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基因和人體性狀(第三課時)Ⅰ、說課(教學設計思路)一、設計思路1、本課時教學是基于八年級生命科學第一冊第二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三節“基因與人體性狀”最為核心也最抽象的一部分學習內容,因而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教師基于生命科學課程標準中“強化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施科學技術和社會相結合”的理念導向,在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方法的選擇和組織上,考慮到既要讓學生動起來,又要為實現課程目標服務,使二者有機統一,既“激趣”、“激疑”又“增知”、“增能”,所以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及課中、課后的探究活動,注重體現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注重創設探究的情境,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知識自主的生成和建構。在教學中,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領學生從生活走向課堂,再從課堂回歸生活,把知識的傳授變成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發展學生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發展。2、我校是一所民辦初中,擁有區內較好的生源。通過上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知道了“人體的性別決定因子”,本課時的拓展活動“生男或生女?”(性別的決定)不僅作為知識的延續,而且,一用畫遺傳圖解(從活動二的給予提示到此活動的無提示)來探知性別遺傳的規律,意在發展學生畫遺傳圖解的技能;二用設計探究實驗來探知同一問題,意在發展學生科學探究的素養。這些舉措都是教師出于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需求的考慮。3、導學學案(學生活動任務書)作為本設計的一個增亮點,不僅能讓學生預先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意圖,讓學生學習能有備而來,給學生以知情權、參與權,而且也是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旨在使學生充分展現自己思維的軌跡和火花,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二、教學分析1、教學內容分析本章節“基因與人體形狀”是上海九年義務教育課本《生命科學》“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繼神經調節、激素調節之后的第三節,由于遺傳知識非常微觀和抽象,因此是這一章的教學難點,而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一“人體性狀的遺傳實質——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子代”,是前兩節內容的綜合和深入,也是學生認識遺傳的核心問題,又是本章的難中之難。通過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且學生也很感興趣的人體性狀家庭調查,引導學生的自主質疑。并以此為線索,引出關于“親代如何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子代”的核心教學事件。學生能初步學會畫遺傳圖解來逐一示遺傳規律的話,不僅可以化難為簡,而且也能順利地為將來的高中學習奠定基礎。前一課時中已有關于性別決定之教學內容,而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二是“生男或生女?”的活動拓展,既牽涉到知識內容的拓展、又關聯到學生的技能發展,學生借科學的態度、科學方法正確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凸顯生命科學課程標準中關于“強化科學探究”的理念,并體現學科特有的科學育人價值。2、學生學情分析(1)知識方面:學生在前兩課時中已經學習了性狀、相對性狀、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染色體與性別的關系、基因控制性狀、基因型和表現型等概念知識,這些知識的掌握都為本節課核心知識的建構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學習了解了顯、隱性基因決定顯、隱性形狀的基礎上,對于進一步揭開“自身性狀表現和父母表現的關聯”這一遺傳奧秘則有著很大程度的期待和濃厚的興趣。(2)能力方面: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所以結合教育心理學原理,教師注意到在教學中要加入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積極調動其積極性;通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自主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歸納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Ⅱ、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會畫遺傳圖解來理解人體性狀遺傳的實質——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子代;能解釋生男生女幾率均等的原因;初步學會科學地設計探究實驗。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己和雙親的幾對相對性狀的調查,感受遺傳研究的比較法;發展科學調查的能力,及對調查結果自主質疑的能力;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發展科學探究的素養,感受知識建構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基因遺傳原理的學習,能夠體驗自然界的遺傳奧秘,感悟親情和懷有感恩的心;能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正確評價性別歧視現象,認同生男生女幾率相等。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人體性狀遺傳的實質難點:人體性狀遺傳的實質探究生男生女幾率的實驗設計三、教學策略:學案導學式、探究式的自主學習模式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一、課前活動布置:1、調查任務:人體幾對遺傳性狀的家庭調查;2、收集有關遺傳的俗語。1、觀察人體的性狀表現,調查自己和父母的性狀表現,并就調查結果提出自己的疑問;2、收集俗語。1、課前調查活動的實施發展了學生的調查能力,也提供了一次學生與父母間親情響應的機會。2、針對調查結果的自主質疑和有關遺傳俗語的收集激活了學生探究的興奮點,引領學生“從生活走向課堂”。二、找爸爸找媽媽1、游戲活動:出示幾位同學和父母的照片,請其他同學配對找到同學的爸爸或媽媽。活動。游戲活動激活學習氣氛。2、問:你們為他們找爸爸媽媽的依據是什么?答:相貌的相似。3、問:我國有哪些俗語體現了遺傳的現象呢?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遺傳的俗語。通過俗語的學習交流,內化建構的核心概念。4、引導學生對于“遺傳”概念的記憶提取。答:遺傳就是生物體的各種性狀由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強化關于“遺傳”概念的建構。三、人體性狀遺傳的實質1、動畫演示——基因傳遞的遺傳圖解觀察、理解。2、引導學生歸納“遺傳”的實質。歸納:遺傳的實質就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子代。3、就耳垂的有/無(分離/緊貼)性狀的調查為例,做結果統計:自己和父母雙方都相似的人數自己和父母一方相似的人數自己和父母雙方都不相似的人數人數統計。4、質疑:根據遺傳的概念,為什么有些同學只和父母一方相似,甚至還有和父母雙方都不相似的情況發生呢?這也是學生在調查報告中的最大疑點。思考。學生在“發現新問題”中尋找新知探究的切入點。5、組織探究活動:預測耳垂分離(EE)的父親和耳垂緊貼(ee)的母親,他們的孩子耳垂形狀?討論、推測、推導、得出結論,完成導學學案,學生代表上黑板用磁性貼展示探究結論。學生能在教師所給予的提示基礎上,初步學會畫遺傳圖解,并推導結論的生成。6、組織探究活動:預測耳垂分離(Ee)的父親和耳垂分離(Ee)的母親,他們的孩子耳垂形狀?在上述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遺傳的實質”的意義建構,深刻體驗遺傳奧秘,感悟親情和生命的偉大。7、布置探究活動(課后拓展):根據探究一和二的結論,結合先前關于遺傳性狀的調查結果,推測你和父母耳垂形狀的基因型。課后探究。帶著問題離開課堂,給予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四、拓展:生男或生女?1、情境引入——一段燒香求子的對話。情景創設,渲染了與封建、愚昧、落后觀念斗爭的氛圍。2、問:你們對此持什么態度呢?贊成還是不贊成?回答,表明立場和態度。科學態度的選擇給予學生健康價值觀的形成搭建了平臺。3、組織、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對生男生女的幾率展開探究:你們的假設?方法一:畫出性別決定的遺傳圖解;方法二:請你們用黑棋、白棋作為材料,設計一個探究生男生女幾率的實驗。1、提出假設。2、在沒有提示前提下,獨立畫出遺傳圖解。3、小組討論、思考、設計實驗。4、實施實驗、驗證假設。1、旨在教育學生學會并善于用科學的武器、科學的方法來科學地解決問題。2、鞏固畫遺傳圖解的技能。3、發展學生探究實驗的設計能力。4、游戲式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樂于學,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分析、歸納等能力,達到順利突破難點的目的。4、引導結論的生成。得出結論。1、在教育學生正確、科學地看待生男生女問題的同時,挖掘了本學科中關于“生命教育”極好的素材。2、帶領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的過程中,強化了生命科學的學科價值。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