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第一課時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教學目標(一)知識性目標1.肺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2.呼吸運動的原理。(二)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圖片、觀看flash動畫和動手體驗等活動,提高觀察、判斷、推理及科學實驗能力。(三)情感目標通過觀看視頻、圖片,學生實驗和自身體驗,形成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學重點1.肺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2.說出呼吸運動的過程。教學難點說出呼吸運動的過程。教學準備1.學生準備:預習本節內容2.教師準備:呼吸運動模型、注射器、橡皮泥,煙、打火機如右圖:呼吸運動模型如右圖所示: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復習舊知,導入新課呼吸系統的組成[出示]:呼吸系統組成示意圖。復習呼吸系統的組成。[小結]:鼻腔咽呼吸道喉呼吸系統氣管支氣管肺教師提問:那氣體是怎樣進出肺的呢?是鼻子一吸它就進去了,鼻子一呼它就出去了?教師播放2014年上海發生的踩踏事件。提問:為什么甚至有人在站立的姿勢中窒息致死呢?引出新課!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對呼吸系統組成有更深地認識。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明白呼吸并不是鼻子一吸氣體就進來了,鼻子一呼就出去了。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肺提問:你知道肺在哪里?肺長什么模樣?肺有什么特點?肺的功能?通過一連串的提問,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肺的積極性。討論分析:(1)肺的位置播放胸腔結構示意圖,肺的位置一目了然播放肋間肌圖片,明白肌肉可以收縮和舒張,收縮的時候產生力量,引起結構位置的改變。(為后面學習進行鋪墊)播放膈的結構,了解膈的位置及其作用強調胸廓和膈一起構成的腔室稱為胸腔。(2)肺的結構播放肺結構示意圖(3)肺的特點播放肺膨脹的視頻及模擬動態圖。(4)肺的功能教師指出,肺就是通過這樣的擴大和縮小,實現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這個過程就稱為肺通氣。指出一般肺通氣16次/分根據生活經驗及前期的預習工作,積極思考和嘗試著回答老師的問題通過觀察模式圖,明白肺位于一個骨架結構內,這個由胸骨、肋骨和胸椎骨構成的結構稱為胸廓。觀看圖片,認真聽講觀看,明白肺分左肺和右肺,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觀看,明白肺可以像氣球一樣擴大,也可以縮小。聽講,明白肺通氣的意義及實現的方式。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吸氣1、感受吸氣:將左手按在胸前,右手按在腹部,盡全力吸氣,感受身體變化。思考:(1)盡力吸氣,要不要用力?力量來自于哪里?(2)胸腔容積是擴大還是縮小?為什么?教師引導,指出胸腔是由胸廓參與構成,而胸廓又是由肋骨、胸骨和胸椎構成,引出胸腔的擴大與肋骨的運動有關。教師提問:此外,還有什么的改變也能讓胸腔變大?(考慮膈的變化學生感覺不那么明顯)教師拿出呼吸運動模型模擬吸氣過程。教師指出:運動的發生離不開肌肉收縮提供力量。(3)肺是擴大還是縮小?提問:肺擴大后肺內有什么變化不?2、肺內氣壓的變化(1)感受氣壓播放馬德堡半球實驗,提出為什么需要16匹馬才能拉開半球?引出氣壓這個概念。提問:那肺擴大后肺內氣壓有沒有改變呢?(2)拉注射器實驗思考:堵住出口,空氣質量一定,拉注射器,筒內體積是變大還是變小?放手后活塞朝哪運動?說明管內氣壓是變大還是變小?3、吸氣的過程通過前面的分析,與學生一起總結吸氣的過程肋間肌、膈肌收縮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膈頂部下降胸腔擴大、肺擴張肺內壓低于外界吸氣強調氣體是由氣壓高的地方流向氣壓的地方。每個同學親自體驗,感受盡力吸氣時身體的變化;通過自身體驗,很容易回答要,又有前期對肌肉知識的鋪墊,學生也容易回答出力量來自肌肉的收縮。學生很容易回答擴大。思考通過自身體驗,很容易得到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引起胸廓前后左右徑變大。通過老師模型的演示,學生很容易得出胸腔之所以擴大,也與膈頂部的下降有關。由于前面知識的鋪墊,學生很容易得出:肋骨向上向外運動是因為肋間肌收縮了,而膈頂部下降是因為膈肌收縮。模型的使用,學生清楚地看到針筒內氣球的擴大,觸類旁通,學生一致回答肺擴大。根據生活積累,很容易得出是因為大氣壓力的原因。思考學生動手拉注射器,明顯看到筒內體積變大放手后明顯活塞往回走。思考、分析,得出管內氣壓變小。得出結論:體積越大,氣壓越小。與老師一起總結吸氣過程。朗讀,背誦呼氣1、感受吸氣:將左手按在胸前,右手按在腹部,呼氣,感受身體變化。思考:(1)呼氣時要不要用力?肌肉是收縮還是舒張?(2)呼氣時胸腔容積是擴大還是縮小?為什么?利用呼吸運動模型,模擬呼氣過程(3)肺是擴大還是縮小?提問:肺縮小后肺內壓呢?2、肺內氣壓的變化推注射器實驗思考:堵住出口,空氣質量一定,推注射器,筒內體積是變大還是變小?放手后活塞朝哪運動?說明管內氣壓是變大還是變小?往注射器口擠入橡皮泥,進行推注射器實驗。提問:將手松開,橡皮泥會往哪移動?教師把手松開,橡皮泥飛出。提問:為什么?3、呼氣的過程通過前面的分析,與學生一起總結呼氣的過程肋間肌、膈肌舒張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膈頂部上升胸腔縮小、肺回縮肺內壓高于外界呼氣每個同學親自體驗,感受吸氣完成后呼氣時身體的變化。通過仔細感受呼氣過程,學生很容易回答出呼氣時不需要用力,肌肉處于舒張狀態。通過體驗呼氣、觀看模型模擬呼氣過程及前期對吸氣知識的了解,學生很容易回答:胸腔縮小,是因為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膈頂部上升。而后者是因為肋間肌、膈肌舒張了,通過模擬呼氣過程,氣球縮小了,故很容易說出肺是縮小的。推注射器,明顯看到筒內體積變小放手后明顯活塞往回走。思考、分析,得出管內氣壓變大。得出結論:體積越小,氣壓越大。觀察實驗,發現隨著推進,筒內體積越來越小。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往外飛出去。思考回答:筒內體積變小,氣壓變大,大于外界。與老師一起總結呼氣過程。朗讀,背誦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將吸氣和呼氣放在一起,讓學生尋找兩個過程共同的地方。回到上海踩踏事件,為什么有人甚至在站立的姿勢中窒息死亡?肯定學生地分析,強調呼吸過程的前后順序學生分析、總結吸氣和呼氣的過程,得出共同點是:肌肉體積氣壓呼吸思考、討論、分析得出:在人與人擠壓的過程中,胸腔很難擴大,肺也就不能擴張,肺內壓也就不能低于外界,氣體就無法由氣壓高的外界進入肺,進而窒息死亡鞏固練習設置游戲環節,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做題通過游戲,檢驗對吸氣過程的掌握程度。積極思考,回答問題板書設計第二節第一課時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1、肺: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2、吸氣:肋間肌和膈肌收縮——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擴張——外界空氣進入肺內3、呼氣:肋間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內氣體呼出體外課后反思這節課我準備了很久,從選課、制作課件、模型的準備、學生的安排,可以說真的費了很大的精力。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當我信誓旦旦準備去講一堂精彩的課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來了,我用希沃軟件制作的課件播放不了。沒辦法,只能重新換成PPT,可學生第二天來不了。只能臨時借用前節錄像課的學生,問題又來了,有課的有課,不愿留下來的不愿留。最后,好說歹說,留了幾個,卻也是那種心不甘情不愿,真的很淚奔。最后,一節課總算錄完,中間學生的各種搗亂,心碎!好吧,最后總算把內容上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