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58570012090400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說出人的性別差異由性染色體決定。 2、解釋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道理。 3、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能力目標:能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性別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本上關于精子和卵細胞結合隨機結合的模擬實驗,探究人類的性別決定和生男生女的比例學會科學的理解和爭取的對待性別遺傳的問題。 情感目標:關注社會和諧發展 ,提倡男女平等,認同男女性別比例的重要性。 教學(學習)重、難點 重點:1、說出人的性別差異由性染色體決定 2、解釋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道理。 難點:性染色體和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教學過程】 學生預習·教師導學 預習提綱 1、人的性別是由什么決定的? 2、男女的染色體有什么差別? 3、為什么說生男生女的機會是均等的? 學生探究·教師引領 學習任務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 1.發現史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發現男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進一步區分性染色體即男性XY,女性XX 2.觀察與思考P37觀察與思考 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對染色體中,哪一對被稱為性染色體。 ②上面兩幅圖中,哪幅顯示為男性染色體?哪幅為女性? ③圖中哪條染色體是Y染色體?它與X染色體在形態上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④想一想,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以性染色體為判斷依據,男性有幾種精子?女性有幾種卵細胞? 學習任務二: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模擬精子和卵細胞的隨機結合) 我們通過學習知道,就性染色體而言,男性的組成是X和Y,女性的組成是XX,因此,男性可產生X和Y兩種精子,女性只能產生一種含X的卵細胞。那么,精卵結合時,究竟是哪種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呢?結合的結果怎樣呢?生男生女到底與什么有關? 首先請同學們做P41模擬實驗: 實驗要求及方法步驟: 每組準備兩種不同顏色的圍棋棋子,用白子表示X精子,黑子表示Y精子,白子也表示卵細胞。然后分裝在兩個信封內,其中一個裝有“精子”(數量要多,但黑白比例為1:1),另一個裝有卵細胞。 請一位同學從裝有“精子”的容器中隨機摸出一粒“精子”,另一們同學從裝有“卵”的容器內摸出一?!奥选保旁谝黄鹦纬伞笆芫选辈⒆骱糜涗洠詈蠼y計。 -622301270 次數 性別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計 黑白(男孩) 白白(女孩) 注意:要隨機抽取,抽取完成后要把棋子重新放回信封內。 討論結果,得出結論: 兩種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 學習任務三:拓展創新 1、閱讀課件上的資料,思考如果性別失調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嚴重后果? 學生達標·教師測評 1、人的體細胞中有______對染色體,前22對染色體男女都一樣,叫________,另有一對決定人性別的叫_________。 2、在1902年 美國細胞學家麥克朗現了_______。 3、男性的性染色體類型是______,女性的性染色體類型是_______。 4、男性精子的性染色體有兩種,一種是含___ 染色體,一種是含 ______染色體的,女性的卵細胞只有一種類型是含 _______染色體的卵細胞。 教學反思: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第四節的主題是“人的性別遺傳”,這是一節很好的內容,雖然它并不是第二章的重點,也不是第二章的難點,但它直接與人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學生們可以有話可講。另外,學生們已進入青春期,性發育也已經開始了,他們也開始關心起性和性別之類的話題了。所以,這一節的內容,能很好地為學生釋疑解難,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這就為課堂探究活動的開展創造了較好的先決條件。因此本節課我做了以下安排: ? 首先,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其次,直觀的展示 “男女染色體排序圖”,完成討論,明確男女染色體的區別。 ??接著,通過分析男女生殖細胞染色體的差別,用圍棋子模擬探究實驗,從理論上了解生男生女的理論比例為1:1。 再展示“全國六次人口普查”調查結果,學生可得出現實生活中男女的比例并不是1:1,學生在關注社會的基礎上可提出質疑:人口比例失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此就可安排學生通過思考、交流,了解性別比例正常的重要性。 這節課總體來說,采用“問題—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教學效果比較好。一節課在觀察、探究分析、模擬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活動過程中,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也營造了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本節課存在不足之處:核心概念的建構還不盡如人意,教學活動的銜接還不夠流暢,教學細節的把握還不夠靈活。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更要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備好學生,備好教法,將抽象問題更應該具體化,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