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生物教學設計所用教科書書名生物學所教年級七年級所教冊次、單元、章節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章設計主題環節動物課型新授課1、整體設計思路、指導依據說明本節課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環節動物的形態結構特點、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通過與學生互動導入新課,然后以學生熟悉的蚯蚓為載體,整堂課與其“親密接觸”,從各方面對環節動物進行了解,總結出一般規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科學探究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力求每個環節都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團結協作,獲得成長。2、教學資源分析本節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章第三節,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生命世界”。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一定的特征,可將各種生物分成不同的類群。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億萬年進化的結果,是大自然的寶貴財富。基于此,了解各種各樣的生物至關重要。而環節動物在動物進化歷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環節動物身體分節、有真體腔,分節現象是無脊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由低級發展到高級的標志;真體腔的出現使蚯蚓等環節動物的消化、循環、排泄等器官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成為可能。《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有三條: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學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首先從學生熟悉的蚯蚓導入,并配以圖片,喚起學生共鳴,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另外,通過研讀《中學生物考試說明》,分析歷年中考試題,教師對教材進行了整合,通過具體的實驗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印象深刻。3、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通過學習第三章形形色色的植物,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但僅限于對靜態的植物的觀察,對動物的觀察能力還有待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另外關于探究實驗,學生只是了解了一般步驟,但獨立設計實驗仍有難度,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當然教師適當的引導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設計得很詳細,盡量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樹立學生信心。4、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和適于穴居生活的形態、結構、生理等方面的特征2、了解蚯蚓與人類的關系3、掌握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蚯蚓的實驗,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2、通過探究蚯蚓對刺激的反應實驗,進一步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3、通過對環節動物特征的概括,繼續培養分析、歸納、綜合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環節動物與其他動物比較,進行生物進化的觀點教育通過了解蚯蚓與人類的關系,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教育通過放生蚯蚓,進行保護生物多樣性教育5、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2、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3、蚯蚓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難點:1、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2、探究蚯蚓對刺激的反應6、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觀察法、實驗法、啟發法、任務型教學法、小組合作法7、教學手段黑板、多媒體、實驗8、教學過程步驟內容活動設計意圖課前準備準備實驗材料教師:給學生提供有關蚯蚓的一些資料,指導學生完成捕捉蚯蚓的任務學生:分小組捕捉并飼養蚯蚓器材準備:解剖盤、鑷子、玻璃板、硬紙板、燒杯、膠頭滴管、棉簽、食醋、清水通過親自捕捉飼養蚯蚓,學生對蚯蚓的生活環境有了初步了解,利于實驗有效開展。情境導入實物導入教師出示蚯蚓,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提出一系列問題(摸起來什么感覺?哪是前端哪是后端?怎樣運動?等)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新授操練鞏固拓展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1、觀察蚯蚓身體的形狀和顏色2、仔細觀察蚯蚓的體節,是否有特殊結構3、用手摸一摸蚯蚓的體表,是干燥還是濕潤4、用手指沿蚯蚓身體縱向來回輕輕撫摸,是光滑還是粗糙5、小組合作完成學案上相關問題并展示把抽象的形態特點具體化,學生易于理解掌握觀察蚯蚓的運動將蚯蚓輕輕放在平面玻璃上,觀察它如何運動;然后,再將蚯蚓放在硬紙板上觀察其運動情況。比較蚯蚓的運動快慢一樣嗎?為什么?完成學案教師適當點撥指導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總結能力探究蚯蚓對刺激的反應1、教師提出問題:蚯蚓身體的前端和后端對刺激的反應一樣嗎?2、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實驗材料:蚯蚓、棉簽、食醋、玻璃板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產生對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蚯蚓的結構教師出示蚯蚓橫切面示意圖簡單解,與之前學的三類動物進行比較形象直觀,易于理解引出環節動物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比較蚯蚓、沙蠶、水蛭總結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綜合能力環節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播放視頻《蚯蚓的作用》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達標訓練在習題中檢測當堂所學精講精練,學以致用總結歸納、課外延伸重點回顧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強化記憶作業布置完成學力水平43、44頁鞏固本課所學內容,查漏補缺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9、教學評價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注重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性評價,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減少終結性評價。生物課堂主要是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欲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更好得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10、教學反思本課經過精心設計,巧妙構思,在對教學資源以及學生情況進行了仔細分析后,科學嚴謹地確定了教學目標,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等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課上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力爭使優等生“飛”起來,中等生“跑”起來,后進生“走”起來。對于重難點知識,有所側重,主次分明,使學生學習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附:導學案導學案年級:七年級學科:生物課題:環節動物一、學習目標1、掌握蚯蚓的生活習性和適于穴居生活的形態、結構、生理等方面的特征2、了解蚯蚓與人類的關系3、掌握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二、學習重點1、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2、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3、蚯蚓與人類的關系三、學習難點1、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2、探究蚯蚓對刺激的反應學習過程蚯蚓的外部形態體形:,由許多構成體色:如何區分前端和后端:體表:作用:如何區分背腹面:(二)蚯蚓的運動()硬紙板上:運動,身體變變,往前玻璃板上:運動,身體變變,但很難往前(三)探究蚯蚓對刺激的反應提出問題:蚯蚓身體的前端和后端對刺激的反應一樣嗎?作出假設:蚯蚓身體的前端和后端對刺激的反應。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得出結論:蚯蚓的對刺激反應更靈敏。表達與交流(四)蚯蚓的結構蚯蚓的身體就像是由兩條管子套在一起似的。外面的大管子由構成,里面的小管子由構成,體壁和腸壁之間有眾多的。(五)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1、2、(六)環節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五、鞏固練習1、下大雨后,總看到些蚯蚓爬出地面,這是(?)。 A.完成呼吸B.曬太陽C.吸收營養?D.保持水分2、蚯蚓體表剛毛的作用是() A.防御敵害?B.協助運動C.捕殺小動物D.協助呼吸3、區分蚯蚓前端和后端的正確方法是()A、環帶靠近前端B、環帶靠近后端C、有剛毛的一面D、無剛毛的一面4、下列哪個不是環節動物的特點()A、身體分節B、體表干燥光滑C、體表有粘液D、生活在水中或潮濕的陸地上5、蚯蚓的糞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是因為含() A.豐富的氮、磷、鉀等肥料 B.豐富的蛋白質,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C.豐富的各種有機物,供植物吸收利用 D.豐富的水分六、作業完成學力水平43、4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