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水中的藻類植物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⑴闡明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⑵知道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能力目標:⑴通過實驗進一步熟練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的使用。⑵在實踐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的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藻類植物和人類的關系,形成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二、重點、難點重點: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藻類植物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難點:借助顯微鏡觀察水綿的細胞結構。三、教學過程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1、新課導入展示一種健康零食“海苔”提問:1.零食的名稱叫什么?它生活在哪里?它屬于哪類植物?學生會想到是藻類植物。利用身邊熟悉的景象充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法布爾的話引發(fā)學生思考。2、觀察水綿的細胞結構讓學生先用肉眼觀察水綿:①看一看:顏色?形狀?有根、莖、葉嗎?②摸一摸:有何感覺?那我們要知道水綿細胞的結構該怎么辦呢?給學生臨時裝片的制的操作步驟。下面請大家利用顯微鏡來觀察水綿。老師巡視并進行指導。在課件中將一部分顯微鏡下的水綿細胞圖展示出來,并提醒學生不同的水綿葉綠體的數量也可能不同。提問:在剛才的實驗中,你認為自己或同組同學在操作上有什么問題?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觀察到水綿的細胞后思考以下問題,同時利用課件展示水綿細胞的結構示意圖。1、顯微鏡下觀察水綿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2、細胞什么形態(tài)?是怎樣排列的?3、和其他植物細胞相比顯著的不同在哪里?學生觀察、觸摸并回答:水綿呈綠色,絲狀,沒有根、莖、葉。觸摸后有滑膩感。學生想到把水綿做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明確操作步驟。動手完成實驗。學生看圖后明白水綿也有多種。反思并完善實驗過程思考并回答問題通過看和摸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從而對水綿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實驗進一步熟練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的操作,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實現技能的遷移。通過圖片對比分析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通過反思提高學生的認知監(jiān)控能力。通過和其他植物細胞比較認識到結構上的異同,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3、認識常見的藻類課件展示不同的藻類植物。觀察:這些藻類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他們主要分布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植物體組成?3.結構特點?請同學一起歸納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觀察課件中的圖片并思考。主要分布在水中。發(fā)現沒有根、莖、葉。歸納并總結藻類基本特征。通過觀察并思考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藻類植物有初步的認識。加強概念教學,充分發(fā)揮概念的遷移功能,進一步完善學生對藻類的認識。4、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1、請大家想一想藻類植物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課件中一一展示:制造氧氣;食用;提取工業(yè)原料;治理污水(學生對后兩個作用不太熟悉,可做適當講解)視頻播放“藻類供能房屋”。2、那么藻類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圖片展示“海洋赤潮”,淡水中形成的“水華”,并請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資料,分析赤潮和水華形成的原因。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大家有沒有想過“赤潮”和“水華”的形成根源在哪里呢?我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發(fā)生這種現象?大部分學生可以想到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食用。觀看視頻并了解新興科技閱讀資料并分析原因。討論分析,回答一些具體措施,并能想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為對環(huán)境的污染造成的。因此應該大力提倡保護環(huán)境。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知道藻類和人類的密切關系,進一步關注藻類的生存狀態(tài)。通過了解一些前沿科技使學生認識到藻類發(fā)展的廣闊前景,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知道赤潮和水華的成因,進一步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實現從理論向實踐的遷移。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遷移。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