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 第七單元第一章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難點名稱 明確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與環境的關系 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此內容需要在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后才能明確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離不開水,進而才能關注到關注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因此在知識學習方面教師要注重整體學習。 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雖然學生對兩棲動物的青蛙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還是不清楚,其次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探究才能明確二者之間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關注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方面有一定難度。 難點教學方法 通過視頻、圖片、音樂等使課堂生動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將本節內容的三塊知識有機的銜接,在講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時先回憶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特點,從而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導入 導入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兩棲動物的概念導入本節內容(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皮膚輔助)呼吸的動物) 知識講解 (難點突破) 2.學習探究一:兩棲動物的生殖 播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音頻,提問: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會鳴叫呢?鳴叫的意義是什么? (雄蛙鳴叫,吸引雌蛙) 通過雄蛙鳴叫、雌雄抱對和體外(水中)受精的圖片依次講解兩棲動物生殖的特點,從而總結出兩棲動物生殖的特點:體外受精、有性生殖。 3.學習探究二:兩棲動物的發育 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視頻,該視頻中有蝌蚪發育的內容,利用視頻總結出蝌蚪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重點比較青蛙幼體蝌蚪與成蛙之間的區別,發現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有尾無四肢;成蛙生活在陸地上用肺(皮膚輔助)呼吸,有四肢無尾。從而引出變態發育的概念: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通過以上的講解歸納出兩棲動物的發育方式為: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4.學習探究三: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將明確兩棲動物的以下生殖和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①雌雄抱對②雌蛙排卵和雄蛙釋放精子③受精作用④受精卵和蝌蚪發育,也就是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 因此水域環境的減少使兩棲動物的棲息場所地面積減少,水體污染危及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青蛙作為農田中的有益動物,呼吁學生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保護我們的家園的情感和意識,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課后小結 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總結: 生殖方式:有性生殖;雄蛙鳴叫→雌性抱對→體外受精 發育方式:變態發育 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 課堂練習 (難點鞏固) 課后檢測 通過兩道典型例題,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加以檢測: 生殖季節,雄蛙的鳴囊鼓起,叫聲響亮,其目的是( A )。 A 吸引雌蛙 B 嚇退敵害 C 表示體外受精完成 D 引誘昆蟲 ②青蛙的個體發育過程經歷了( D )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小結 1.充分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 2.本節內容沒有之間利用《小蝌蚪找媽媽》引入,而是利用該視頻引入兩棲動物的發育,使各個知識點的銜接流暢,本節內容的引入而是直接利用兩棲動物的概念復習引入,讓學生對本節的內容大致了解。 3.在講解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通過復習前面的知識讓學生明確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離不開水,因此要保護環境,有利的滲透了環保教育。 4.本節知識點的講解既有理論性,又有趣味性,便于學生對知識性內容的學習和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