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食物與營養(yǎng)吸收 知識點: 1、食物體內氧化和體外燃燒之間的區(qū)別和共同點 共同點:都是氧化反應,都能釋放熱量 不同點:體內氧化是一個緩慢的氧化過程,能量是逐步釋放的; 體外燃燒是一個劇烈的氧化過程,迅速地放出熱量。 不同食物所含能量的粗略測定實驗 (1)測定方法:燃燒食物法(實驗中注意擋風)。 (2)測定原理:食物在體內完全氧化與體外完全燃燒的過程都是氧化反應,釋放的能量相同。 注:本實驗應控制的變量有:取用的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的質量要相等;實驗時,試管要一樣,試管中水的質量、初溫要相同;要使用同樣的溫度計和同樣的燃燒匙等。實驗中如果不注意擋風,會使每次測量結果偏?。ㄈ鐚嶒灲Y果有偏差,可能是與所用實驗材料的顆粒,裝置, 是否燃盡等有關),實驗通過水溫變化對三種食物所含能量多少進行比較 結論:花生仁(脂肪)是較好的能量來源。 2、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主要有七大類: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1)糖類: ①是人體細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質;②人體細胞的—種組成成分。 (2)蛋白質: ①是細胞生長和修補的主要原料;②可以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部分能量;參與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 (3)脂肪:生物體貯存能量的物質。 (4)水:①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②各種生理活動的基礎。 (5)無機鹽: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 (6)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除維生素D外,其他維生素人體均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 (7)粗纖維:來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纖維素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進腸道蠕動,利于排便等。 3.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1)人體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 做消化。 分為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 (2)當食物消化后,營養(yǎng)物質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過程叫做吸收。 (3)七大類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①無需經(jīng)過消化即可被消化道直接吸收:水、無機鹽、維生素。 ②須經(jīng)消化才能被吸收:蛋白質、糖類、脂肪。 ③不能被消化吸收:粗纖維 (4)淀粉、蛋白質和脂肪消化部位吸收部位、消化步驟、有關消化液種類: 4.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小腸的特點及相應功能:①小腸很長——消化、吸收 ②小腸表面有很多褶皺及小腸絨毛——消化、吸收 ③小腸內有多種消化液——消化 ④小腸壁有豐富的 毛細血管—吸收 5.與人體有關的消化道、消化腺和消化酶等幾項內容列表如下: 消化道 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物質 口腔 唾液腺 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 胃 胃腺 胃液(蛋白酶) 初步消化蛋白質 肝臟 膽汁(不含消化酶) 促進脂肪消化(乳化) 胰腺 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小腸 腸腺 腸液(同胰液一樣) 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溫馨提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功能:調節(jié)血糖、分泌消化液、解毒等) ★6.酶的催化作用 (實驗探究) 酶:由生物的活細胞合成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物質。大多數(shù)的酶是蛋白質。 特點:專一性,高效性,多樣性。 影響酶催化作用(活性)的因素有:pH 、溫度 等。 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1.收集唾液 2.制備淀粉稀溶液 3. 編號試管A、B;常溫下進行如下實驗 加入物① 加入物② 加入物③ 觀察顏色 A 1% 淀粉溶液 2 毫升 2 毫升唾液溶液 1 滴體積分數(shù)為 0.4% 的碘酒溶液 不變藍 B 1% 淀粉溶液 2 毫升 2 毫升蒸餾水 變藍色 結論: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有催化作用。 進一步探究溫度對酶的影響 步驟順序: ; 結論:在最適宜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高溫使酶失活;低溫使酶活性降低) 探究PH對酶的影響 A B C 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蒸餾水 1mL / / HCl / 1mL / NaOH / / 1mL 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結果現(xiàn)象 結論:酶是蛋白質,遇到強酸、強堿條件下會被破壞。 考點練習 食物與營養(yǎng) 1.下列營養(yǎng)物質中,能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是( ?。〢 ①糖類?、谥尽、鄣鞍踪| ④水 ⑤無機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2.有些動物在饑餓或冬眠時,能量物質消耗的大致順序是( ) A.蛋白質→脂肪→糖類 B.脂肪→糖類→蛋白質 C.糖類→脂肪→蛋白質 D.糖類→蛋白質→脂肪 3.下列營養(yǎng)物質中,可以不經(jīng)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的是( ) A. 無機鹽和維生素 B. 蛋白質和糖類 C. 脂肪和糖類 D. 脂肪和蛋白質 4.蓮藕是一種富含淀粉的植物,用它為主材做的炒藕片、藕夾、蓮子銀耳羹等都是很多人愛吃的佳肴,以下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B A .藕夾中的肉餡富含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 B .蓮子是蓮藕的種子,其營養(yǎng)物質儲存在胚乳中 C .蓮藕的食用部分是莖,其中的孔道能為莖的呼吸提供氧氣 D .蓮藕中的淀粉可作為人體的主要能源物質 5.如圖是比較花生仁、大米、牛肉干三種食物所含能量多少的實驗示意圖。對于該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 A .實驗前所取的三種食物的質量要相等 B .此實驗中三種食物的化學反應都是屬于化和反應 C .實驗是通過水溫變化對三種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較 D .實驗中如果不注意擋風,會使每次測量結果偏小 2.消化與吸收 ①消化系統(tǒng) 1.如圖是人牙齒的結構模式圖,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〥 A.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 B.成人的牙齒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后磨牙 C.牙的結構分為牙冠、牙頸和牙根三部分 D.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既有消化功能也有吸收功能 2.如圖是人體消化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其中消化和吸收營養(yǎng)的主要器官以及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別是( ?。〥 A.②③ B.③④ C.④① D.④② 3.如圖為消化系統(tǒng)的部分結構,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D ) A.1是膽囊,貯存的膽汁能乳化脂肪 B.2是小腸,它的內表面有許多皺襞 C.3是肝臟,屬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 D.5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胰島素 4.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下列有關胃的形態(tài)和功能表述錯誤的是( )D A.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利于暫時貯存食物 B. 胃壁中有發(fā)達的平滑肌層,能不斷蠕動促進食物與胃液的混合 C. 胃壁中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具有殺菌、消化等作用 D. 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消化酶,能完全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5.小腸的下列結構特點中不是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是( )C A .小腸長,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部分 B .小腸內表面具有皺壁和小腸絨毛 C .小腸壁上具有分泌腸液的腸腺,直接開口于消化道內 D .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和毛細淋巴管壁都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6.蛋白質、糖類和脂肪三種物質的代謝過程中,分解的最終產物中共有的是(???)B A .水和尿素B .水和二氧化碳C .二氧化碳D .水、二氧化碳和尿素 7.圖甲表示“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乙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的情況,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D A .圖甲中最頂層食物的主要成分,在圖乙消化道的? A? 開始消化 B .圖甲中最底層食物的主要成分的消化過程,符合圖乙中的 Z 曲線 C .肝臟分泌的膽汁含有多種消化酶,流入圖乙所示的消化道 D .圖中食物進入大腸前,Y 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8.如圖為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示意圖。①~⑤分別表示不同的消化液??v向箭頭表示消化液對相應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作用,a、b、c分別表示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最終消化產物。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④和⑤發(fā)揮作用的主要場所都是小腸 B .①為唾液,其內含有的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C .③內含有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 D .X是小腸,它能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3、酶的催化作用 1.在一塊含有淀粉的瓊脂塊的四個位置,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如圖所示。將上述瓊脂塊放入37℃恒溫箱中,保溫處理24小時后,在瓊脂塊上滴加碘液,其中不變藍色的是(? ??)C A .清水 B .胃液 C .唾液 D .膽汁 2.淀粉酶可以將人體不能直接吸收的淀粉轉變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如圖是淀粉酶對淀粉作用過程的示意圖.對該過程的表述錯誤的是(?? )B A .酶起催化作用 B .該過程說明酶的專一性 C .是化學變化 D .酶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 3.學習科學時我們經(jīng)常會用圖像來建模。下列對如圖圖像的分析中,正確的是(? )B A .若圖表示正常人餐后一段時間內血糖含量的變化,則bc段下降的原因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量減少B .若圖表示肺容積在呼吸過程中的變化,則bc段膈肌由收縮變?yōu)槭鎻?C .若圖表示胃蛋白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則b點的pH=7 D .若圖表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則b點的溫度為25℃ 4.圖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響的曲線,圖乙表示在最適宜溫度下,pH=b時,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的麥芽糖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若圖乙描述的反應過程中,在保證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變某一初始條件,則圖乙中e點(產生麥芽糖含量的最大量)或d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時間)的位置可能會發(fā)生移動。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B A .淀粉量增加時,e點上移 B .pH=a時,e點下移 C .溫度升高時,d點右移 D .酶的量減少時,d點右移 5.(2019·杭州模擬)?酶的催化效率不僅與溫度、酸堿度有關,還與離子種類有關,如氯離子(CI-)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銅離子(Cu2+)能降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鈉離子(Na+)對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無影響。為了進一步探究硫酸根離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小金進行了如下實驗: 第1步:取2支潔凈的試管,按下表中從左到右的順序將藥品加入到相應的試管中。 第2步:在2支試管中各加入1毫升稀釋唾液,然后搖勻。 第3步:將2支試管同時進行37℃的水浴加熱,觀察并記錄現(xiàn)象。 試管號 1%淀粉溶液 1%稀硫酸 蒸餾水 碘液 1 2mL 0 1mL 2滴 2 2mL 1mL 0 2滴 (1) 小金的對探究硫酸根離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的實驗設計合理嗎?說明理由。 。 (2) 小金的實驗還不能確定硫酸根離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需作如何改進?? 。 (3) 如果硫酸根離子(SO42-)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那么小金改進實驗后的現(xiàn)象應是? 。 (4) 第3步操作中,另有一同學小柯把2支試管同時分別握在左、右手心里,也達到了相同的實驗效果。請分析這種做法的優(yōu)點: 。 6.為了探究酸堿性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小徐所在興趣小組利用蒸餾水、1%淀粉溶液、稀釋的唾液、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碘液等材料進行如圖實驗,圖中序號表示各實驗步驟的次序。 (1)同組的小金認為小徐的甲乙丙實驗中的步驟2、3順序應該全部調換,你如何評價? (2)正確操作后,小徐觀察到甲試管呈藍色,而乙試管沒有出現(xiàn)預期的藍色,他想:為什么乙試管不呈藍色?他推測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變質或者乙試管中液體堿性太弱。在老師的幫助下,他證實了氫氧化鈉溶液沒有變質,且乙試管中液體堿性強度足以控制酶的催化作用。請你對乙試管沒有出現(xiàn)藍色做出一種合理的猜測 。 (3)修正實驗后操作,觀察到只有丙試管不變藍,則實驗結論是 。 (2)碘液可能與氫氧化鈉反應 (3)酸性或堿性都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 7.(2019·杭州模擬)?最近,一股“水果酵素”風潮席卷我國各地,它所宣傳的“減肥”“養(yǎng)顏”“排毒”等種種功效,讓它成為了愛美人士競相追捧的對象,酵素是酶在日本和臺灣地區(qū)的別稱,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質。小徐同學為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進行了以下操作:①取3支試管,編號并各注入稀淀粉溶液;②向各試管注入淀粉酶溶液;③向各試管滴碘液;④將3支試管分別放在37℃的熱水、沸水和冰塊中維持溫度5min;⑤觀察實驗現(xiàn)象。 請根據(jù)表格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操作 加入物質 A試管 B試管 C試管 ①??? 稀淀粉溶液(mL) 2 2 2 ②??? 淀粉酶溶液(mL) 1 1 1 ③??? 碘液(滴) 1 1 1 ④??? 溫度處理(5min) 37℃ 100℃ 0℃ ⑤??? 觀察現(xiàn)象 (1) 以上操作最合理的實驗順序應是 ?。 (2) 以正確的實驗順序進行實驗后,觀察到B試管內的溶液變藍色,這是因為 ?。 (3) 15min后,在A試管中,淀粉酶的質量 。(填“增加”“減少”或“不變”) 8.果膠是植物細胞壁以及胞間層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膠酶能夠分解果膠,瓦解植物的細胞壁及胞間層,在果汁生產中應用果膠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請你完成以下有關果膠酶和果汁生產的實驗課題。 操作順序 項目 燒杯 1 燒杯 2 ① 往燒杯中加入蘋果泥 20ml 20ml ② 注入果膠酶溶液 2ml 0ml ③ 注入蒸餾水 0ml 2ml ④ 在恒溫水浴中保溫,并用玻璃棒不時攪拌 10min 10min 課題 1:驗證果膠酶在果汁生產中的作用。 按表格所示實驗方法及步驟,最后對燒杯中的物質過濾獲得兩份蘋果汁。根據(jù)果膠酶在果汁生產中的作用,預測 實 驗 現(xiàn) 象 為 ; 課題 2:探索果膠酶催化果膠水解適宜的 pH。取 5 個燒杯和 5 支試管分別編號后,完成操作①和②: ①往 5 個燒杯中各加入 20ml 蘋果泥;②往 5 支試管中各注入果膠酶溶液;之后,有下面兩種操作: 方法一:分別將試管中果膠酶溶液和燒杯中蘋果泥混合,把混合液 pH 分別調至 4、6、7、8、10。 方法二:分別將試管中果膠酶溶液和燒杯中蘋果泥的 pH 分別調至 4、6、7、8、10。再把 pH 相同的果膠酶溶液和蘋果泥相混合。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為科學,請說明理由: ; 如果用曲線圖記錄實驗結果,根據(jù)你對酶特性的了解,在下圖中選擇一個最可能是實驗結果的曲線圖 : 。 9.萌發(fā)的種子中同時存在兩種淀粉酶,分別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它們都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α淀粉酶的含量是種子萌發(fā)率的重要指標,α淀粉酶越多,種子萌發(fā)率越高。某興趣小組設計下列實驗比較A 小麥和 B 小麥中α淀粉酶的多少,從而選取萌發(fā)率高的小麥種子進行播種。 【查閱資料】溫度與 pH 對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影響 ? pH<3.6 溫度 t>60℃ α淀粉酶 活性喪失 活性不變 β淀粉酶 活性不變 活性喪失 【實驗設計】 實驗步驟 實驗操作 設計要求 1 選取 100 顆 A 小麥種子和B 小麥種子,處理后,獲得 A 小麥淀粉酶提取液和 B 小麥淀粉酶提取液。 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 2 取 10 支試管各加 A 小麥淀粉酶提取液 1ml,記為 1-10 號試管,再取 10 支試管加 B 小麥淀粉酶提取液 1ml,記為11-20 號試管,20 支都置于70℃恒溫水浴15分鐘 設計對照實驗 3 每支試管同時加入 40℃的淀粉溶液 2 ml,置于 40℃恒溫水浴,5 分鐘后同時滴加鹽酸 2ml。? 控制實驗條件 4 測量每支試管中麥芽糖的含量 觀察與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 根據(jù)上述實驗信息,完成下列問題: 實驗步驟 2 中將試管置于 70℃恒溫水浴 15 分鐘的目的是 。 使β淀粉酶失去活性,避免對實驗造成干擾 實驗通過 測定來判定α淀粉酶含量的多少。 5分鐘每支試管中麥芽糖的含量 種子在萌發(fā)時,α淀粉酶的含量會提高,請結合所學知識,解釋α淀粉酶越多種子萌發(fā)率越高的原因是 Α淀粉酶越高,分解的淀粉越多,釋放的能量越多,萌發(fā)率越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