年代中期,納賽爾參加了萬隆亞非會議,并和鐵托、尼赫魯一起發起不結盟運動。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狂熱的群眾爬上總統府的陽臺擁抱納賽爾蘇伊士運河,全長170多公里,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主要國際水道。1859年開鑿,1869年建成通航。這條歷時10年才完全鑿通的水道對于國際航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開通后大大縮短了歐洲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水上航程。蘇伊士運河1995年為埃及獲取了約19.5億美元的外匯收入。蘇伊士運河首航情景二、“非洲年”1、背景:二戰后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實力下降,控制力減弱。2、獨立過程:(1)開始:①利比亞:1951年年底宣布獨立②埃及:1952年納賽爾領導埃及獲得獨立③阿爾及利亞:1962年推翻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58年底,阿爾及利亞解放軍發展到13萬人,解放了全國2/3的國土。圖為游擊隊進攻法軍據點。阿爾及利亞群眾慶祝獨立戰爭勝利。圖為一女孩將一面濺滿血污的法國國旗擲于地下。阿爾及利亞人民歡慶獨立(2)高潮:六七十年代絕大多數殖民多家先后獲得獨立→1960“非洲年”(3)結束:納米比亞獨立(1990)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三、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1、古巴革命(1)背景:古巴在政治和經濟上長期被美國控制(2)領導者:卡斯特羅(3)概況:①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4)意義:①促進了古巴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②打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③鼓舞了拉美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②挫敗了美國支持的雇傭軍入侵;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三、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2、巴拿馬運河(1)背景:(2)概況:①六七十年代不斷爆發反美運動,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②1977年收回了部分主權③1999年底收回了全部主權①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②運河開通后,一直由美國控制。謝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萬隆會議.mp4 古巴革命勝利.mp4 古巴革命進程.mp4 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pptx 自由軍官組織.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