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節名稱第10章第一節 水中的動物(1)計劃學時1學習內容分析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教學資源應用1魚的各個鰭的作用魚在水中生活的視頻通過觀看魚在水中生活的視頻,了解與各個鰭的作用。2魚的呼吸系統魚的標本通過觀看魚的標本,了解魚用鰓呼吸。學習者分析本課著重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由于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所以要讓他們通過探究和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作出的假設,可以教給他們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質。教學目標課程標準: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知識與技能:(1)了解多種多樣的動物,探究分析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強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并建立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觀點。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學設計思路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比一比哪小組列出的動物名稱最多(注意區分生活環境)。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布成果。請同學們區分哪些是水中游的、哪些是地上跑的、哪些是天上飛的。進一步由魚、蝦、蟹、蚌、螺、鱷、鯨等等好多種動物可以生活在水中,引入課題——水中生活的動物。設計意圖:活躍氣氛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動物的多樣性,明確學習內容。2、魚的形態特征。提到水中生活的動物,最熟悉的是——魚。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結合學生的板圖(魚),引導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征。學生進行分析、列述。如: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具鰭,用于游泳設計意圖:通過親自繪畫,認識魚的一般特征,有利于自主學習,鍛煉表現能力。3、認識不同的魚鰭。觀察實物——活鯽魚,結合課本圖示,分組認識魚的外部形態,進一步討論區分魚鰭位置和數量。小組代表修補板圖——突出尾鰭、背鰭、胸鰭、腹鰭、臀鰭的位置。另外老師進一步介紹魚體的頭、胸、腹劃分。設計意圖:互動合作,對整體初步認識。4、觀察討論不同的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播放視頻資料,結合實物觀察魚游動時尾鰭、胸鰭、背鰭、腹鰭、臀鰭的動作,討論各自所具有的作用。設計意圖:培養觀察能力、鍛煉推理思維能力。5、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單憑觀察難以的出結論的。就比如直接觀察,難以區分不同的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這時就需要通過實驗來探究辨別某鰭的作用。事實善于雄辯。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如:捆扎某個魚鰭,看有什么異常;剪去某個魚鰭,通過魚失常表現推斷;……設計意圖:鍛煉交流參與、推理思維能力。6、介紹模擬實驗。同學們提出思路時,很容易由預習而引入模擬實驗,借此介紹: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作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做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隨即請同學們對科學研究中模擬實驗舉例(航天器研究、汽車抗撞擊鑒定、消防演習等等)。設計意圖:學習科學研究新方法。7、各組制定方案探究。對常用的方法討論,分析各法利弊優缺點,制定本組實驗方案,由預想結果推斷結論,準備課下進行探究實踐。設計意圖: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8、知識拓展。魚運動要有鰭的參與,只有鰭就能運動嗎?魚游動時搖頭擺尾,有時從魚槽里跳出落到地面上還能動,那是靠什么?魚身體里有骨和肌肉,大多數魚是靠肌肉收縮舒張使軀體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動力,各種鰭只是起輔助作用。回想吃魚時,看到魚體內的骨——魚刺,排列成一長條的是脊柱,由好多塊脊椎骨組成。因此屬于脊椎動物(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還知道哪些是脊椎動物?學生列舉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中的動物。另外,像蝦、蟹、螺、昆蟲等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無脊椎動物。設計意圖: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9、課堂小結、展示隨堂練習作答。本節學到了什么?學生明確魚是水中生活的動物,其突出特點之一是能游泳來在水中活動包括取食和御敵。回顧已知的魚類適應水中游泳的特征,進行練習:常吃的鯉魚生活在里,它身體呈形,體表有,通過的擺動和的協調作用來游泳。如果鯉魚左側的胸鰭損傷,游動十有什么現象?設計意圖:擴展小結,鞏固練習。10、導課預設。魚能在水中生活,還有什么特點適于水生?魚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至關重要:除了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還應解決什么問題?學生意識到:還要能在水中呼吸。提醒下一節課將進一步討論分析,可提前預習。設計意圖:建立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觀點;結合實際發散思維,拓展導學。依據的理論依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大綱要求信息技術應用分析知識點學媒體內容與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游泳: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游泳: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探究、掌握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多媒體教學較好呼吸:用鰓,鰓紅色(因為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探究、掌握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多媒體教學較好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海葵)、軟體動物(烏賊)、甲殼動物(蝦)海豚(哺乳類)、龜(爬行類)等探究、掌握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多媒體教學較好教學過程(可續頁)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所用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區分生活環境5分鐘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布成果。活躍氣氛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動物的多樣性,明確學習內容。2、魚的形態特征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具鰭,用于游泳15分鐘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征通過親自繪畫,認識魚的一般特征,有利于自主學習,鍛煉表現能力。3、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20分鐘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鍛煉交流參與、推理思維能力。4、課堂小結、展示隨堂練習作答。回顧已知的魚類適應水中游泳的特征,進行練習:常吃的鯉魚生活在里,它身體呈形,體表有,通過的擺動和的協調作用來游泳。如果鯉魚左側的胸鰭損傷,游動十有什么現象?10分鐘提供練習題目完成練習作業擴展小結,鞏固練習。課堂教學流程圖教學反思本周講授了《水中的動物》,本節的教學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使學生通過觀看各種水生動物的圖片,對眾多的水生動物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人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感知,體現了在動中學的特點。在課堂訓練中加大了對探究實驗的觀察訓練,有利于學生在完成探究實驗時的準確性。但在有些環節中學生的參與還不夠充分,還需要通過創設情境采取不同的激勵等方式,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好生物學的每一節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