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2年高考歷史備考資料:中國古代史專題復習:經濟文明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2年高考歷史備考資料:中國古代史專題復習:經濟文明史

資源簡介

2012年高考歷史備考資料:中國古代史專題復習:經濟文明史
專題一 中國古代經濟制度與經濟政策
第一講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
農業是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土地是我國古代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是構成封建生產關系和一切經濟關系的基礎。
一、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1)性質: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發達的表現。實際是國王所有,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興衰:它始于商朝,完備推廣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漸瓦解。
(3)內容:土地所有權屬于國王,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作并剝奪奴隸的勞動果實
二、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確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政府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允許自由買賣,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標志著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②影響:對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后
③廢除:1950年新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
實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鑒、吸取,其影響深遠。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社會上存在大量無主荒地和勞動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實行這種制度不觸及貴族地主利益,農民對國家承擔租賦徭役,貴族地主無此負擔。
作用:授田時,既不觸動地主的土地,又能使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
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會各個朝代都存在這種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對封建生產關系內容的重要補充,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構成封建經濟基礎,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在封建經濟發展過程中,地主不斷兼并農民的土地,使這種土地所有制不斷破產。
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種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地主階級正是憑借對土地的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不得不依附于他們。這種土地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對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卻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后。
規律與認識:1、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2、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私有制。
三、 土地兼并問題
1、中國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點,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點。
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封建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會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2、原因:(1)、允許土地買賣是其根源。
(2)、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3)、人們觀念的影響。
3、影響:
政治上:當土地兼并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使大批農民破產階級矛盾激化;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這兩種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緩和,二是導致農民起義
經濟上:國家財政收入銳減;加劇農民的貧困,影響購買力,制約市場的擴大。
思想觀念:將財富用于購買土地,影響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成為為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嚴重障礙。
第二講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
賦稅是中國古代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是統治者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而強制征收的。
一、賦稅制度的變化(沿革)
1、夏商周(奴隸社會):實行貢賦制度,這是賦稅制的雛形。當時還沒有土地稅或地租。貢:是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主;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征集的軍役和軍用品。稅:由“禾”“兌”兩字組成,“禾”指農產品,“兌”即送達,其本意是社會成員向國家送交農產品。
2、封建賦稅制度的演變:
(1)春秋:初稅畝、相地而衰征 從春秋末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魯國開始實行“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實際畝數征稅。這是我國征收土地稅的開始。它承認私田合法,這就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標志著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國征收土地稅的開始。
(2)秦漢賦稅:編戶制度 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我國封建社會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是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依據。
編戶齊民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農民的負擔有四項: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兵役。
秦朝由于賦稅繁重,導致短命而亡。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但漢朝田租輕而人頭稅重。
特征:我國封建社會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兩漢賦稅制的主要內容是“租”和“賦”兩項。租是土地征收的稅額,交納糧食。漢代田租基本是三十稅一。賦以丁計,包括算賦、口賦。算賦是對成年人征收的人頭稅,口賦是專對兒童征收的人頭稅。
(3)隋唐租庸調制 從西晉至唐中葉,商品貨幣關系雖有所發展,但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各封建政權仍然使用租調這種賦稅征收方式,有所變化的是隋唐在租調制的基礎上開始征收“庸”,故又稱“租庸調制”。租庸調制開始實行于隋朝,唐朝進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緩和階級矛盾,保證封建剝削,鞏固封建統治
指導思想:輕徭薄賦
內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定量的谷物);調是人頭稅(交納定量的絹或布);庸是納絹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無年齡限制,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
特征:“庸”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租庸調制實行的社會經濟意義: ①保證農時,減輕負擔,有利于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租庸調制允許勞動者交納實物代替勞役,即以庸代役,一方面使勞動時間增加,同時,勞動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勞動積極性也相應提高。由租調制到租庸調制的轉變,標志著對勞役地租這種最落后的賦稅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②保障了政府賦稅收入,鞏固了府兵制。唐前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歷時一百年繁榮局面的出現,正主要是興革封建財政、經濟管理體制、實行租庸調制和均田制的結果。
(4)唐中后期兩稅法。唐中葉產生的兩稅法是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關系特別是土地(均田制)關系變化的產物。它適應了當時丁口轉移、商品貨幣經濟有所發展的新情況。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嚴重,政府手里無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楊炎建議改革賦稅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頒布兩稅令,實施兩稅法。
目的: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增加稅收,改行兩稅法。
內容:①課稅對象:“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眱啥惙▽⒄n稅對象由過去的主戶擴大到客戶,并對商人重新規定稅率??蛻艏{稅,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變化及其人身依附關系的相對減輕。
②征課內容:包括戶稅和地稅。即將各種名目的賦稅統一并到戶稅和地稅這兩稅中,“以一其名”,并規定,若有“此外斂者,以枉法論”。
③課稅標準: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雜稅、雜役。
④征課時間:分為夏秋兩季,“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相對集中并節省了征收時間。
⑤征課形式:“以錢谷定稅,臨時折征雜物。”租庸調制是“租出谷,庸出絹,調雜出繕纊布麻”。這樣,相對簡化了納稅手續,便于國家計算征收。
⑥征課原則:“量出以制入。”兩稅法提出,國家根據財政支出確立每年全國總稅額,然后攤派各地征收。這種量出為入的原則可以說是創我國預算原則之先。
特點:以資產和土地的多少作為納稅標準,即以資產稅取代自戰國以來的人丁稅。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稅丁為稅產,這符合土地集中和貧富升降的社會現實。兩稅法替代租庸調,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發展的結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葉中國古代賦稅的基礎。
作用(兩稅法實行的社會經濟意義):①兩稅法統一了稅制,擴大了征稅面,保證了國家財政稅收;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
②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惟資產為宗,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客戶、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此外客戶納稅,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關系的相對減輕。);
③兩稅法將唐代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歸并為戶稅和地稅兩種,這樣既簡化了征課名目,又可使賦稅相對確定。從制度上避免官吏亂攤派的可能。
④兩稅法按照各戶的貧富程度確定征稅標準,較為公平。
⑤兩稅法以貨幣計算和交納賦稅,對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地位:兩稅法是賦稅制度史上的轉折點,它標志著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土地財產多少為主,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和進步。這次改革反映了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即收稅標準以人丁為主向以土地為主的轉變,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葉賦稅制度的基礎。
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來越嚴重,激化了階級矛盾;②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政府又增加許多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
兩稅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化,對鞏固政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兩稅法不可能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統治危機。
(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
內容:王安石變法實行募役法規定官僚也要交納役錢,實行方田均稅法,清查隱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壞平均賦稅,使官僚地主無法逃避賦稅。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對被廢除。
特征:交錢代役;清查隱瞞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稅。
實質:納錢代役和按畝征稅。
(7)明后期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背景:明朝中期時社會經濟狀況有所變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經濟在迅速發展。
目的:為保證政府財政收入;化繁為簡、平均賦役,
內容: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并為一條”,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具體內容:①賦役合并,并部分“攤丁入地”。即把原來的里甲、均徭、雜役等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之中,把過去按戶丁出辦的徭役,改為據丁數和田糧數攤派。 ②賦役征銀,由地方官征收。 ③以州縣為單位,把一切賦稅、役法項合編起來,確定征收的總數。
意義:①賦役合并簡化賦稅名目和征收手續,是我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②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產的發展;
③賦役統一征銀的辦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適應了明中葉以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結果:雖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對,不久就停止實行,但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卻保留下來。
(8)清前期實行攤丁入畝,征收地丁銀。
原因:①舊的賦稅制度使農民負擔過重,影響社會安定,而且人頭稅使隱蔽人口現象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 ②賦稅制度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③1712年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為攤丁入畝提供了條件。
內容: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庇啦患淤x使丁銀額固定下來,這是賦稅發展的一大進步。②雍正初年實行地丁合一,開始了單一的土地標準征稅,正式廢除了人丁稅。地丁合一又叫攤丁入畝,丁隨地起,即把丁銀全部攤入地畝中征收。攤丁入畝的實行有助于封建國家稅收的穩定,標志著延續了數千年的人頭稅的廢除。它簡化了稅收原則和手續,把土地多少作為收稅的惟一標準,改變了賦役不均的嚴重情況,從而調整了封建國家、地主和自耕農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
評價:這一制度的實行,部分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有利于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它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人頭稅,封建國家對勞動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絕了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隱瞞人口的現象,也促進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賦稅規則的簡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證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
思考:比較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異同:同:①都收取銀兩,即貨幣地租,推動商品經濟發展。②都以土地為主要的收稅依據,使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③都因商品經濟發展使國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④都增加了國家收入、緩和階級矛盾。
異:①失敗——成功; ②人丁數和稅額不固定——固定; ③王朝中期——王朝初建時期; ④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完全按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2、規律與認識:
(1)特征分類:(中國古代賦稅史上的四大稅種):
①以人丁為主要征稅依據的賦稅制度:“人頭稅”,即丁稅。如編戶制度、租調制、租庸調制;
②以土地和財產(田畝)為主要征稅依據的賦稅制度:土地稅,即田租。如初稅畝、兩稅法、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
③征收貨幣的賦稅制度: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④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即調。 另外,還有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雜稅。
(2)稅種分類:
①納稅主體:土地(春秋)、土地、人?。ㄇ貪h)、戶稅(北魏)、人?。ㄌ魄捌冢?、土地和財產(唐后期)、土地(北宋王安石變法)、土地(明)、土地(清朝前期)
②納稅形式:實物地租、力役地租、貨幣地租
③納稅內容:(西漢)土地稅、人頭稅、徭役、兵役; (唐前期)租谷、調絹或布、納絹或布代役——庸
(唐后期)土地稅和財產稅; (北宋王安石變法)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賦稅、征收役錢; (明朝)把田賦、徭役和雜稅合并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清初)攤丁入畝,征收統一的賦稅
(3)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沿革的五大趨勢(演變特點):
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馳
②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
③賦稅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④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
⑤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
上述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自然經濟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統治者無法抗拒商品經濟的發展等)
(4)認識:①隨著歷史的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②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
③賦稅制度的沿革取決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水平狀況,實質體現了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規律。
④賦稅是封建國家生存的經濟基礎;賦稅的合理與否關系到社會進步與倒退,是評價歷史人物和封建統治的依據之一;賦稅制度的變化主觀上取決于統治者的素質,客觀上取決于生產力的進步。
⑤古代賦稅制度改革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第三講 歷代統治者的經濟政策
一、我國封建經濟特征: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
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
3、重農抑商是傳統的經濟政策,手工業和商業受到限制;
4、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經濟后來居上;
5、封建生產方式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展。
二、歷代經濟政策、措施:
1、主要內容:(1)休養生息、輕徭薄賦;保證人民的生產時間,不誤農時。
(2)抑制土地兼并,保護小農經濟。
(3)興修水利。
(4)對外開放,積極進行對外貿易;加強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5)推廣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
(6)官營工商業政策。
(7)重農抑商政策。
2、具體經濟措施:
(1)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禁止棄農經商。興修都江堰和鄭國渠,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秦朝:實行土地私有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
(3)唐朝:唐太宗“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即民本思想)。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農民獲得了土地,生產時間得到了保證,賦役負擔減輕;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唐玄宗前期重視農業生產;唐朝中期后實行兩稅法。同時興修水利工程,都有利于生產的發展。
(4)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推行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市易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分別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農田的水源供給、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
(5)明朝:一條鞭法。
(6)清朝: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同時實行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禁止海外貿易,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規律與認識:1)、中國古代經濟政策調整的核心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時,則促進當時生產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2)、歷代經濟政策,從動機上看是為發展封建經濟,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則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符合人民和國家利益,因此應當給予充分肯定。
二、中國古代傳統的經濟思想:重農抑商(重本抑末、農本思想)
重農抑商是封建統治者維護封建經濟的一項基本政策。
1、基本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2、原因: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么樣的經濟政策,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者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是主要部門,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和人民的生計;統治者的階級地位是剝削壓迫農民,重視農業有利于擴大經濟利益。因此,統治者都采取重農抑商政策。
歸納:以農立國思想的原因分析:①有利于安定民生,從而有利于穩定和鞏固統治地位。②農業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和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③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場。④農業有利于穩定人員,保證兵源,為戰爭提供物質基礎。
3、實質:重農抑商政策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反映,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必然產物
4、具體表現為:
第一,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強化本末意識。
第二,在土地問題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
第三,注意減輕賦稅,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
第四,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便于納稅和征役。
第五,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后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如:西漢商人的算賦加倍;對重要行業采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如:西漢推行的鹽鐵官營;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
5、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①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②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特別是在戰國時期對小農經濟、封建社會的確立起了積極作用。③使中國封建社會長期處于自然經濟的閉塞狀態,對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利,特別是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以后,重農抑商政策就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成為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④歷史表明,農工商皆“本”,國家才會富強。
①在封建社會前期,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發展農業經濟起了促進作用。如戰國時期秦國實施商鞅變法中重農抑商的規定,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壯大了秦國的勢力,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②在封建社會后期,也有一定的消極作用,此時,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統治者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限制(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違反了經濟規律;中國也因此喪失了與西方競爭交流的歷史機遇,最終導致近代中國的落伍。
4、明清之際受到沖擊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1)、背景:農業、手工業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的發展,促進商品經濟繁榮;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要求沖破傳統經濟政策和觀念的束縛。
(2)、主張: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影響:反映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處于思想萌發階段,沒有形成廣泛社會思潮(只反映商品經濟較發達地區工商業者要求)。封建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政治、思想專制和閉關鎖國,限制工商業發展,自然經濟仍占絕對支配地位。
專題二 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一講 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
一、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1、共同原因:①制度:制度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如封建制度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了經濟的發展;②環境:國家統一,政權鞏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自然環境;③政策:統治階級注重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④科技: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的進步,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對人們生產的指導,外國先進技術的引進等。⑤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共同勞動,提高生產技術。⑥融洽的民族關系: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學習。⑦和諧的對外關系:外國先進技術和高產作物品種的引進。⑧基礎條件:前朝經濟發展所奠定的基礎等。
2、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概況
1、夏商西周時期:農作物品種、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都有較大發展?!拔骞取痹谏讨軙r已種植。
2、春秋戰國時期:①開始用牛耕并逐步推廣。②水利灌溉事業有很大發展,中原地區普遍用桔槔灌溉農田,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鄭國渠工程。
3、六朝時期江南農業開發:特點:①開發范圍擴大,②發展不平衡,③南北經濟趨于平衡。表現: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農田水利興修較多,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但各地發展不平衡。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②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③南方統治者采取的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等。
4、隋唐時期:①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圍湖造田(圩田)和向山要田較普遍。②水稻產量大面積提高。③農田灌溉發展和農具改進:④隋朝開鑿大運河,唐興修不少水利工程,創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車、耕作工具曲轅犁。⑤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茶園規模大。
5、明清時期:棉花種植在明朝由江南推向江北,引進了高產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形成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二 農業發展的表現:(一)生產工具的進步
1、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
2、封建社會:鐵器時代。
①西周:鐵器開始使用。
②春秋:鐵制農具開始使用,標志著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開始用牛耕。
③戰國:鐵農具的使用范圍擴大,耕犁出現,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運用,是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中原地區普遍用桔槔來灌溉農田。(各國都有冶鐵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國的宛、趙國的邯鄲)
④三國:魏國馬鈞發明翻車;水碓、水磨等廣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關都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⑤唐朝:曲轅犁和筒車。
規律與認識:(1)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尺度,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質標志。(2)縱觀古代生產工具的改進與發展,新工具更加推動生產發展、社會進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古代經濟的發展中已得到充分體現。
(3)生產工具的發明,體現了人類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能夠通過正確、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改造世界。
(二)、古代著名的工程
1、水利的興修:水利的興修和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進步,既是農業發展的原因又是農業發展的表現。
1)、歷代重視興修水利的原因:①農業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受自然因素的影響,使統治者重視興修水利;②解決交通運輸問題的需要;③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④統治者為發展物質生產的需要。
2)、興修水利概況:
春秋時期:①楚相孫叔敖在淮水修建芍陂;②吳王夫差開鑿了連結江淮的運河——邗溝。
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水工鄭國在涇渭水系修建鄭國渠,使關中平原成為沃野。
秦朝: 興修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聯系起來。
隋朝:開通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連成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興修的水利工程僅江南就超過六朝的總和。
北宋:王安石變法期間,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灌溉農田。
3)、水利的作用:①改善了交通,利于促進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利于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管理;②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③促進城市的繁榮。
2、建筑工程:①趙州橋: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②萬里長城:從戰國到明,歷代都修建長城。最重要的是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
③隋唐長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長安城的布局和特點。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開始營建北京,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從里到外依次是宮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東方建筑的杰作。
規律與認識:1、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極大。這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農業基礎建設,興建公共水利工程。2、重大工
程建設對社會的影響:重大基礎工程的修建,例如水利的興修、道路的建設有利于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統治者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則可能對社會經濟造成破壞,甚至危及統治。
(三)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
①商周:黍、稷、麥、稻、豆五谷。
②兩漢: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陸續移植內地。
③魏晉南北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
④隋唐: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地區成為糧食重要產地,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
⑤明朝: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廣泛種植。作物新品種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引入我國。
⑥清朝: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強調:1、經濟作物(1)、隋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茶園規模大,政府開始征收茶稅
(2)、明清:棉花種植在明代推廣到江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形成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2、新品種的引進:①西漢: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種子傳入中原地區。②唐朝:中亞、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棗等輸入中國。③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等由呂宋傳入我國。
規律與認識:1、中國古代農產物品種,最初多為糧食作物,后來農副產物增多,最后很多是經濟作物,反映了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趨勢;農作物種植的推廣有南北交流的趨勢,以及邊疆與內地交流的趨勢加強。
(四)、農產品商品化
①隋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征收茶稅;
②明清:明朝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進玉米和甘薯,清代廣泛推廣;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
(五)、土地的開發
①魏晉南北朝:六朝時,特別是東晉南朝,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南和閩江流域;北方農耕規??s??;邊疆地區的河西走廊和遼東地區得以開發;
②隋唐: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清朝前期推廣玉米和甘薯,使不適宜生長稻麥的貧瘠土地得到利用。
(六)、農學著作:(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的積累)
1、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2、明清時期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綜合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書中還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
3、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總結有明代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內容。
(七)、古代的人口與土地、環境問題: 
1、戰國時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的思想
2、兩漢時期黃河流域因過度開墾造成環境破壞
3、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環境破壞的狀況有所緩解。原因:中原戰亂,農耕規??s小,畜牧業因少數民族的內遷有所擴展
4、唐朝時期江南地區的圩田更加普遍。出現了放火燒山、向山要田和圍湖造田等現象,對自然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5、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激增,與水爭地的現象更加普遍,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顯露并激化
6、近代對來的科技革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尤為嚴重。我們應該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二講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手工業發展,為古代人們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于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手工業始終為農業的發展服務而處于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并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于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
一、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特點
①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贊譽。
②夏商周時期官府壟斷手工業。春秋戰國起,官營、私營和家庭手工業等三種經營形態并存。其中,家庭手工業占有相當的比重,但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至明代中葉),并代表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私營手工業自明代中葉以后逐步占據主導地位,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
③自秦漢時期開始,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形式已趨于定型,成為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的基礎。
注意: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
二、古代手工業發展的表現:
1、礦冶業的發展:1)、青銅鑄造業: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
①夏朝 青銅器目前尚未發現,商周是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
②商朝 青銅器由官府壟斷,生產規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產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
③西周 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大,有些動物形狀的器皿栩栩如生。
④春秋戰國時期 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珍貴名器;戰國青銅器出現金銀錯新技術;青銅雕塑藝術也有創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圖案。
2)、冶鐵業: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的國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①商周:青銅鑄造業興盛,西周時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
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
②魏晉南北朝:百煉鋼技術已相當成熟,還發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
③隋唐:冶鑄業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④明朝: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產鐵量達到六七千斤。
2、紡織業的發展:我國自古以來在紡織業方面就領先于世界,絲織業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①春秋戰國:紡織品纖維相當細密。
②魏晉: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繅絲質量高,蜀錦、鄴錦、回紋錦著名。
③隋唐: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宋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
④明清:棉紡織業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陶瓷業:①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次飛躍。
②秦:兵馬俑是制陶與雕塑結合的藝術化。
③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后來制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④隋唐: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鞏縣的唐三彩最為有名;還出現了秘色瓷。
⑤明清: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分工很細。
4、造船業發展:夏朝:船已成為一種交通工具,“水行乘船”
隋唐: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現了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
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表現出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
5、煮鹽業、釀酒業的發展:春秋戰國:煮鹽業有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的井鹽都已開發;人們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明。
6、印刷業 隋唐 發明雕板印刷術,有雕板印制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北宋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泥活字),比歐洲早四個多世紀
明清 雙色套印技術廣泛傳播,并出現多種顏色的彩色印刷品
7、造紙業的發展①西漢:前期已有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②魏晉南北朝:紙張質量提高,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造紙中心:洛陽、長安、建業、揚州。
8、古代制漆業的發展: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
戰國:漆工藝有新成就,已出現采用夾纻技術的漆器
兩漢: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漢代漆器當中的精品。
9、玉器雕刻業: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發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僅安陽婦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10、手工工藝專著:
戰國:《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制造工藝,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明清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
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經歷了一個產生——緩慢發展——被打斷發展這樣一個過程。
1、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場的出現:(1)、前提條件:商品經濟的發展
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明朝中后期,農業、手工業的新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創造了條件)
直接原因: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刺激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使生產規模更大,分工更細,全國出現30多座較大的工商業城市,產品有了更多的銷售市場。
(2)、時間、地點、產生部門(最早出現的行業):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如蘇州)、絲織業等部門。
(3)、出現標志:手工工場的出現:在當時的蘇州,出現了所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富有的機戶依靠雇傭工人進行生產,這就是早期的資本家;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計日領取工資的生產者“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
(4)、含義及實質: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是指“處在萌芽狀態的雇傭關系”,它的發展方向是資本主義。機戶與機工之間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5)、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 ②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 ③發展水平低; ④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 ⑤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然在全國占主要地位。
(6)、意義: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說明我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向衰落。
2、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發展表現:①范圍擴大;②部門增多;③手工工場規模大。
(2)、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的根源。(根本原因)
①封建的經濟基礎非常頑固。(農民極端貧困;小農經濟——勞動力,市場)
②封建上層建筑的反作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文化專制)
③封建的經濟觀念:地主、商人、高利貸者互相轉化,很少投資手工業。
第三講 古代商品經濟的發展
一、古代商業的發展: 1、夏商周時期:商民善于經商,以貝作貨幣,都城是繁榮的商業都市。
2、戰國時期:封建城市興起,商業興盛,但此時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業活動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思考:戰國時期,商品經濟有了空前發展,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分析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有哪些不利因素?
原因:封建制度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意義:①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聯系和中原市場的形成,有利于國家的統一;②在商業發展中壯大的商人通過買田置地,成為新興地主,增強了地主階級的力量,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不利因素:①諸侯割據,社會動蕩;②度量衡、貨幣、車軌不統一;③重農抑商政策。
3、兩漢:①與周邊少數民族貿易頻繁;②以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的對外貿易頻繁。
4、魏晉南北朝:北方不少城市破壞、商業一度萎縮,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后有所恢復。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活躍
5、隋唐時期:封建國家長期統一,政治安定,封建社會進入繁榮時期,商業也呈現繁榮景象。
商業發達,有固定交易場所——市,政府設官員進行管理市內設邸店、柜坊,店面不能任意擴大,買賣有時間限定。唐后期,大城市出現夜市。農村、偏遠地區出現草市。商人多,商人足跡遍及全國,并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
城市興旺: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商業繁榮,唐朝后期,揚州的經濟地位超過長安、洛陽,“揚一益二”。
注意:唐朝在商業繁榮的同時也受到一些限制:①店鋪不能任意擴大鋪面、攤位?、谑械馁I賣有時間限定,仍有日中為市的古風?、坶L安城內坊、市分開
6、明清: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品種達兩百余種。
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快(北京、南京匯集全國特產)
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
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阻礙了海外貿易發展。
思考: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給明清政治、經濟、思想領域帶來哪些深刻變化?這種變化使明清封建社會呈現出什么樣的階段特征?變化:政治更加腐敗,封建制度日益保守反動;經濟: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產生。特征:建制度漸趨衰落
二、古代貨幣的演變1、先秦:商朝人善于經商,以貝為幣;戰國時期,各國出現了鐵錢,秦國使用圓形方孔錢。
2、秦: 規定圓形方孔錢作為通行全國的貨幣。
3、唐: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后來發行量很大。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設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
4、宋元貨幣發展,開始出現貨幣地租(募役法收取免役錢)。
5、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賦稅統一收銀兩(一條鞭法、地丁銀制度)。
補充: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
1、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2、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圓形方孔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唐高祖李淵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三、古代交通(一)、發展概況:
1、夏朝:交通運輸有一定規模,交通工具種類多,有車、船、橇等。
2、、西周:從都城鎬京到全國有幾條寬廣的大道。道路沿途有旅舍,并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
3、秦朝:統一車軌,修馳道,開鑿了溝通湘水和離水的靈渠,聯系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
4、西漢: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廣東沿海港口→印支半島→ 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沿岸諸國→印度半島南端。
5、隋朝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在北方修筑了兩條大道:榆林→涿郡 太原→洛陽,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狀況
6、唐朝水陸交通發達,陸路方面,從長安出發,向東可達朝鮮;向西可達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國內的交通要道上有接待私家店肆,備有“驛驢”。海路方面,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可到達波斯。
(二)、例題解析:
1、為解決交通問題,春秋至隋唐我國勞動人民開鑿了哪些運河?它們分別連接了哪些水系?
①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了連結江淮的運河——邗溝;②秦始皇開鑿了溝通湘水和離水的——靈渠,聯系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③隋煬帝時開通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連結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成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京杭運河)。
2、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哪些國家和地區?唐朝的海上絲綢之路延伸至何處?漢代的絲綢之路以陸路為主,唐代的絲綢之路則海陸并舉,結合有關史實,分析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的原因?
漢代絲之路經印支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和馬六甲海峽,到達孟加拉灣,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唐朝延伸到波斯灣。
原因:①南北統一,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②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繁榮;③造船業發達,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3、隋唐時期交通運輸的發展對城市經濟繁榮產生了怎樣的影響?①隋唐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地處陸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廣州,成為著名的貿易港口城市。②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地處大運河中心的洛陽,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揚州,成為唐朝后期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
4、鄭和下西洋時,我國海上交通最遠可到達何處? 鄭和下西洋的有何歷史意義?鄭和之后,明朝為何停止了遠洋航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意義: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世界航海活動的先驅;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停止遠航原因: ①因為鄭和航海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和方式(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造成成本巨大,無利可圖,國家難以承受;②鄭和及其以后,中國正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封建專制腐朽,實行禁海政策,閉關鎖國,對外部世界閉目塞聽,這就從制度上、政策上阻礙了中國與外部的交流。
5、明清時期我國對外交通發生怎樣顯著的變化?分析這一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產生的影響。
變化:從明初對外開放的交通往來,變為明后期起的“閉關政策”。
影響:①限制對外交流,阻礙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②導致中國與世界長期隔絕,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③最終落后挨打,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三、城市的發展1、古代城市發展概況
夏商周 商都已成為繁華的商業都市,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街道整齊寬廣
春秋戰國 許多城市繁華的商業中心,聚集著許多人口
隋唐 長安、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業大都會;長安城內坊、市分開。揚州和成都是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唐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繁華的夜市是當時揚州的一大特點。成都物產富饒,“揚一益二”。
明清 北京、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2、古代城市發展的規律:①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
②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③明中后期后,在商品經濟繁華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④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
3、例題解析:戰國時期的城市和明朝中后期城市發展的特色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
①戰國時期的封建城市一般都是諸侯國的政治中心,這些城市一般都商業興盛。各諸侯國中心流通的貨幣不一。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經濟發展的特征。
②明中后期的城市不再是封建統治的中心。出現了一定專業化分工的工商業城市,在蘇州等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封建經濟漸趨衰落的朝代特征。
第四講 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協調統一
一、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這一地域性的轉變,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
(1)、先秦、秦漢時期 江南地區的社會生產比黃河流域落后,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
①商周時期經濟重心在河南、陜西一帶;②秦漢時期,經濟重心在關中地區。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奠基 江南經濟逐漸開發,南北經濟趨向平衡 為南移打下基礎。
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統治者推行了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唐代安史之亂后:開始南移
  原因:隋朝大運河開通促進了經濟發展;北方經過安史之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南方政局則相對穩定
南宋:完成 江南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標志:“蘇湖熟,天下足”
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 江南地區不僅是農業經濟中心,也是工商業中心,;在商品經濟發展基礎上,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并緩慢發展,使南方的經濟中心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2、我國古代經濟重心轉移的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戰亂時最突出
3、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①北方長期戰亂,破壞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則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③南方統治者從維護自身統治出發,重視發展生產。
④都城南遷,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的開發
⑤南方和自然環境,海外貿易優于北方
規律與認識: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4、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要正確處理穩定和發展的關系。(2)、重視吸收和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引進外來的人才,并合理地利用。(3)、開發與環保相結合。黃河流域開發較早,卻失去了領先地位,生態環境惡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例題解析:歷史上黃河人海多次改道,秦時,經河北人海,漢代經山東,北宋經天津,南宋經江蘇入黃海(當時稱東海)(以上史實均見中國古代史教材插圖),清末經山東入渤海(見中國近代史教圖)。而這種現象在長江為何沒有
我國封建社會是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而農業的發展又只能依賴于增加生產資料,即擴大耕地面積。這樣,作為封建統治的中心區域,黃河流域的地表資源遭到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含量過高,下游地勢平坦,形成淤積,阻塞河水后,必然出現改道。黃河流域多次分裂戰爭,尤其是民族間戰爭,造成河堤失修,也是出現改道的重要原因。
長江流域大規模的開發較晚,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東晉南朝以后的事情,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態保存較好。再加上沿線的湖泊和眾多的支流,都可以調節干流流量和流速。這就是為什么長江沒有出現改道的歷史原因。
二、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各種需求又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實質上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增長等緊密聯系起來,實現良性循環,使社會經濟能夠得到持續的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源遠流長
1、可持續發展問題很早就已出現,儒家學說中具有人與自然和合共處的思想和極為豐富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即所謂“人所不欲,勿施于物”,“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人、物并育而不相害”,這對今天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2、秦朝時人們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重視。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夢縣發掘了12座戰國至秦代的古墓。在第11號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簡,其中一些竹簡上刻著內容具體的《田律》。大意為:從春季2月開始,不準進山砍伐林木;不準堵塞林間小道;不到夏季不準人山采樵,燒草木炭;不準捕捉幼鳥或搗鳥卵;不準毒殺魚龜;不準設置誘捕鳥獸的網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夠解除。
(二)、中國古代環境變遷 中國歷史上環境的發展變化,大體可分為五個時代:
①我國古代環境保護的黃金時代—先秦
狀況: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狀況良好,適合農業生產。中游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下游氣候濕潤,湖泊較多。
原因:一是當時人口不多;二是當時重視環境的保護。當時不僅有一套嚴格執行的制度,而且產生了各種保護的思想和理論。
②第一次惡化時期—秦、西漢
戰國以來,這一區域的森林開始遭到破壞。商鞅變法時因大規模墾殖而遭受破壞的西安附近森林和秦嶺北坡邊緣森林,到秦始皇時期,更因大興宮室,而被砍伐殆盡。其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淤積而抬升,黃河開始泛濫。治理黃河成為漢朝統治者不得不時常關心的大事。
③相對恢復時期—東漢至隋
東漢至隋,戰亂頻繁,人口大減,農耕區域縮小、畜牧區域因少數民族的內遷有所擴展,兩漢過度開墾導致的環境破壞狀況有所緩解,黃河中游地區植被得到較好的恢復,水土流失不甚顯著,黃河下游較長時間處于安流狀態。
④第二次惡化時期—唐至元
隋唐時期人口增多,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如“憶昨深山里,終朝看火耕”、“起來望南山,山火燒山田”,林區大幅度減少,水土流失加重,沙漠化加快,環境質量每況愈下,對自然生態平衡造成不利影響。
⑤嚴重惡化時期—明清以后。
清朝前期人口劇增、盲目墾荒,如直隸永定河邊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則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漲,水無所容,甚至漫溢為患”,黃河“河灘地畝,盡皆耕種麥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圍打壩,填塞日多”。
補充:1、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躍進”時期和十年動亂時期:我國在“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等唯意志論的支配下,盲目推行毀林毀草開荒、圍湖圍海造田等征服大自然的運動,所謂“開荒開到山頂,種田種到湖底”和“大煉鋼鐵”,結果造成了植被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等一系列嚴重后果。
3、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嘗到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能源危機的苦果。
第五講 中國區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一、中部地區:包括黃河中游的山西、河南和長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
1、經濟:
①戰國時魏國修西門豹渠、楚國修芍陂(屬淮河流域)。山西池鹽、山東海鹽、四川井鹽都已開發。
②六朝時,三吳地區、洞庭湖、鄱陽湖流域、成都平原是重要產糧區。
③隋煬帝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武則天時在洛陽引漕渠開新潭使船進入市內。隋唐時洛陽與長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業大都會、國際大都會。隋煬帝時設的洛口倉、含嘉倉都在今河南境內,修的一條馳道從洛陽到太原。唐初時洪州(今南昌)造船業發達。唐朝時邢窯(今河北境內)盛產白瓷。
④南宋、元朝時,景德鎮是全國制瓷中心。
⑤明清時期,江漢平原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輸出地,民間俗稱“湖廣熟,天下足”;而宋代則是太湖流域,“蘇湖熟,天下足”。
規律與認識: 中部地區是我國的經濟重心和重要的糧食基地。
2、政治:
①夏朝的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都陽城(在今河境內)。
②商朝建立時都亳(今鄭州),后盤庚遷到殷(今河南安陽)。
③商周牧野(今河南境內)之戰。
④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東周開始。
⑤齊桓公葵丘(今河南境內)會盟,標志其首霸中原,標志分封制崩潰。
⑥戰國七雄中趙、魏、韓、楚的統治中心都在中部地區。
⑦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于大澤鄉(今安徽境內),在陳(今河南境內)建張楚政權。
⑧隋末李淵起兵于晉陽(今太原)。
⑨北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1005年宋遼澶淵(今安徽境內)之盟。
⑩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境內)稱帝建南宋。岳飛在郾城(今安徽境內)大敗金兀術。
⑾明末李自成進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受到農民擁護。
規律與認識:中部地區是古代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和重要的戰略要地(古代重要戰爭和民族沖突)。
3、文化:
①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用楚國方言南方民歌形式,創造出新詩歌體裁——楚辭,代表作《離騷》,表達了作者對楚國和人民的熱愛。長沙楚國遺址出土的《婦女鳳鳥圖》、《御龍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湖北隨州出土的全套戰國青銅編鐘。
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色帛畫是漢代藝術的珍品。
③魏晉南北朝時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二、西部大開發 指我國西北、青藏高原、西南三大地區。包括:新、青、藏;甘、寧、陜;川、滇、黔;渝、桂、內蒙古十二個省市。【另一說法含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春秋戰國到西漢:西部地區的發展程度明顯超過東部,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當時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導致西部經濟落后的原因:①政治中心的東移或南移。②戰亂的影響。③自然條件的影響。④無節制地開發。⑤近代以來,隨著與西方國家通商增多,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很快,而西部地區則嚴重落后,東西部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已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較中、西部地區快。⑥改革開放,首先是沿海地區的開放。
(一)、西南地區(云、貴、川、桂) 1、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的井鹽得到開發;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刻畫著宴樂、采桑、狩獵、攻戰等多種場面,表現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精湛的藝術技巧。
2、秦始皇為統一嶺南,在今廣西興安縣內興修靈渠,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文化與嶺南的經濟文化交流。秦始皇西南設桂林、象郡、南海進行管轄。
3、兩漢時:漢武帝時,(在南越設南海九郡、漢武帝設郡縣)①西南地區分布著十個不同語言、風俗的少數民族,如夜郎,統稱為"西南夷"。②漢武帝時,先后在西南夷地區設郡,曾賜"滇王之印"。③西漢末年,夷人反抗。東漢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漢朝版圖。④東漢成都的說唱俑,造型生動活潑。
4、魏晉南北朝時期,成都平原是重要的產糧區。蜀漢所產蜀錦,遐邇聞名,行銷吳魏。臨邛的天然氣井"深六十余丈",益州的一些城鎮、商貿活動較為興盛。
5、隋唐時,成都是西部的商業城市,有"揚一益二"之稱,說明成都工商業地位的重要性。7世紀前期,生活在云南
洱海一帶的六詔,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詔強大,8世紀前期,皮羅閣在唐玄宗支持下,統一了六詔,被封為云南王。
6、13世紀,忽必烈攻占大理,元在西南設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
7、明朝: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沿襲元朝統治的辦法,實行土司制度。永樂年間,設貴州布政使司,從此貴州成為省一級行政單位。這稱為"改土歸流",但實行地區有限,西南大部分仍然實行土司制度。
8、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為大規模實行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地大規模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改變了當地落后閉塞和割據紛爭的狀態,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9、清朝在西南設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四個行省,加強管轄。
(二)、西藏地區 1、戰國到東漢、西羌的幾個農業部落陸續進入西藏地區,與當地游牧和狩獵部落融合,成為吐蕃人的祖先,也是今藏族人的祖先。
2、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仿唐官制,設置各級官制,建立軍事組織,制法律,創吐蕃文字。
3、唐貞觀年間,文成公主入藏,帶去大批精美手工藝品和生產技術、醫藥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8世紀初,金城公主嫁與尺帶珠丹。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相約"患難相恤,暴掠不作",史稱"長慶會盟"。
4、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5、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稱為宣政院轄地。元政府封西藏地區佛教首領八思巴為"國師",忽必烈請八思巴創制了蒙古文字,稱為"八思巴蒙字",密切了蒙藏的聯系。
6、明朝設烏思藏都司管轄今西藏地區,設立衛所,任用藏人擔任各級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整個明代,西藏各教派勢力都一心擁護中央政府。
7、清:①清入關前,黃教領袖五世達賴統一了全藏。②清入關后,順治帝正式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封號。③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中央政府冊封。④雍正時,(1727年)派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標志著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⑤乾隆年間,建立了金瓶掣簽制度,加強了清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轉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力。
(三)、蒙古地區
1、秦漢時期:秦:①秦滅六國后派蒙恬擊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區,修長城抵御匈奴南下,移民充實、開發河套地區。②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統一北方草原,占領河套地區。
西漢:①西漢初與匈奴“和親”。②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敗匈奴,匈奴遷徙到漠北。③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附漢,王昭君出塞嫁給他,密切了雙方關系。
東漢:①東漢初南匈奴附漢內遷。②東漢派竇固、竇憲敗北匈奴,使其政權瓦解,對東漢、西域的威脅解除②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等少數民族內遷并建立政權,促進丁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反映了少數民族統一中原后接受漢文化的歷史過程。
2、隋唐時期:
唐太宗時俘頡利可汗,滅東突厥,設都督府以其人為官管轄,順其土俗,入朝之首領授官,北方各族尊唐太宗為天可汗。①回紇受東突厥奴役。②東突厥滅后回紇南移附唐。③唐太宗任其首領為翰海都督府都督。④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唐玄宗封其為懷仁可汗。⑤回紇助唐平安史之亂。⑥后唐幾次與其和親。⑦改名為回鶻。⑧汗國瓦解后部分西遷到新疆成維吾爾族祖先,部分遷到甘肅成裕固族祖先。
3、兩宋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所建立的遼、西夏和金等政權的關系中居于被動地位,通常是以妥協、送歲幣的方式取得暫時的和平。北方少數民族勢力日益壯大,并逐漸吸取漢族的先進文化,促進了自身社會發展水平的封建化。
4、公元13世紀,隨著蒙古族的日益強大,逐漸實現了全國的統一。蒙古族統一全國的過程,同時也是其自身不斷吸取漢族先進文化的過程。
5、明清時期:明朝:①明成祖時蒙古韃靼、瓦剌部接受明封號。②明中期為防蒙古南下修繕長城,但瓦剌曾直抵北京城下。③明后期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修好,明封其為順義王,恢復封貢互市。
清朝:①清聯蒙制明。②入關前漠南、漠北、漠西蒙古臣服清。③康熙、雍正、乾隆帝時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及其后繼者割據勢力,設烏里雅蘇臺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蒙古各部。④乾隆帝時妥善安置渥巴錫率領的擺脫沙俄統治從伏爾加河下游回歸祖國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
(四)、新疆地區
1、秦漢時期:西漢:①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是為反擊匈奴,目的未達,但獲大量西域資料,司馬遷稱之鑿空;第二次是為溝通與西域的聯系。)。意義:漢與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天山南北地區首次與內地聯成一體,為西域歸屬中央政權(設西域都護)及其開發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原與西域及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物質生活;促成了當時幾大文明的匯聚。②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良馬、駱駝傳入內地;中原的絲織品、金屬工具、鑄鐵技術、井渠法傳到西域。③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保護商旅往來,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東漢:重新設置西域都護。任班超為西域都護管理西域,恢復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
2、隋唐時期:①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設安西都護府管轄。②唐高宗時滅西突厥。③武則天時設北庭都護府管轄。后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3、明清時期:乾隆帝時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
(五)、陜西、甘肅、寧夏地區
1、戰國時期:秦國經營關中:在關中修鄭國渠,使關中平原成為沃野。
2、秦漢時期:秦朝設隴西郡管轄西部。
3、隋唐時期:①長安、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業大都會、國際大都會。②唐朝長安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市內有坊(住宅區)、市(商業區),二者分開。
4、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西夏:①1038年羌族一支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建西夏,都興慶(今銀川)。②他仿唐宋建政治制度、設機構、科舉制創文字,官職分漢制官職、黨項官職。③元昊與宋交兵互損,元昊求和。
5、元:設陜西、甘肅行省管轄。
三、東北地區: 1、秦朝時,在遼東半島設遼東郡。
2、唐朝: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龍江流域,以漁牧為生。②粟末靺鞨受中原封建文化影響較大(考慮地理位置)。7世紀末,大祚榮建政權,713年玄宗封他為渤??ね?,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后以渤海為號,渤海正式劃入唐版圖。③8世紀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區設都督府,正式劃入唐朝版圖。
3、金:①北宋中后期,黑水靺鞨發展而來的女真族的一部,完顏部強盛,統一各部。②1114年,完顏阿骨打反遼,1115年建金朝,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創猛安謀克制,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1141年南宋與金議和。此后遷都。
4、元朝:在東北設遼陽行省。
5、明朝:設奴兒干都司,管轄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庫頁島。
6、清朝:①明后期,努爾哈赤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為據點,統一女真部,創八旗制度,1616年稱汗,誓師攻明,遷沈陽,加強對明的攻勢。②皇太極聯合蒙古各部繼續攻明,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③順治入關:1644遷都北京。 ④在東北設三個將軍轄區:盛京(遼寧)、吉林、黑龍江。⑤1685年、1686年,康熙時兩次反擊沙俄侵略軍,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四、長三角地區 1、春秋時期:吳越先后在南方稱霸,分別定都于今江蘇蘇州和浙江紹興。吳王夫差時開鑿了連結江淮的運河--邗溝,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運河段。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2、兩漢時:浙江溫州一帶的越人稱為東越。
3、、魏晉時期:三國孫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都在南京定都;三國時,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繅絲質
量很高。、六朝時期,特別是東晉南朝,三吳地區農業經濟最發達。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后我
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建業、揚州是有名的造紙中心。
4、隋唐時期:隋煬帝時開通江南河,連接邗溝,從而溝通了江淮的三大水系:長江、錢塘江和淮河;隋唐時,江南地區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圩田普遍,放火燒山,圍湖造田,向山要田對自然生態平衡有所影響。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成為糧食重要產地。安史之亂后,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大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隋唐時期,越州盛產青瓷,尤以秘色瓷最為名貴。揚州是長江流域東端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尤其是唐后期,揚州是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經濟地位超過長安、洛陽,稱之為"天下之盛,揚為首"。造船業、銅鏡業等部門較為發達。有繁華的夜市。揚州也是與韓國、日本進行雙邊貿易的重要港口。明州(今浙江寧波)是造船業中心。
5、南宋: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后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人口曾達到百萬。南宋時,
全國經濟重心由北移到南方,江浙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之說。
6、明清時期: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明,以應天為南京。鄭和下西洋出發地主要在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明朝戚繼光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斗爭的重大勝利。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制造尤工,擅絕海內。"分工細密,江南"織造尚松江,槳染尚蕪湖"。明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區的紡織業發展成為手工工場,如蘇州地區。這說明稀疏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清康熙年間,南京出現擁有五六百張織機的絲織工場。南京也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清朝設江蘇和浙江兩個行省管轄長三角地區。上海屬江蘇行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县| 郁南县| 汾西县| 姜堰市| 当涂县| 政和县| 县级市| 永吉县| 双峰县| 赞皇县| 普格县| 大冶市| 湖口县| 永善县| 湖北省| 三穗县| 灌云县| 凤山县| 滨海县| 遂平县| 巴塘县| 桐庐县| 汝州市| 正宁县| 抚松县| 伊金霍洛旗| 天长市| 莱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孟州市| 九寨沟县| 兖州市| 平遥县| 临西县| 彰化市| 洪雅县| 本溪市| 静安区| 东兴市| 清镇市|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