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單元第1課|1、隋朝建立時間,統一的時間、意義。以及統一支行實施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有何意義?2、概括開通大運河的目的、作用。3、開創科舉取士制度的意義。自學目標帶著如下4個問題認真閱讀P2-4,找出答案4、隋滅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新課導入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從古詩中學歷史:《汴河懷古》-唐·皮日休“人人都說修造汴河導致隋朝滅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還要依賴此河。如果沒有打造龍舟縱情享樂之事,煬帝赫赫功績幾乎可比治水的大禹?!痹娭性u論的是隋朝的大運河和隋煬帝,為什么說如果沒有打造龍舟縱情享樂,隋煬帝的功績幾乎可比治水的大禹?隋朝是如何統一全國的?有哪些建樹?它為什么僅存在30多年就滅亡了?皮日休目錄2開通大運河1隋的統一開創科舉取士制度34隋朝的滅亡1隋的統一從三國到隋的政權更迭探索新知西晉南方:北方:三國東晉十六國并存宋齊梁陳581年(鮮卑族)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589年南朝西魏魏蜀吳北朝西晉統一全國:263年魏滅蜀;266年曹魏大臣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為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北朝:316年,西晉滅亡,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后來,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滅掉了北齊。對這些王朝,歷史上稱之為北朝。南朝:317年,皇族司馬睿建立東晉,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劉裕手中,420年,東晉滅亡,宋朝建立,利于就是宋武帝。420年-589年,相繼出現宋、齊、梁、陳4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定都,史稱“南朝”。隋的建立與統一:北朝末年,外戚楊堅掌握大權,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朝,統一全國。探索新知隋的建立與統一北周末年,外戚楊堅掌握大權。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了南朝的陳朝,統一全國。隋統一的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隋文帝(541—604年),名楊堅,漢族,父親輔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封隋國公。楊堅襲父爵,歷任北周朝廷要職。建立隋朝以后,隋文帝實行一系列改革,并統一南北。開皇年間,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他本人勤于政務,崇尚節儉,是個有作為的皇帝。相關史實隋煬帝滅陳朝在今天南京雞鳴寺的山坡下有一口枯井,相傳589年,后主陳叔寶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酷愛妃子張麗華和孔貴妃。隋軍打來時,陳后主一手拉一人,出景陽殿,至景陽井,一起躲藏到這一枯井中。隋軍進入臺城后,搜遍全皇宮,終于從景陽枯井中把他們吊了上來,二妃被殺,陳后主被俘,宮庭燒毀,國家滅亡,石井欄上沾滿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后人為吸取陳朝的教訓,又稱辱井。隋的發展探索新知措施-經濟上: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措施-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影響:①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②出現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相關史事含嘉倉含嘉倉示意圖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隋文帝末年,國家儲備的物資和糧食可以供應全國五六十年。2開通大運河探索新知開通大運河的目的相傳,隋朝時揚州出現了一種綺麗的花,名叫瓊花。隋煬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揚州去觀賞。長安、洛陽到揚州路途遙遠,那時陸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發動數百萬民工開通了一條大運河。隋煬帝乘著龍舟從洛陽直通揚州。龍舟有四層樓高,一百多個房間,還有寬敞的大殿。但到揚州后,他并沒有看到瓊花。通人性的瓊花討厭這個暴虐的君主,自行敗落了,不讓他看。隋煬帝大失所望。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瓊花大運河概況探索新知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陸續開鑿出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多千米。意義: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相關史事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鑿的。它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3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探索新知科舉制度的出現探索新知科舉取士制度開創的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選官制度。首先由中央挑選“賢有識鑒”的官吏組成中正官,然后按照家世、品德、才干等定品,于中正官所在的州郡選拔人才。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選拔標準開始發生變化,僅僅重視門第出身。久而久之,官吏的選拔權就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情形科舉取士制度的誕生及影響探索新知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影響:(1)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2)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3)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我國官吏選拔制度的發展知識延伸科舉制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問題思考想一想:科舉制與前朝選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舉制選拔官吏的依據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試成績,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了中央。4隋朝的滅亡相關史事探索新知隋朝末年,人民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斷手斷足的方式,時稱“福手福足”。有的地區人民連草根樹皮也吃不上。起義軍在發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煬帝:“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材料研讀《舊唐書·李密傳》中寫隋末的社會狀況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戰爭爆發后,父母保護不了剛出生的嬰兒,夫妻在匡床上舍棄了對方,各自逃命。擁有萬戶的城市空空蕩蕩,千里之內沒有煙火”。隋煬帝征發大批勞動力營建東都洛陽,開通大運河,修建長城和馳道,還多次巡游,三次東征,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費人力、財力無數,影響正生產活動,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導致了這種狀況的出現。隋朝滅亡的原因探索新知直接原因:隋煬帝統治時期苛暴的徭役、兵役,毫無節制的壓迫勞動人民、抑制貴族地主,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地主反抗。根本原因: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缺陷是隋朝在強盛之際迅速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課后活動1、想一想:科舉制度的確定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科舉制度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份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同時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2、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議一議:隋煬帝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當年在城池般的豪華龍舟上進進出出,沉迷于紅樓溫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隋煬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奪取的江上大業,只換取了幾畝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彼鍩酆么笙补?,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在農民起義中被部下在江都殺死。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課后活動3、中國古代橋梁建筑技術高超。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請分析趙州橋的特點。主要特點是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暾,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所以趙州橋不僅堅固還美觀。課堂小結鞏固提高1.隋朝開鑿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A.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B.加強水利灌溉C.供隋煬帝到江都巡游D.為了對高麗戰爭A2.最早用分科考試辦法選拔官員是在()A.魏晉時期B.隋朝時期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B課堂小結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科舉制度的出現.mp4 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pptx 罄竹難書的故事.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