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實驗基本操作一覽表注:實驗類型代碼說明—— A分組實驗 B演示實驗 C參觀考察 D種植.飼養.采集.制作序號 課 題 實踐活動名稱 類型 實踐器材、藥品(含自制、自備器材及掛圖) 實驗步驟與方法 注意點 實驗意義1-1 溫度與氣溫 室內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A 溫度計、溫度填充圖 1.手拿溫度計上端(拇指、食指和中指)。2.觀測時,等示數穩定時再讀數(小液泡雖然敏感,但也需要一個變化過程,這個過程約2-3分鐘)。3.視線要和溫度計的示數保持相平。4.讀數時,不要對著溫度計說話,避免呼出的氣影響溫度。 1.室內溫度的測量,可以在教室里掛一支氣溫計,便于全班同學觀測。2.每天測量溫度的時間和地點要一致,室外陰涼、通風處的溫度更能反映當地的氣溫。3.溫度計是易碎玻璃儀器,要輕拿輕放用好后要入盒,避免放在桌子上滾落地上打碎。 掌握正確測量氣溫的方法。1-2 氣溫的測量 A1-3 風向和風速 制作風向標 D 硬吸管、硬紙板、帶橡皮的鉛筆、大頭針、透明膠帶、剪刀等 1、選一根硬一點的吸管(或麥稈),在吸管兩端縱向切開約1厘米的縫隙。2、用硬紙板剪一個大小適中的箭頭和一個稍大的箭翼。分別插入吸管兩端的縫隙,并固定。3、用一根大頭針穿過吸管平衡點并插入鉛筆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轉動。4、剪一個圓形紙板,寫上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8各方向,然后中間戳洞,把鉛筆插入圓形紙板。5、確定好方向(可借助指南針),與圓形紙板上的方向一致,然后測定風向。 1、到空曠的場地上測風向。2、指南針的正確使用:方向的測定可借助指南針,指南針平方,待指針靜止時,輕輕轉動指南針盒,使磁針的南北兩極和盒上標明的南北方向一致,這時指針盒上標明的方位就于實際方向相對應。指南針務必要遠離以下列舉的各種物品,才可避免磁針發生錯亂:指南針應離鐵絲網10米,高壓線55米,汽車和飛機20米,以及含有磁鐵如磁性容器等10米。 學會使用簡易風向標測風向。1-4 降水量的測量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 D 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紙帶、透明膠帶、剪刀、噴壺 1、在直筒的透明杯子外面貼上一張紙條,并在上面畫好刻度,紙條0刻度對齊杯底。 為方便測量,也可將水倒入小口徑杯子內測量,刻度要根據兩杯口徑比進行放大。 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1-5 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A 2、站直身子用噴壺對準杯子噴水,模擬降雨。3、降水5分鐘后,看看降了多少毫米的"雨"。4、對照降水等級表,判斷降水等級。 1、讀數時,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上。視線和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時讀取雨量器的刻度數。2、以凹面為準。2-1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觀察食鹽、沙在水中的狀態 A 透明的玻璃杯、盛有水的水槽、食鹽、面粉、沙、筷子、攪拌棒、濾紙、漏斗、燒杯、方座支架 1、第一步:靜觀。把溶解的物質放入水中,靜觀物質在水中的變化。2、第二步:攪拌。這一環節可讓學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勻,是否變成肉眼無法看見的物質顆粒。因此攪拌時要先慢后快,這樣便于觀察物質在水中溶解的過程。3、第三步:靜候。物質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程度后,物質看起來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斷,過一會還會繼續溶解。 溶解的一個判斷條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這和粉筆末顆粒在水中的漂浮現象是不同的。 通過比較認識不同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理解溶解有一個“分解”和“分散”的過程。2-2 觀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A2-3 過濾食鹽、沙和面粉與水的混合物 B 一貼 二低 三靠?!耙毁N”:濾紙要緊貼漏斗內壁(可適當在濾紙外圍加點水)?!岸汀保杭堖吘壍陀诼┒愤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濾紙邊緣?!叭俊保?、傾倒液體的燒杯尖口,要緊靠玻璃棒,使液體慢慢流入漏斗內。2、玻璃棒的末端緊靠有三層濾紙的一邊 ,玻璃棒稍傾斜,可呈45度角。3、漏斗末端緊靠承接濾液的燒杯的內壁 ,可避免食鹽濺起來。 1、過濾必須用玻璃棒引流,不可直接將濾液倒入漏斗 。2、濾紙要完好,無破損,否則會影響過濾效果 。3、承接濾液的燒杯要潔凈,否則會使得到的濾液受到污染。附:玻璃棒的用途:玻璃棒用于攪拌液體、引流或蘸取試液。實驗前后應及時洗凈玻璃棒,以防沾污試劑。攪拌時玻璃棒不要碰擊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濺出,因為化學實驗對溶液的要求很高,輕微的碰觸也會影響實驗結果。在沒有玻璃棒的情況下可以用筷子代替食鹽溶解實驗,但如果是攪拌濃鹽酸或腐蝕性強的液體不能用筷子代替。 通過實驗理解溶解后的物質顆粒是非常微小的。2-4 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觀察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 A 四個裝水的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錳酸鉀、藥匙、食鹽、面粉、沙、比較溶解記錄表 1.玻璃杯內裝適量水,再放入一兩顆高錳酸鉀顆粒。2.觀察現象。3.輕攪水使之緩動,觀察現象。4.繼續攪拌水,使溶液顏色無均勻。 1.高錳酸鉀的取放要規范。取時標簽向手心,瓶塞倒放上,取時用藥勺,不能用手直接拿,沒藥勺可以用紙槽。2.勺子的使用:像高錳酸鉀這樣的化學物品,不能用手拿,要用小勺拿取。為了避免起化學反應,在實驗中一般選用藥勺,盡量避免用金屬勺子。 理解溶解與不溶解的實質:物質是否在水中分解成十細小的顆粒并均勻分布在水中。2-5 比較觀察不同物質在水里的溶解 A 觀察四種物質在水中的狀態,比較相同與不同。 對照記錄表進行觀察。2-6 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觀察膠水和洗發液是怎樣溶解于水的 A 兩個裝水的透明玻璃杯、膠水、洗發液、筷子、小匙、醋、酒精、食用油、3只裝水的試管、試管架、液體間的溶解記錄表 1.取一勺膠水或洗潔精倒入水中,觀察它是怎樣進入水中的。當杯子靜靜地放著,膠水或洗發液是怎樣擴散的?2.再用玻璃棒輕輕地攪拌一下,觀察。3.最后用玻璃棒充分地攪拌,觀察,膠水或洗發液在水中溶解了嗎? 膠水和洗潔精:先沉到水底,再一絲一絲擴散,攪拌后形成了穩定的水溶液。 擴展溶解概念,包括溶劑與溶質都可以是液體和氣體。2-7 觀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樣溶解的 A 實驗在試管里做,(醋、酒精、食用油可以用小瓶子分發,也可以讓學生用滴管取,如果每組只有一個滴管,先取醋、酒精,最后取油) 醋:進入水面后,就慢慢的化開來。(從上往下逐漸擴散)。 酒精:進入水中時,絲狀物,集中在上面,振蕩后絲狀擴散。(較難看清楚擴散過程) 食用油:浮在水面,不擴散,振蕩后變成小油滴,仍不擴散。 滴管的使用方法:中指、無名指夾住滴管,食指大拇指輕捏膠頭,取液體時,先擠一下,伸入液體,放開膠頭,豎拿。討論:是否把酒精染色?2-8 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A 2個透明玻璃杯各裝30毫升水、筷子、食鹽、小蘇打、汽水、開瓶器1個、注射器附橡皮帽 分別把20克食鹽和小蘇打均分成6份。在水中分別逐份加入食鹽和小蘇打到不能溶解完,記錄加入的量。 不同的溫度、氣壓下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樣的。一般固體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更大些。 不同的物體在水(或其它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2-9 研究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B 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水(汽水),封住注射口,抽拉注射器,看到管壁有氣泡,推注射器,氣泡減少或消失。 氣體的溶解度與氣壓和溫度的關系也十分緊密。2-10 溶解的快與慢 哪一個溶解得快 A 透明玻璃杯、筷子、水槽、冷水、熱水、食鹽、方糖、溶解快與慢記錄表 一樣的兩個杯子內裝有相同量的水,放入相同量的鹽,分別用攪拌與不攪拌、熱水與涼水、粗鹽與細鹽進行對比。 一個小組選做其中一個實驗。如無粗、細鹽,可只在下一實驗中作碾碎與不碾碎對比研究。 加熱、粉碎、攪拌能加快溶解。2-11 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A 同上讓學生自主設計與實驗。也可以加同時使用兩種方法加速溶解。 需要教師幫助碾碎方糖。2-12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A 裝100毫升水的燒杯、筷子、藥匙、記錄紙、天平、精鹽 1、倒100毫升水,舀一平勺食鹽倒在杯里(用尺子刮平)。2、用玻璃棒攪拌,先慢后快,便于觀察。3、邊觀察邊記錄。4、食鹽全部溶解后,再倒一平勺食鹽,用筷子攪拌,食鹽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鹽……直到食鹽不能溶解為止。記錄加入食鹽的量(份數):總勺數減去一勺。5、用天平稱稱出一勺幾克實驗,算出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 1、實驗使用的鹽選擇細鹽或粉鹽比較好。2、為節約課堂時間,可以把100毫升的水減半到50毫升,剛開始放鹽可以兩勺一次。3、食鹽和水不能灑到杯子外面。4、做好的濃鹽水保存下來,可做下次鹽水的分離實驗。 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2-13 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 探究食鹽和水會一起蒸發嗎 B 濃鹽水、清水、筷子、蒸發皿、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火柴、放大鏡 1.將上節課做實驗留下的濃鹽水倒入燒杯(底部沒有未溶解的食鹽),水面高度做好記號。2.將燒杯放在通風處,使水分蒸發,觀察鹽水內有什么現象發生。 要在上節課就開始做,將燒杯放置在窗戶邊蒸發得會快些,3天以上會有較明顯的鹽結晶附在燒杯壁上,并由于毛細現象而往上長。 水能蒸發,但鹽不會隨著水一起蒸發,所以能用蒸發的方法分離食鹽和水。2-14 加熱蒸發皿中的濃鹽水 B 1、將濾液倒入蒸發皿中,5—10毫升。2、用火柴點燃酒精燈,外焰加熱?;鸩褫p輕甩滅后放至一旁。3、待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避免鹽晶體燒焦發黃。4、加熱完畢需要熄火時,可用燈帽將其蓋滅,蓋滅后再重蓋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時燈帽打不開。 如蒸發皿內出現較多量的食鹽晶體時即應停止加熱,用蒸發皿余熱使剩余少量液體蒸。如果仍繼續加熱,附著在晶體上的少量水與熱蒸發皿接觸即爆沸,無水晶體各面受熱不均,也會發生飛迸現象3-1 聽聽聲音 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 B 大小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鐵釘 聽不同的聲音,并用高、低、強、弱來描述。1.用相同力度敲擊不同的間叉。2.用不同力度敲擊同一物體。 鐵釘可以改用長短不同的細鋼管,管的一頭拴上線。輕重對應強弱,高低的辨別可以對照音階。 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3-2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使物體發出聲音 A 鼓或鑼、鋼尺、皮筋、音叉和裝有水的水槽 想辦法使鑼、鼓、鋼尺、橡皮筋發出聲音,并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研究物體研究方法物體狀態是否發聲鼓(鑼)壓(放幾粒粉筆頭)鼓(鑼)敲(放幾粒粉筆頭)鋼 尺彎曲鋼 尺撥動橡皮筋拉長橡皮筋撥動 壓、折、拉的動作要緩,時間稍長。 認識到對物體用力,使物體發生變化或運動并不一定能使物體發出聲音。3-3 觀察發聲物體 A 1.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2.觀察音叉在水里的振動。 通過各種辦法使實驗現象更加容易觀察到。除了看,利用觸覺來進行觀察有更好的效果。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3-4 聲音的變化 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A 鋼尺、同樣的杯子里面裝有不同量的水、實驗記錄單、釘兩顆釘子的木板、橡皮筋、長短不同的鐵釘、粗細不同的鋼管、粗細相同長短不同的鐵管、六弦琴 輕輕撥動和用力撥動鋼尺,觀察記錄尺子的振動幅度和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如果要教師演示,用不同力度敲擊三角鐵(樂器),也能明顯地觀察到振動幅度與音量之間的關系。 物體振動幅度大,聲音強……3-5 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A 1.四只杯子分別標上號。2.依次裝上滿杯、3/4杯、1/2杯、1/4杯水3.用小棒(金屬小棒為佳)從高到低,從低到高敲擊杯口,比較音的變化。 1、如果用的是口小的瓶子,敲擊發出的音和廣口瓶發出的音高上不一樣的。2、在試管中加水,敲擊試管,試管發出的聲音是由試管玻璃和水振動產生的。對著試管口朝水平方向輕輕吹氣,發出的“嗡嗡”聲是有試管的空氣柱振動產生的。高→低;低→高。理由:敲擊試管時,振動的物體是玻璃和水,水越多振動得越慢,聲音越低;吹試管時,振動的物體是空氣,空氣越多振動得越慢,聲音越低。 物體振動快,發出聲音高;物體振動慢,發出聲音低。3-6 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A 撥動松緊不同的兩根橡筋,觀察比較振動快慢與聲音有什么不同。 聲音的高低與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有關,大、長、粗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低,小、短、細的物體發出的聲音高。一個物體只有一個固定的音高(振動頻率)。聲音的高低與敲、彈、撥的力度無關。3-7 更多的物體音高的不同 A 觀察比較各種物體發聲時的振動與聲音的高低有什么關系。3-8 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 尺子的音高變化 A 鋼尺、厚的硬皮書、活動記錄單、“音高變化柱形圖”表格。 1.預測音高與尺子長短的關系。2.確定尺子伸出桌面的四個長度。3.按照確定好的長度固定好尺子,撥動尺子發出聲音,記錄聲音的高度。4.在記錄表上記錄相應的尺子長度和聲音高低。并制成柱狀圖。 1.四個長度要有足夠的間隔,便于分辯聲音的高低。2.尺子不能與桌子碰撞,手要壓在尺子與桌沿的交界處。3.要注意控制聲音的強弱變化盡量小,同時防止學生誤認為振動幅度大聲音低或振動慢聲音弱。4.可用長短不同的鋼管重復實驗,以達到聲音強弱相近的情況下比較物體短長—振動快慢—聲音高低。3-9 聲音的傳播 振動與聲波 A 音叉、小錘、水槽、土電話、鋁箔條、米尺、棉線、尼龍繩、空氣傳播聲音裝置視頻、玻璃鐘罩、抽氣機、鬧鐘或電鈴 1.用擊打過的音叉靠近水面,觀察水面有什么變化。2.使用土電話說和聽。3.想,音叉如何使水面起波紋,土電話如何傳聲音? 1.音叉靠近但不直接接觸水面。2.若只演示,可在線中間掛一小鈴,便于其他學生觀察說話時線的振動。3.水波是橫波,聲波是縱波,是由于空氣牌壓縮—膨脹的反復變化中,形成一系列疏、密變化的波,將振動能量傳送出去。聲波還能上下傳播。 利用水波理解聲音也是一種波,通過空氣、棉線等物體傳播。3-10 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A 1.把每種材料的一端分別與音叉連接。2.另一個同學在材料另一端傾聽和感受音叉的振動3.物體要繃緊,鋁箔比較難找,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定,但要使用不同質地的材料。 聲音能在各種物體中傳播。聲音要通過物體傳播。 各種物體都能傳播聲音,但傳播聲音的本領有差異。3-11 鬧鐘鈴聲在玻璃罩中的傳播 B 1.未抽氣,鈴響,聽得清。2.抽氣,鈴響聲漸輕,到聽不見。3.放入氣體,鈴聲漸響。 由于一般學校缺少抽氣設備,可改用玻璃燒瓶加熱與降溫的辦法改變空氣密度:1.燒瓶內裝水10-20厘米3,在穿過橡皮塞的玻璃管下端懸吊一玩具小鈴,將橡皮塞塞緊。2.輕輕搖動燒瓶,聽見小鈴聲音。3.給燒瓶加熱,燒至玻璃管上端橡皮管口排出水蒸氣時(盡量趕出瓶內空氣),關閉夾子,停止加熱,待瓶內水蒸氣凝結后再搖動燒瓶,聽見鈴聲很小。4.松開夾子,聽見“咝”的進氣聲。再搖動燒瓶時,鈴聲又變大。 從鈴聲強弱變化的對比,得出真空不能傳聲。 聲音要借助物體傳播??諝馐莻鞑ヂ曇舻闹匾镔|。3-12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耳的結構和功能 C 耳的結構模型、塑料杯、氣球皮、橡皮筋、音叉、少量的鹽或細沙 觀察耳結構模型,思考討論外耳、中耳、內耳有什么作用。 外耳-收集聲波,中耳-轉化為振動并放大和傳遞,內耳-接收振動,刺激神經,產生信號再傳遞到大腦。 認識耳的結構。3-13 鼓膜的振動 B 1.制作鼓膜模型,在鼓膜模型上放些碎泡沫。2.敲擊音叉,觀察“鼓膜”有什么變化。3.比較音叉發出較強、較弱聲音時,“鼓膜”振動有什么不同。4.比較音叉距“鼓膜”遠近不同處發出聲音時“鼓膜”振動有什么不同。 1.步驟3注意控制音叉與模型的距離。2.步驟4注意控制音叉的音量。 認識鼓膜的作用。3-14 耳廓的作用 B 錄音機。 1.調錄音機音量到學生不易聽到。2.請學生用手擋在耳后,聽錄音機發出的聲音。3.放開手后再比較聽到的聲音。 1.保持安靜。2.音量控制適當,也可用音樂賀卡。3.多做幾次。 認識耳廓的作用。3-15 保護我們的聽力 控制物體發聲 A 塑料罐或空易拉罐、黃豆、棉花、毛巾、廢報紙等 1.用塑料罐或空易拉罐、黃豆制作發聲罐。2.利用棉花、毛巾、廢報紙等材料使發聲罐發出的聲音變弱。 可以從發聲環節入手,也可以從聲音傳播環節想辦法。 減少振動和阻隔聲波的傳播可了降低噪音。4-1 身體的結構 觀察我們的身體 C 人體模型(可選)。 1.觀察人體外部結構。2.觀察人體內部結構。 可以先用聽、摸的方法,結合日常經驗(如吃飽后哪個部位脹?)了解人體內部結構。 認識身體的幾大部分和主要器官。4-2 骨骼、關節和肌肉 觀察上肢的運動 A 啞鈴或者其他重物、記錄紙,人體骨胳模型(可選) 1.做握舉啞鈴的動作,反復屈伸前臂。2.觀察手上各部位的運動。3.觀察比較胳膊上的肌肉變化。 畫示意圖作記錄。分別記錄骨胳、關節、肌肉的變化。要把各部分變化聯系起來。 骨胳、關節、肌肉協調完成工作。4-3 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反復呼吸的空氣變化 A 塑料口袋、粗吸管、水槽、廣口瓶、玻璃片、水、火柴 1.塑料袋灌入空氣,袋口放一粗吸管,扎緊袋口。2.含住吸管呼吸多次。3.把呼吸一次及多次后的袋內氣體裝入廣口瓶,與新鮮空氣一起比較支持火柴燃燒的時間。 1.有不適則停止。2.在無風狀態下燃燒。玻璃片要開得小而慢。 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氣體交換,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4-4 跳動起來會怎樣(二) 體驗心臟的工作 A 2只水盆、水、洗耳球、塑料管、記錄單 洗耳球一端接入水中,反復擠壓和松開洗耳球,觀察水的流動,體驗手的感覺。 是否有設備能把水從一處吸到另一處?然后體驗心臟的工作及強度。 心臟不停地收縮擠出血液,舒張吸回血液,工作強度很大。4-5 食物在體內的旅行 模擬胃的蠕動實驗 A 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塊并煮熟的蔬菜和饅頭 1.塑料內裝上水、切成小塊的饅頭、煮熟的蔬菜。2.反復揉搓袋子,觀察食物的變化。 水量要控制好,使食物之間有足夠的摩擦。 認識胃的功能。4-6 模擬食道輸送食物實驗 A 透明塑料軟管、熟米飯粒 在塑料軟管中裝入米飯,想辦法使米飯向下移動,觀察米飯有什么變化。 是否可以使用碎餅干? 認識食道的功能。4-7 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 觀察口腔 C 鏡子。 觀察口腔。咀嚼食物,觀察食物在咀嚼前后有什么不同。 分析舌、牙、唾液的作用和共同配合。 了解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4-8 觀察牙齒 C 牙齒模型。 觀察牙齒或牙齒模型,畫下牙齒的形狀和排列。 分析三種牙齒的不同作用。 了解牙齒的分工和作用。附3-11實驗裝置圖與說明3-11實驗:如果沒有抽氣機、抽氣盤,可用圖1.54-6所示裝置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燒瓶內裝水10-20厘米3,在穿過橡皮塞的玻璃管下端懸吊一玩具小鈴,將橡皮塞塞緊。輕輕搖動燒瓶,聽見小鈴聲音;給燒瓶加熱,燒至玻璃管上端橡皮管口排出水蒸氣時(盡量趕出瓶內空氣),關閉夾子,停止加熱,待瓶內水蒸氣凝結后再搖動燒瓶,聽見鈴聲很小。松開夾子,聽見“咝”的進氣聲。再搖動燒瓶時,鈴聲又變大。從鈴聲強弱變化的對比,得出真空不能傳聲。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