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鳥的生殖和發育”教學設計一課標分析《鳥的生殖和發育》是濟南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屬《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十大一級主題之“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的相關內容。課標要求是: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根據課標的要求,學生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應能夠:(1)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2)通過觀察鳥卵的實驗,認識鳥卵適于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3)關注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課程計劃學時為3課時,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有效教學時間的限制,安排為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鳥的生殖過程的教學(側重于觀察鳥卵的結構),第二課時完成鳥的發育過程的教學兼鞏固練習,本節課為第一課時。二教材分析教材內容的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將本節內容安編排在“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以及“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之后,此時學生已經先后獲得了關于精子、卵細胞、受精卵、有性生殖、體外受精、體外發育等概念,知道了在生物的生殖器官,進行著新生命的形成和一定程度的發育過程。這些內容都對本節課的開展做了很多鋪墊,同時,學生也有比較豐富的關于鳥類生殖行為和鳥卵結構的認識,使得這節課能夠安排學生自主觀察,自己去發現知識,歸納收獲形成比較完整的鳥類生殖的知識結構。當然,在這期間,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在于通過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去把不規范的語言書面化,把模糊的知識清晰化,把零碎的知識結構化。教師也可以適當的補充一些知識,讓學生獲得關于鳥類生殖的知識結構更完善。三學情分析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學生見過鳥巢,聽到過鳥鳴,吃過雞蛋,這些感性知識有助于學生認識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是非常好的可以依靠的學生直接經驗。但是但是學生對于鳥的生殖過程知識不夠全面或則系統,對雞蛋的認識不夠完整,比如學生幾乎不知道胚盤的存在,也不太習慣主動的去用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來分析鳥卵結構的成因。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以為,可以將課堂時間更多的讓給學生去觀察和思考,讓學生自己完善關于鳥的生殖的知識,教師需要做的就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創設富有引導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得出相應的缺失性知識,實現鳥類生殖知識系統的修正和完善。四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觀察、識別雞卵的各個結構;?2.說出鳥卵各個結構的功能;?3.舉出與產卵有關的生殖行為;能力目標?1.進一步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學習的能力;?2.通過小組合作觀察,提高合作學習,溝通交流和協作的能力;3.培養學生組織零散知識,結構化知識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進一步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深化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重點、難點:鳥卵中胚盤的認知和理解課前準備:1.提前準備實驗材料和用具:雞卵、解剖工具、培養皿、放大鏡、手工制作垃圾盒等;3.準備多媒體課件,編輯好教學視聽資料?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播放引導性材料播放鳥類的產卵視頻資料觀看視頻了解鳥類繁殖的不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出示課題多媒體展示課題觀看課題,準備好教科書,瀏覽教科書中相應章節的內容學生能得到心理暗示,漸漸進入上課狀態出示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齊讀學習目標,知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聽課過程中應該專注的節點學生能知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做到有目的性的聽課觀察鳥卵的結構實驗準備問題引導:為什么你選擇雞卵而不是別的鳥卵?觀察過程中會用到顯微鏡嗎?你的實驗桌上拜訪了哪些用具?你知道怎么使用嗎?聯系生活和學習經驗,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選材的依據和對實驗工具的適當選擇觀察“外部形態”自主觀察環節:用手握住雞蛋,緩緩施加壓力,你能感受到雞蛋對你的反作用力嗎?這主要是什么結構在起作用?用手指緩緩的滑過雞蛋表面,感覺像玻璃一樣光滑嗎?用放大鏡觀察,你有什么發現?下列那個圖更能凸顯雞蛋的外形特征?什么特征?這樣的外形有什么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帶著問題,有步驟的實施觀察,并思考回答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步驟的進行觀察,去發現平時沒有留意的鳥卵特征,形成清晰而明確的認識觀察“內部構造”合作觀察、討論、分析:雞卵都有哪些結構,請有序的指出來;卵殼膜有幾層?氣室在尖端還是鈍端?氣質中的物質進出雞亂的“門戶”是什么?在眾多結構中,富含營養的結構是什么?觀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在層層推進的問題啟發下,通過觀察和思考,完善對鳥卵知識的認知體系,發展學生的觀察力銜接問題想一想:雌雄鳥需要經過哪些行為,雌鳥才會產出能夠延續下一代的鳥卵?(強調交配和產卵)思考,并作出回答:求偶、交配、筑巢、產卵等生殖行為,其中,交配和產卵對于延續下一代必不可少這個內容學生已經非常了解,不需要過多闡釋,本節課中,主要為胚盤的學習奠定基礎討論問題思考:如果雌鳥沒有經過交配就產卵,請問這枚鳥卵能孵化出雛鳥嗎?為什么?受精的卵和未受精的卵比較,卵的那個結構差別最大,為什么?新生命發育的營養、水分、空氣、溫度和相對穩定的環境能否得到保障?如果能,請指出相應的結構。有人說一個雞蛋就是一個細胞,你認為對嗎?思考回答問題:通過4個問題的討論,實現對鳥卵功能認識的深化,認識到鳥卵中胚盤的重要地位。課堂小結PPT展示本節課的主體知識學生根據提綱的提示,自己總結收獲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評測練習1.下列不屬于鳥類生殖和發育過程中的繁殖行為的是A.求偶、交配B.占區、筑巢C.胎生、哺乳D.孵卵和育雛2.養雞場的母雞下的蛋不能孵出小雞,原因是()A.雞蛋太小B.雞蛋沒有受精C.雞蛋貯存的養料太少D.雞蛋內貯存的空氣太少3.下圖為鳥卵的解剖結構示意圖,據圖回答:(1)為鳥的胚胎發育提供營養的是[2]卵黃和[ ]______________。(2)為胚胎發育提供氧氣的是[ ]_______________。(3)鳥卵中能夠發育成雛鳥的結構是[ ]_______________。(4)鳥卵中卵細胞由[3]卵黃膜、[2]卵黃和[ ]_______________組成。(5)判斷該鳥卵是否受精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試卷第1頁,總3頁第1頁,總3頁?課后反思本堂課我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一是改變授課內容的順序上,改變了“先講生殖行為再觀察雞蛋結構”的順序,直接進入觀察雞蛋結構;二是詳略處理上,對鳥的生殖行為略講,僅僅作為詳細剖析鳥卵結構和功能的支架,作為一種過渡。這樣處理的原因是:學生對實驗充滿了興趣和熱情,沒有辦法集中精力聽老師講鳥的生殖行為,同時,學生對鳥的生殖行為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認知,但是對鳥卵中蘊含的新生命知之甚少。課堂教學上,我是希望通過這個實驗課的開展,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我希望學生能夠明白每一次觀察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學生的每一次觀察活動能有所發現,所以,我精心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結構有更深刻的認識,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讓學生的認識能夠上升到“結構和功能的適應性”的層面來。上完課后,我依然體會到實驗教學中,實驗的開展和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的沖突,特別是學生自主(分組)實驗。課堂時間把握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實驗課的開展確實還有比較遠的路要走,我會繼續探索,在落實“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的道路上前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