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水中的藻類植物教材分析《水中的藻類植物》引言部分總體介紹了藻類植物的主要種類和結構特點,接著采用一幅生長海藻的海灘圖片,把學生帶入藻類植物鮮活的生活環境中,又通過人們常見的海帶和紫菜的圖片,介紹藻類植物的簡單結構。教材這樣的安排,是從宏觀上讓學生對藻類植物的生活習性有一個感性認識,也容易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藻類植物的興趣。“觀察水綿”的活動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選用水綿作為藻類植物的代表植物進行觀察,是因為水綿是一種常見的藻類植物,分布較為廣泛,比較容易采集,可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教材給出了水綿的結構模式圖,讓學生在觀察時參照。教材最后利用圖文結合的形式,比較簡潔的概括了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請學生收集有關“赤潮”或“水華”的資料,了解引發“赤潮”或“水華”的原因及治理辦法,在課堂上匯報交流。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的現狀,認識到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概述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能力目標嘗試完成“觀察水綿”的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觀察和動手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關注藻類植物的生存狀況,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概述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難點:進行“觀察水綿”的活動。教學過程教學進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1、導入通過詩句“春來江水綠如藍”引入。提問:是什么使水變綠了呢?思考并回答:是藻類植物吸引學生興趣,直接引入本節內容。2、活動一:觀察水中的藻類植物【播放視頻---水中的藻類植物】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9頁第一部分內容,結合信息庫55頁關于海帶、紫菜的課外知識,思考:1、以海帶紫菜為例,說說它們的宏觀結構。2、說一說藻類植物的特點以及生活習性?3、為什么海帶呈現褐色,紫菜呈現紫色?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再補充介紹生長在貧瘠土壤中的發菜,海水中的藻類和淡水中的藻類。【播放視頻---淡水中的藻類】,引出淡水中的水綿。學生觀看視頻,自學課本P49第一二段內容,完成導學案【活動一】1、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中。2、形態結構:結構簡單有單細胞的,如等;有多細胞的,如等。沒有、、的分化。細胞內含有等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3、繁殖方式:用進行繁殖。提高學生自學知識的能力3、活動二:觀察水綿課前給每組學生準備好水綿并放在培養皿里,組織學生觀察水綿。提出問題:水綿呈什么顏色?用手摸摸水綿,有什么感覺?【播放視頻---制作水綿臨時裝片】水綿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水綿每個細胞的形態如何?水綿每個細胞中有哪些結構?有沒有葉綠體?什么形狀?【播放視頻---水綿細胞的結構】比較水綿細胞與其他綠色植物細胞的異同。學生動手做實驗,并完成導學案相關問題。用手觸摸水綿取一片載玻片,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鑷子夾幾根水綿放在水滴中,并分開展平,蓋上蓋玻片,制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水綿細胞的形態結構以及葉綠體的形狀,看看有什么特點。完成結構圖4、典型區別:水綿細胞呈長筒狀,細胞內有綠色帶形、呈螺旋狀的葉綠體。提高學生實驗操作和觀察比較的能力。4、活動三: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1、提出問題:藻類植物在人類日常生產生活中有哪些應用?2、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赤潮”或“水華”的資料,了解引發“赤潮”或“水華”的原因及治理辦法,在課堂上匯報交流。【播放視頻---赤潮和水華】3、藻類植物為什么會過度繁殖?應如何預防?學生閱讀課本,自學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完成導學案。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交流討論。3、學生交流討論赤潮或水華的原因及預防方法。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和小組討論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5、歸納小結請學生歸納總結,教師適時補充。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6、反饋檢測請學生完成習題。學生完成導學案相關習題。檢測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情況。板書設計第2節水中的藻類植物一、藻類植物的特征1、絕大多數生活在水中2、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3、沒有根莖葉的分化,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二、水綿的特點由許多結構相同的長筒狀細胞連接而成,有綠色帶形、呈螺旋狀的葉綠體。三、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