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類》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魚類》是濟南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中的一節課。關于魚類的基礎知識是學習后面各類脊椎動物的基礎,它在全書占有重要的地位。舊教材講述魚的形態、結構、生理及解剖實驗的內容占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由于大幅度刪減了原教材的內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 ? 有無脊柱是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最根本的區別,但學生在生活經驗中根本沒有這種概念,只有首先通過直觀圖片了解脊椎動物的骨骼,再進一步歸納脊椎動物概念,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過實例列舉,讓學生掌握脊椎動物概念。 魚類是學生常見的生物,但很少仔細觀察。學生利用分組實驗了解魚類運動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觀察法。首先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的環節,了解魚類的外形和外部結構。再通過觀察,了解魚類的運動和呼吸,但是單一的觀察,無法了解具體的運動過程和呼吸過程,因此需要輔助實驗來證明魚類的運動和呼吸過程。魚類的呼吸中鰓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知識點至關重要,利用合作討論來理解其結構適于氣體交換,在呼吸過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變也十分重要,通過實驗的演示來了解其成分變化。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魚類的利用和保護是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直接以情境問題的形式可以讓學生最直接的了解魚類的生存環境及保護措施,再通過自主閱讀了解多姿多彩的魚類及其利用保護。 二、學生分析 初中一年級學生大都在十三四歲,好奇心強,好動。針對這一點,本節課采用實物及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讓他們通過探究和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讓難以理解的生物生理動態過程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同時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作出的假設。這樣可以使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質,最終在這種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中,使學生實現自我教育。 三、教學策略 1、采用實物教學:學生觀察實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2、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解決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理解能力。 四、教學準備: 視頻、課件、魚的骨骼標本、解剖盤、剪刀、玻璃缸、活鯽魚若干條、清水、硬紙板、小夾子、橡皮筋、紗布、毛筆、放大鏡等 五、設計思路 采用實驗觀察操作與教學同步的方法 六、教學目標 1.描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出鯽魚的生活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七、教學重點 魚的主要特征和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八、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主要特征和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九、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由學生吃魚剩下的魚刺即魚的骨骼為例,引出脊椎動物的概念,讓學生分清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區別。 學生回答老師問題并列舉生活中常見的脊椎動物 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放松的同時,引入新課 過渡 魚類被稱作動物進化史上的巨人,它有哪些主要特征?又是怎樣適應水中生活的?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探索之旅吧! 學生產生疑問,帶著問題走進今天的課堂 刺激學生探索的欲望 魚生活在哪里? 展示:淡水魚和海水魚圖片。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類群,占脊椎動物一半以上。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 學生觀看 進一步產生興趣,了解魚的生活環境 自主學習 巡視全班 學生看課本80-81頁內容,理清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驟”等主要內容。 讓學生為完成今天的學習目標而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活動一 觀察魚的外形和運動 引導學生觀察鯽魚的體色、體形、鱗片,認識各種魚鰭。并讓學生觸摸鯽魚的體表,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 講述魚體的分部,指出各種鰭的位置。 播放視頻 《觀察魚的外形和運動》 我們只觀察魚鰭的擺動就能得出結論嗎?那怎么辦呢? 那需要怎樣設計對照實驗呢? 學生觀察鯽魚的體色、體形、鱗片,認識各種魚鰭。并觸摸鯽魚的體表。 認清魚鰭的位置 觀看并思考以下內容:鯽魚的體形、體色對其水生生活的意義?魚類側線的作用? 學生思考并回答制定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步驟 學會由表及里的一般觀察方法,為后續實驗做準備 視頻輔助學習,突破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活動二 觀察魚鰓和魚的呼吸 介紹魚鰓的結構 模擬實驗:用毛筆的筆頭模擬鰓絲,演示其在水中展開和出水粘連的狀態,給與學生提示 播放視頻 《觀察魚鰓和魚的呼吸》 觀察鯽魚口的開合與鰓蓋的張合之間的關系。輕輕掀起鰓蓋,看一看鰓的形態和顏色, 觀察毛筆在水中和出水的狀態,體會鰓絲在水中展開擴大接觸面積而離開水后相互粘連減少接觸面積的特點。 觀察并思考:魚口與鰓蓋的交替張合,對魚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為講解魚的呼吸做準備 采用模擬法,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鰓絲適于在水中完成氣體交換的特點。 活動三 觀察魚的骨骼 出示魚的骨骼模型 仔細觀看骨骼標本和骨骼圖片,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回答問題 通過直觀教具,明確脊椎動物的特點,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常見的魚 課件展示常見魚的圖片 觀察圖片,認識常見的淡水魚和海水魚 感知魚的多樣性 盤點收貨 課件展示魚類主要特征 總結歸納 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課外實踐 滲透愛護動物的情感 提高保護魚類資源、合理利用漁業資源的意識。 十、板書設計 魚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體表常有鱗片覆蓋 3.用鰓呼吸 4.用鰭游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