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態系統的組成一、?教材分析生態系統的概念是形成生態學思想的基礎,本章是圍繞著剖析生態系統概念的實質展開的。生態系統的結構作為本章第一節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后4節內容的前提,也是學生構建生態學知識結構和樹立環保意識的基礎。對于“生態系統”一詞,學生并不陌生。通過初中的學習以及必修一對生命層次的解讀,學生已初步了解其基本內涵。突出生態系統內各組分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有序與和諧、多樣與復雜,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本節教學的主要任務。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2.理解生態系統四種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系;3.掌握營養級的概念以及營養級與食物鏈的關系。(二)能力目標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生物學上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建構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能力、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三、?教學重點1.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間的關系;2.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與食物網。四、?教學難點說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五、?教學策略(一)教學方法的選擇本節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做生態瓶實驗并由此探究相關的問題;結合“問題驅動教學”理論,以學生制作的生態瓶為情境,通過創設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思考問題、討論交流、師生互動的方式下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二)教學素材的選擇1.學生制作生態缸;2.學生準備最喜歡的旅游風景照片。(三)多媒體設備的選擇1.PPT投影儀;2.實物展示臺。六、?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教學意圖課前準備1.制作一個類似于池塘的生態缸。2.挑選自己最喜歡的旅游風景照片準備與同學分享。1.成立生物興趣小組,指導小組成員制作生態缸。2.提出“與你分享”活動要求。“讓學生做一做”,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去探索和實踐,激發學習興趣。導入新課興趣小組成員代表展示并介紹他們制作的生態缸,其余學生欣賞觀察,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制作的生態缸提出問題:1.該生態缸中一只蝌蚪、所有蝌蚪、所有生物分別屬于什么生命系統層次?2.?整個生態缸又屬于什么生命層次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學習。生態系統的概念與范圍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的問題。提出問題:1.為什么整個生態缸屬于一個生態系統?2.你能不能給生態系統下個定義?“讓學生想一想”,得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即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通過實物展臺,學生代表展示自己的旅游風景照片,并介紹風景所在的地名、所屬生態系統類型。組織“與你分享”活動,指導學生辨別照片資料顯示的生態系統類型。“讓學生看一看”,在欣賞美麗風景圖片的同時,學會辨別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找出生態缸中的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對其進行歸類。生產者:水藻等;消費者:蝌蚪、水蚤、甲蟲、魚;分解者:泥沙中的微生物;非生物的物質能量:水、空氣、溫度。以學生制作的生態缸為情境。提出問題:1.?生態缸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請進行歸類?2.為什么研究生態系統要研究非生物的“無機環境”?“讓學生找一找”,使其理解生態系統概念中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的含義。歸納出生態系統的4種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1.小組討論:分析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缸中的作用。2.小組合作:分析4種成分間的關系,建構生態系統各組分間關系的結構模型。提出問題:1.生態缸中4種成分分別有什么作用?2.嘗試建構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關系的結構模型。1.“讓學生動一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建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2.促進學生初步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食物鏈和食物網1.學生分析缸內生物間的捕食關系,畫出食物鏈。2.小組合作:修正各自畫出的食物鏈中的錯誤,共同完成食物網。3.組內交流:分析為什么不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畫出分解者。提出問題:1.分析生態缸內生物間吃與被吃的關系,你能寫出多少條食物鏈?2.與其他同學寫出的食物鏈進行比較,分析各自寫出的食物鏈是否需要修改,共同完成該生態缸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該生態缸中,在食物鏈(網)之外還有哪些成分?它們為什么不寫到食物鏈(網)中?1.“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動手畫出食物鏈和食物網,加深印象。2.理解高中階段學習的食物鏈為捕食鏈。捕食鏈中只涉及到生產者和消費者,分解者不屬于捕食鏈的范圍。小組討論:1.分析蝌蚪被大量捕捉后,該食物網中其他生物的數量變化。2.思維碰撞,集思廣益,設計出更加穩定的生態缸的制作方法。提出問題:1.?該食物網中,若蝌蚪被大量捕捉后,其他生物的數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2.生態缸往往不能長期存在,試分析原因?如果我們想制作一個維持時間更長的生態缸,我們應該怎么去做?1.“讓學生議一議”,學會分析食物網中某種生物數量變化后對其他生物的影響。2.讓學生再次感受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課堂小結總結: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以及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食物鏈和食物網。學以致用順德是一個河網交錯、水鄉特色濃郁的地方,早在明朝就形成以“桑基魚塘”為主的農業生產模式。下圖為“桑基魚塘”農田生態系統,試用本節所學知識分析其結構。?板書設計七、?教學評價與教學反思(一)?既定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本節內容我分別在高二(3)班和高二(4)班進行教學,兩個班生物學習興趣小組課前準備生態缸和旅游風景圖片都非常認真,課堂展示時引起同學們極大的興趣,提出問題后同學探究的欲望很強烈,課堂氛圍活躍,很好地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二)?教學進程的有效性與合理性采用問題驅動教學模式,通過“情境-問題-探究”,讓學生“做一做”、“想一想”、“找一找”、“動一動”、“畫一畫”和“議一議”,將教學進程用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串聯起來,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浸入到教學進程的各個環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情境設置方面:以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生態缸為情境,自始至終圍繞生態缸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和探究,教學進程整體性強,利于學生認知。問題設置方面:結合情境,本節課設計了6個問題串,共13個問題,其中,8個為知識型問題,5個為任務型問題。問題的數量、性質、難易比例都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實際。(三)?教具的運用效果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應該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本節課中,指導生物學習興趣小組制作生態缸,組織學生準備“自己最喜歡的旅游風景照片”,以此作為教學工具展開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所要學習的知識就來自于我們身邊,受到同學們的歡迎。遺憾的是,每個班只是讓興趣小組制作了一個生態缸,其他同學反映希望自己也能動手制作生態缸,另外,同學們在觀察生態缸內成分的時候,一個生態缸也顯得不足。因此,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可以進一步優化,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生態缸的制作中來,讓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生態缸,能夠近距離地觀察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