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第1課時)教學分析與設計:(一)課程標準內容與要求教學內容學一級主題二級主題三級主題一、人體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非條件反射(如膝跳反射)B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B(二)教材分析《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第二章第一節《神經調節》中繼第一部分“神經系統的組成”后的第二部分內容,本課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的第一課時,本課時包含實驗與實踐2.1“觀察非條件反射”。實驗與實踐2.1“觀察非條件反射”,旨在通過學生做膝跳反射實驗,理解什么是反射,并學習記錄膝跳反射實驗結果的方法。(三)學情分析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神經系統的組成及作用,對神經調節的學習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參與過簡單的科學實驗,頭腦中已經知道一些實驗記錄的方法和技巧,但比較零亂,尚未成形。很多學生缺乏實驗記錄的意識,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四)設計思路本節課中教師先用“火車哥”的視頻引入新課;接著通過化驗報告單的比較認識,了解實驗數據的類型及其處理方法;然后組織學生開展“觀察非條件反射---膝跳反射”實驗,使學生在對實驗數據的記錄中,體驗、學習數據的記錄方法;最后通過對膝跳反射的實驗現象展開分析,認識反射的含義、反射的類型以及反射的意義。二、教學目標:通過膝跳反射實驗以及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反射現象,理解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能區分量反應資料和質反應資料及其記錄和處理方法,學會觀察和記錄膝跳反射的實驗方法;經歷重復實驗及統計分析實驗數據的過程與方法,懂得仔細觀察和如實記錄實驗結果的重要性;通過比較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差異,理解非條件反射的特點;三、重點和難點:重點:1、觀察和記錄“非條件反射---膝跳反射”的實驗方法2、反射的含義難點:反射的含義四、教學流程:活動二五、教學資源:視頻資料、帶橡皮的小槌、PPT課件等。六、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視頻引入:躲避車輛提問:視頻中的人物快速躲避了疾馳的車輛,主要是在哪個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下進行的?觀看視頻。根據已有知識,能回答出“神經系統”。通過視頻資料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一、實驗數據的類型及其處理方法投影:“尿常規化驗單”講述:科學實驗中獲得的數據可有不同的記錄方式。觀察、比較化驗單中檢查指標的表達方式比較區分。同學試著舉例:量反應資料:如心率、血壓、血糖濃度、尿量等;質反應資料:、青霉素皮試是否有過敏反應、運動員興奮劑尿檢是否成陽性等。通過比較化驗單中檢查指標的表達形式不同,引起學生注意兩類反應資料不同的記錄方式。二、觀察非條件反射---“膝跳反射”演示:膝跳反射梳理實驗步驟要點。上面的腿完全放松橡皮槌迅速叩擊膝蓋下的韌帶交替實驗重復3次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提問:重復3次實驗,每次反應都一樣嗎?如不一樣,不一樣的原因是什么?小組討論:受到叩擊后,小腿有何反應?這個實驗的數據該如何記錄,屬于哪種類型的數據?實驗要注意哪些事項?為何要重復實驗?學生實驗:兩位同學輪流做主試與被試,一位同學作為受試者坐在椅子上,一條腿著地,另一條腿自然地擱在這條腿上。另一位同學作為主試用帶橡皮的木錘迅速叩擊受試者上面那條腿膝蓋下面的韌帶,同時觀察這條腿的反應,重復三次。記錄實驗結果,計算陽性率。討論、回答。實驗內容充滿趣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做膝跳反射實驗,初步體驗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學會使用質反應資料的陽性率來反應實驗結果。三、反射1、反射的概念2、反射的類型3、反射的意義師生共同歸納反射的概念: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體內外刺激做出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做反射。提問:膝跳反射、縮手反射過程與“學生聽見上課鈴響就進教室”的反射過程有什么不同?判斷:畫餅充饑、眼睛進沙流淚、談虎色變、吃梅子流口水、望梅止渴等哪些是條件反射,哪些是非條件反射?提問: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對我們有什么意義?例舉生活實例。嘗試歸納反射的概念。圈劃書本上的概念。思考回答。判斷、區分。思考回答。概括,嘗試歸納反射的概念。通過對比,認識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學以致用,會演繹分析。使學生明白反射的建立對人適應環境的重要性。師生共同概述本節課要點梳理與鞏固七、板書設計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實驗數據類型量反應資料質反應資料:+、-二、基本方式——反射1、定義2、類型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3、意義八、作業1、為測試不同部位的皮膚對觸覺的敏感度,學生甲在學生乙皮膚上某些部位畫上測試區。乙蒙上眼睛,甲用針輕觸乙皮膚測試區上的每一點,當乙感覺到針觸時,就說“是”。實驗記錄結果如下表所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陽性率手背-+--25%手掌-+++75%指尖+-+-50%本實驗數據采用的記錄方法是_________,重復進行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2)為什么學生乙在實驗過程中,有時未能感覺到針尖的觸動?________________(3)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甲一不小心,用力把針壓在某一點上,學生乙立即把手縮回。①寫出這類反射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②這類反射通常是非常迅速的,這項特征有什么意義?________________③指出這類反射的一項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檢測目標:能區分量反應資料和質反應資料及其記錄和處理方法,知道重復實驗的目的,能判讀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改編自創)九、教學反思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課前預設的三維教學目標,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目標具體、適切在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三維教學目標,目標比較具體、適切,針對性較強,具有操作性和可測性。采用啟發式教學,層次清晰在教學中,避免了通過簡單的講授讓學生獲得新知,而是結合實驗,日常生活事例,層層設疑,引起一系類師生、生生互動對話。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歸納出反射的定義,類型及意義,幫助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思維品質。3、創設問題情境,串連教學板塊在教學中,創設多個問題情境,如“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么?”、“什么是反射?”、等一系列的問題貫穿于各教學版塊之間,環環相扣,在教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引導作用。提升學科素養,體現育人價值將學會觀察和記錄膝跳反射的實驗方法作為教學重點,使學生在對實驗數據的記錄中,體驗、學習數據的記錄方法,體現了學科的育人價值。在教學中我發現還存在這樣一些不足之處:一些問題的設計有待改進,例如講到“反射的類型”時,出示兩張關于吃李子的照片,提問學生這兩種反射有何不同?有學生回答一個由體內刺激造成,一個由體外刺激造成;還有學生回答一個是視覺刺激,一個是味覺刺激。課后反思覺得學生沒有理解老師提問的意圖,問題設計難度太高。如果把事例改為縮手反射與上課鈴聲響了后,走進教室,學生更容易分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