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一、學習目標(一)知識目標:1.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形成植被的整體概念,能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認識森林的重要作用。2.通過分析數據資料和圖片資源,能認識到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3.通過參與“愛綠護綠環保標語”的創作活動,自覺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認識到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分析數據資料和圖片資源,了解我國的植被狀況2.通過參與“愛綠護綠環保標語”的創作活動,自覺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二、教學設計思路通過學習本節課,能對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分布情況有一定的認識;通過比較世界各國的森林資源狀況,分析我國森林資源存在的問題以及出現的原因,完成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的學習,我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狀況以及草原退化狀況等的調查了解,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三、重難點重點:1.形成植被的整體概念,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認識森林的重要作用。2.認識到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難點:1.形成植被的整體概念,認識森林的重要作用。2、自覺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認識到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四、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一)、聯系實際,引入新課引入新課:綠色是清新的色彩,它代表著健康,象征著生命和希望,我們的環境質量與綠色植物息息相關。本冊書的第三單元我們主要認識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一起來回顧本單元學過的內容。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藻類植物、苔癬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蒸騰作用)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光合作用)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單元的最后一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一起來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1.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形成植被的整體概念,能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認識森林的重要作用。2.通過分析數據資料和圖片資源,能認識到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3.通過參與“愛綠護綠環保標語”的創作活動,自覺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認識到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目標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教師引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生長著種類繁多、千姿百態的綠色植物。不同種類的植物,對氣候、土壤的要求條件不同,因此在炎熱多雨的南方和冰天雪地的北方,在高山和平原,植物的種類差別很大。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護我國的植物資源,我們需要對我國的植物分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想同學們能真正走出去看一看的并不多,下面我們就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不同植被的特點,注意要從視頻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補充:教師播放我國主要植被類型的視頻資料。學生觀看視頻,并初步認識我國主要植被的類型和特點。教師引導:分開來了解一下不同植被類型的特征,回答問題:1.草原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呈現暗綠色,冬季變得枯黃,花期時則萬紫千紅,草原動物多有冬眠、遷徙或儲藏食物等現象。草原是善于奔跑的大型有蹄類動物家鄉。2.在這里頑強生活著藏羚羊,牦牛等動物。近年來,這些珍貴的野生動物正在遭受人類滅絕性的屠殺!3.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于1800毫米,有些地方達3500毫米。所以稱為熱帶雨林。雨林中的樹林多為雙子葉植物,具有厚的革質葉和較淺的根系。4.落葉闊葉林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它在水土保持上有重要的意義。5.常綠闊葉林區的生物資源極為豐富,許多樹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6.由于干旱缺水,樹木的葉子被迫從展開的片狀變成了針狀,以減少蒸騰作用。補充:教師展示“我國植被分布圖”,帶領學生了解我國的植被分布,形成由局部到整體的認知。我來動手:學生通過粘貼活動,進一步認識我國的植被分布。從上到下,自北向南,降雨量逐漸減少,以秦嶺淮河分屆,淮河以南以熱帶雨林和長綠闊葉林為主,淮河以北主要是落葉闊葉林、草原、針葉林;西北主要是荒漠,西南是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域。教師提問:根據我們剛剛了解的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請同學們推斷出鄭州的植被屬哪一類型?有何特點?說明:本部分主要采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方式展開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因為本節課重點不是知識目標,而是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所以教師應始終注意挖掘本節情感點,積極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環境,關注家鄉。目標二:森林在環境保護中起什么作用教師引導:在我國的植被中,森林占據了主體。前面我們講過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被我們“綠色水庫”,“地球之肺”。其實森林的作用還有很多,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森林的作用。水利學家說:森林是綠色的水庫;醫學家說:森林是疾病的疫苗;銀行家說:森林是巨大的資產;人類學家說:森林是人類的戰友;生物學家說:森林是......是生命的搖籃。學生認識:1森林是天然的蓄水庫。地球的水循環是海洋—大氣—陸地(河流)—海洋的循環過程。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既留住了水,也保住了土。5萬公頃森林所含蓄的水量,相當于一座總容量為100萬立方米的水庫。2、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一公頃的綠色植物,一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產生750千克氧氣。一個成年人每天約需要0.75千克氧氣。因此,一個人約需要10平方米的綠色面積,才能保證有足夠清新的空氣。3、植物對灰塵具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收作用。茂密的樹葉,可以粘附大量飄塵,遇到降雨時被沖洗,之后又可以重新吸附空氣中的灰塵。每公頃樹林一年滯塵總量可達到341噸。4、樹木能夠遮陰、降溫、調節氣候。夏天,樹葉能將70%以上的陽光吸收,將13%的陽光反射,只有約10%陽光透到地面,所以林區的太陽輻射量只有非林區的66%;冬天,樹木吸收日光的熱量散發得慢,林區又比非林區溫度高0.5—2°C。5、森林能起到抵擋風沙、防災減災的作用。當風暴入森林內30—50米時,風速可減低30%—40%。目標三、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師引導:我國的森林資源盡管植物種類豐富,但是我國仍然是一個少林國家。出示五國森林分布數據圖,比較分析下表:依據表格,分析我國和其他四國森林森林覆蓋率的差距。分析我國和其他四國人均森林占有面積的差距。分析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森林問題:我國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合理,亂砍濫伐,伐優留劣,使森林呈現衰退的趨勢,即使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地區也出現了一些荒山。草原問題:過度放牧使許多草場退化、沙化。我國是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沙化土地的面積每年都在擴大。說明: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橫向比較或縱向比較),動腦思考、搞調查研究,自己去發現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情感得到升華,由量變到質變,由意識提高向行為轉變。目標四:愛護植被,綠化祖國教師引導:目前我國植被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幸運的是,這一問題已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1.我國先后于1984年和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2003年《退耕還林條例》。2.為了綠化荒山,綠化荒漠,建造防風治沙的“頒布了綠色長城”,我國于1981年12月13日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決議》,開展了廣泛而持久的全民義務植樹、種草活動,并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3.截止2019年3月中國人工造林達11.8億畝(7860多萬公頃),是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美國航天局公布的研究數據顯示,世界綠色增加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其中植樹造林占到42%。總體來看,中國的造林綠化成績顯著。4.只要大家都愛護植被,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我們的祖國就會更加綠意盎然!中國近年來的森林覆蓋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以“小手拉大手,從身邊做起”為主題,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討論:1.如何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愛綠護綠的行動中來?螞蟻森林,低碳行動。2.愛綠護綠、保護花草樹木的提示標語的創作活動。說明: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關心時事,關心未來社會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例如愛綠護綠的實際行動,可以是和家人一起參加植樹活動;可以是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可以是節日里自己動手制作賀卡;可以是外出旅游時,保護環境,不破壞樹木等等。五、課堂小結結束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就是美麗,青山就是幸福。讓我們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環境,想保護家園一樣保護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為了山青、水綠、天藍的美好家園共同努力!課后作業,完成檢測單。六、教學預期效果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使學習更有趣、更有效。2、注重培養學生愛護植被的情感,增強體驗情感的意識,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出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情感,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7/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