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說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能力目標通過資料分析,概括呼吸道的作用,培養學生搜集、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養成“食不言”的好習慣。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組成和呼吸道作用。難點:“通過資料分析”概述呼吸系統的作用。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直觀教學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導學案、呼吸道模型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為體驗呼吸健康之于生命的重要性,體驗屏氣30秒,結束后告訴老師感受。2.評價學生的回答。呼吸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沒有呼吸我們將不能生存。引入課題!認真進行體驗,并談屏氣時的感受。積極思考,進入新課貼近生活,調動興趣,引入課題。一、呼吸系統的組成1.指導學生自學教材,呼吸系統的組成,并完成導學案。2.請一位同學到前面完成。(希沃白板5)閱讀課本,完成導學案。歸納出呼吸系統由兩部分組成:呼吸道和肺。其中,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在希沃白板中完成)利用教材中的信息及呼吸常識,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觀察、思考構建相關概念的能力。二、呼吸系統的作用將自己想象成氧氣分子,跟隨視頻來一場呼吸道之旅。過度:呼吸道僅僅是氣體的通道嗎?它還具有什么作用呢?你能嘗試著結合它的結構說說嗎?跟隨著氧氣分子,來到第一站、鼻回顧視頻中鼻腔的內容,并結合圖片和教材出示資料1,鼻腔前部有鼻毛;鼻腔內表面有黏膜,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還分布毛細血管,里面留著溫暖的血液。說出鼻的結構。根據鼻的結構引導學生說出其功能。資料2:雖然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不定,但是人體內的溫度一般恒定在37℃左右。鏈接生活1:北歐的冬天非常寒冷,那里生活的人們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們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么不同?鏈接生活2:感冒鼻塞時,往往要用嘴呼吸。在這種情況下,會覺得嗓子非常干,而用鼻呼吸就沒有這種感覺。這是為什么呢?過度:在霧霾較重的時候,或者黃沙滿天的時候,從外行走回來后,鼻子很臟,鼻涕都是黑色的,你們有過這樣的感受嗎?那么,用鼻子呼吸好還是用嘴巴呼吸好呢?學生認真觀看視頻,進一步認識呼吸道。結合資料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歸納出呼吸道各器官的結構及所對應的功能。討論交流組1:根據教材資料1和視頻等信息。概括鼻腔包括:鼻毛、黏液、鼻部毛細血管、鼻骨和軟骨;組2:鼻毛:阻擋灰塵黏膜:分泌黏液,濕潤空氣毛細血管:溫暖空氣鏈接生活1:北歐等高緯度地區人的鼻子長而高,起到很好的預熱作用。而位于赤道附近的非洲人鼻子矮而短。體現: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鏈接生活2::鼻塞是因為鼻黏膜充血膨脹,鼻腔內的黏液對空氣有濕潤作用。鼻子中的鼻毛能阻擋一部分灰塵,能清潔吸入的空氣;用鼻呼吸要比用口呼吸好。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資料,重在培養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歸納能力,并注重聯系人們的生活實際。聯系學生的生活常識,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運用,并加強良好習慣的養成。緊接著跟隨氧氣分子來到第二站:咽喉請學生親身做個小試驗:試試看深吸一口氣并同時咽口水能否完成?那你有沒有吃飯或者喝水時被嗆到過?結合動畫演示吞咽和呼吸時,會厭軟骨的變化過程。并說明異物誤入氣管嚴重時會導致窒息。要養成“食不言”的好習慣。生活鏈接:指導學生吸氣呼氣動作,動動嘴唇,張張口,嘴巴就能發出聲音嗎?學生認真體驗,結果發現不能同時完成。觀看動畫并解釋在吞咽時會厭軟骨會蓋住氣管,所以不能同時完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邊吃飯邊笑,吞咽時會厭軟骨會未來得及蓋上,食物會誤入氣管,引起劇烈咳嗽。嚴重時還引起呼吸道堵塞。生活鏈接:聲音是由聲帶震動產生的,在呼吸時聲帶張開,但是當兩條聲帶拉緊,中間的間隙縮小時,從肺部呼出的氣流振動聲帶,就會發出聲音。親自體驗,活躍氣氛。通過視頻,加深對其理解,讓學生養成“食不言”好習慣。聯系生活常識,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醒學生現在正式青春期,要保護好嗓子。跟隨氧氣分子來到第三站:氣管、支氣管圖片展示1:氣管外形圖片、橫切圖片。有軟骨和骨做支架。展示圖片2:氣管、支氣管縱切圖片(讓學生說出其組成及其作用)并動手作出氣管。生活鏈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提倡不要隨地吐痰。你知道痰是如何形成的嗎?為什么不能隨地吐痰呢?可以歸納出呼吸道有骨和軟骨做支架,保證氣體暢通。小組討論合作氣管、支氣管由:纖毛、黏膜、C型軟骨組成;推測:氣管、支氣管對吸入的空氣有清潔、濕潤,保證氣體暢通作用。生活鏈接:痰:纖毛向咽喉方向不斷擺動,把外來的塵粒、細菌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隨著塵埃漂浮在空氣中,引起人體疾病的傳播,同時不文明。通過動手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結論呼吸道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保證呼吸道內氣體痛的暢通。學生歸納總結總結提升課外延伸過度: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我們的呼吸系統就能高枕無憂、百毒不侵嗎?展示葫蘆島地區空氣質量圖。污染的主要根源:PM2.5并播放PM2.5視頻。觀看視頻后得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生活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環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統疾病。從而形成保護好環境,減少空氣污染的意識。運用所學的知識,緊密聯系生活,改善環境,從自身做起。七、板書設計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呼吸道:鼻、咽、喉通暢、清潔、溫暖、濕潤呼吸系統的組成氣管、支氣管肺:氣體交換八、教學反思本節借助希沃白板和氧氣分子進入人體的旅行,較好的完成了呼吸道的組成。對呼吸系統中呼吸道的內容,一直以氧氣分子進入人體呼吸道為主線,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圖片和資料分析,概述呼吸道各結構的組成及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一目了然,有些需要引導。我一般都是采用先觀察再思考的態度,引導學生說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同時注重聯系生活,從而加強了對新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學習氧氣分子的第三站:氣管、支氣管,通過氣管模型的制作,體會C型軟骨的作用。最后,開心知識競答游戲環節,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即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檢驗了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雖然運用了現代教學手段,但由于網絡不穩定,并沒有將全體學生課堂任務的完成情況反饋給老師,只是一兩位同學代表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