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學習目標】 科學知識 1.鼠婦又叫潮蟲,喜歡陰暗潮濕的生活環境。 2.動物善于把自己隱藏在環境中。 3.當環境改變時,動物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特征或行為。 科學探索 1.實驗探究鼠婦是否適應陰暗潮濕的環境。 2.模擬實驗,探究動物為適應環境保護自己而改變身體顏色。 3.搜集資料,討論交流環境對動物身體特征或行為的影響。 【學習重點】 1.鼠婦喜愛陰暗潮濕的環境。 2.動物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顏色。 3.了解動物的遷徙等行為。 【學習難點】 實驗探究潮蟲的生活環境以及動物隨著環境改變自己的顏色。 【學習過程】 一、預習指南 (一)預習課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一些動物會因季節的變化而向其他地區_______。 2.許多動物的_______與它們所處環境的色彩近似。 3.生活在綠草地上的蝗蟲,大多是_____色的。 4.鼠婦又叫______,是一種常見的小動物。 (二)問題銀行存折 序號 存入問題 存入時間 提取時間 1 鼠婦是否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 2 3 4 5 6 …… 二、搜集資料與思考探究 (一)活動設計 設計你的專屬“觀測記錄表”(以下記錄表僅供參考)。 探究鼠婦是否喜歡生活在陰暗環境中的記錄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明處(只) 暗處(只) 結論 (二)理解與應用。 某生物小組為了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用紙盒做一個簡易觀察盒,在盒內鋪上一層濕土。將盒蓋的一端裁掉,換成透明塑料片;再將盒蓋另一端的內部涂成黑色。 將20只鼠婦隨機放到盒子里,并蓋好盒蓋,使盒內形成一側透光、一側遮光的環境。 請根據上述實驗方案回答: (1)該實驗方案中設計了_______實驗。 (2)該實驗方案中的實驗變量是________。 在做了“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實驗后,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3)同學們在捕捉鼠婦時會發現,它們經常躲在什么的地方? (4)根據鼠婦的生活環境,你提出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實驗時用一只鼠婦是否可以?為什么? (6)當實驗結果不符合假設時,應該怎么做( ) A.放棄實驗不再探討此問題 B.修正實驗結果以符合假設 C.重新提出假設再進行實驗 D.不再做此實驗直接提出結論 (7)實驗完畢后,用過的鼠婦應怎樣處理? 【學習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動物為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的顏色;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動物的身體特征或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激發我們探究動物的奧秘,更加熱愛小動物。 【精煉反饋】 一、小法官(對的在括號內打√,錯的打×) 1.生活在山地的蝗蟲,則大多是綠色的。( ) 2.鼠婦又叫潮蟲,喜愛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 3.鳥兒容易在綠草地上發現黃褐色的蝗蟲。( ) 4.大雁、角馬和雷鳥都有遷徙的特性。( ) 5.伯勞和家燕都是常見的留鳥。( ) 6.兔子、小狗等許多動物一年中換2次毛。( ) 二、取出珍寶(把正確的序號填在括號內) 1.下列哪項不是動物保護色的含義( ) A.使動物容易躲避敵害 B.有利于動物捕食獵物 C.能保護動物的皮膚的美麗 D.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 2.做完實驗后,將鼠婦放回適合它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去的原因是( ) A.鼠婦有毒 B.鼠婦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C.鼠婦是動物界中平等的一員 D.鼠婦與人類關系密切 3.動物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顏色,這是( )的結果。 A.環境變化 B.生存斗爭 C.自然選擇 D.人工選擇 4.四位同學在探究“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后,得出以下結論,你不認同的是( ) 5.下列哪種動物的體色不屬于保護色?( ) A.避役(俗稱變色龍)隨環境改變的體色 B.鯉魚背部為暗褐色,腹部為白色 C.眼鏡蛇頸部豎立時,顯露出的眼鏡狀斑紋 D.蟒的體表所具有的暗淡相間的斑紋 6.動物遷徙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尋找充足的食物 ②尋找適宜的生活環境 ③有利于進行生殖 A.①② B.②③ C.③① D.①②③ 7.下面需要冬眠的動物是( ) A.羚羊 B.金魚 C.丹頂鶴 D.蛇 8.鼠婦生活的環境是( ) A.陰暗潮濕 B.陽光充足 C.溫暖干燥 D.光線充足 9.下列動物不會發生遷徙行為的是( ) A.家燕 B.伯勞 C.丹頂鶴 D.角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