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依托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激活數學課堂教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華豐鎮梁父中心小學 楊二虎我所教學的《觀察物體》是青島版實驗教材在四年級下冊“空間與圖形”領域設計的一個單元內容。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通過一、二、三年級對系列內容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經驗。本課教學內容就是要求學生通過透視二維的畫面解決三維空間的問題,這是對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培養。本課教材內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畫面這樣的二維平面來反映現實的三維世界,且照片(畫面)的取材對我們學生來說都較為陌生。這就使學生難以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空間想象,進行合情推理;難以準確判斷出拍攝點和照片的對應關系。一般傳統教學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設置虛擬的現實情境,讓學生進行觀察和體驗。但模型與現實物體之間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所以必定會引起觀察的誤差。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應用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進行本課教學。一、應用網絡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記得這首古詩,描寫的就是廬山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美景。本課的教學就是從這首詩描繪的情境出發,利用多媒體教唱這首簡潔優美的曲,引導學生到虛擬網上搜索、瀏覽“廬山美景”,讓學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賞中真實感受到,因為我們觀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研究主題。在此通過網絡這一信息技術平臺,方便快捷的將教師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觀、形象的呈現出來,而且這樣的創設過程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所以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激發學生自主的學習熱情。二、應用三維動畫突破教學重、難點,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傳統教學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所采用的策略存在著耗時多,誤碼率差大的敝端。為此教師應用了多媒體技術中的三維動畫取代傳統的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體驗。這樣更好地給學生提供了進行空間想象的直觀經驗,豐富了表象,促進了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地發展,為學生展開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據。信息技術在這些教學重要環節中地整合運用,將觀察情境大量、真實地呈現在每個學生面前,使觀察材料更具有活動性,可視性和空間立體感,有效培養了學生空間想像力,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三、應用網頁型設計,支持學生個別化學習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怎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統一知識內容時,都能得到有效發展呢?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非常關注的問題。網絡的出現,讓我們欣喜地看到,計算機可以利用自己強大的處理數據能力,快速實現內容的切換和選擇。我們把這一信息技術運用到數學教學上,不就能很好解決個別化學習的難題了嗎?在《觀察物體》這一課教學中,我就把整個教學內容放置到虛擬網上,學生運用已有網絡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也可以進行自學。在探究體驗部分,充分利用網絡強大的交互功能,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獲得結論。在收獲與反思部分,我利用到我的博客,給我留言的形式,充分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對觀察規律進行交流、討論。在練習中,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由此可見網絡技術地應用,充分滿足了學生學習多樣化、區別化的需求,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讓教師也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四、應用信息技術,有效節省了教學時間。信息技術的運用,省去了課堂教學中繁鎖、耗時的組織觀察環節,將大量的觀察情境,觀察信息用計算機快速、清晰地呈現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能將更多的時間集中到空間想象,推理判斷中。在問題反饋時,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出推理判斷依據,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真正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彈性化,學生發展空間的擴大化。總之,信息技術在本課教學中的運用,使學生能在一個寬松、愉快、有趣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學習內容更加貼進生活實際,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真正地落實了新課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