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蘇科版七年級下冊8.1生物體的基本結構(第一課時)教學設想:《生物體的基本結構》這一節被安排在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八課的第一節。教材在內容的選取上以探究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主線,編排了學習制作臨時裝片、觀察細胞的結構、分析細胞核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等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初步學會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在對大量動植物材料進行觀察的基礎上,歸納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認識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從而構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一重要概念。而“細胞核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等內容,初中學生在理解上比較困難。因此,這節課要在對大量動植物材料進行觀察的基礎上,把“制作臨時裝片,觀察細胞結構”做為教學的重難點。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闡明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細胞實驗鞏固顯微鏡的使用,培養觀察能力;(2)通過制作臨時裝片和嘗試繪制細胞結構簡圖,培養動手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進行愛護實驗設備、遵守實驗紀律的教育,培養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教學重點:制作臨時裝片,觀察細胞結構。教學難點:學習制作臨時裝片。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自主學習法,精講點撥法。課時設計: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流程:一、自主學習(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初步認識,逐步培養預習等自學能力)1.1665年,英國人最早研制出光學顯微鏡,發現了軟木薄片由許多小室組成,稱為“細胞”。2.19世紀30年代,德國的科學家和分別提出植物和動物是由構成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細胞學說”。細胞學說被恩格斯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3.除病毒以外,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4.制作臨時裝片:(一)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1)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步驟有哪幾步?(2)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是,染色用的是。(3)蓋蓋玻片時應怎樣操作才能避免蓋玻片下出現氣泡而影響觀察?(4)染色時應該在蓋玻片的滴加碘酒,在用吸水紙吸引,并重復2-3次。(二)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1)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步驟有哪幾步?(2)口腔上皮細胞在哪里?怎樣獲得?(3)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是,染色用的是。(4)你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有哪些結構異同?二、精講點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很多生物體(病毒除外)外表看起來差別很大,其實它們都有著相似的基本構成單位——細胞。第一環節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設計意圖: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引導學生閱讀P4-P5內容,學習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注意強調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并思考為何要有這些注意事項。觀看“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課件,要求學生細心觀察。教師引導學生把各個步驟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出來: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擦→滴→撕→展→蓋→染→吸。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對照課本圖8-2,辨認細胞各部分結構。第二環節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設計意圖: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1.引導學生閱讀P6內容,學習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注意實驗中強調的注意事項。教師引導學生把各個步驟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出來: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擦→滴→刮→涂→蓋→染→吸。2.觀看“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課件,要求學生細心觀察。3.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對照課本圖8-2,辨認細胞各部分結構。小組討論:(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突破難點,理解并掌握制作臨時裝片的正確步驟,從而更利于后面進行這些實驗的正確操作。)1、制作臨時裝片時,如何避免氣泡的產生?2、要在顯微鏡下看到清晰的物像,在制作裝片時應該怎樣操作?三、當堂鞏固:完成課本中隨堂討論題四、教學總結:1.顯微鏡的發明標志著對生物體的研究從宏觀世界到了微觀世界。2.一般來說,(除病毒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3.臨時裝片制作步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擦→滴→撕→展→蓋→染→吸;(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擦→滴→刮→涂→蓋→染→吸五、作業設計:1.復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復習制作動植物臨時裝片的方法,并提問和回顧實驗中的注意事項。2、書面練習:《成長資源》第1-2頁附:板書設計:第1節生物體的基本結構(一)一、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二、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三、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教學反思:科研組長審核意見: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