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8.3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領會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②描述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③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2、能力目標:①收集和交流超過調節能力而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學會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合作交流。②嘗試用坐標、曲線圖表示并分析一個生態系統中幾種生態因素之間的關系。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熱愛大自然,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愛護生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②關注懷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提高社會責任感。③通過人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二、教學重點: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三、教學難點:嘗試用坐標、曲線表示并分析幾種生態因素之間的關系四、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導入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視頻師:同學們,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碧水、青草和那天際的一片蒼茫;奔馳的駿馬、成群的牛羊還有牧羊姑娘的歌唱……一切的一切都讓人無限神往,大草原是不是都是這般祥和寧靜,草原上生物的生活是不是都是那般和諧和安逸呢?咱們一起再看幾個鏡頭:播放一些捕食和競爭的鏡頭(鷹捉老鼠、羚羊爭斗、獅子捕食斑馬等)師:你們看到了什么?說說看生:回答(捕食、爭斗)師:是的,正如同學們看到的那樣,草原上也經常有捕食、爭斗甚至獵殺的現象,在強大的獅子面前,斑馬的生命朝不保夕,死亡隨時將至,但是它們有沒有被獅子全部吃光?獅子的數量有沒有無限擴張?生:沒有師:(設疑),為什么呢?這就是源于生態系統內部的一種自我調節功能,也是我們今天要一起探討的話題,板書:18.3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過渡:北朝名歌有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引導學生一起背誦),這描述的是哪個生態系統?今天我們就走進美麗的草原,以它為例,開始這節課的學習。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圖片:草原生態系統過渡:請同學們看圖,想一想: 1.除了牛羊外,在草原生態系統中還生活著哪些生物? 2.草、鼠、鷹之間是什么關系?請你用學過的方法表示出來?教師:這位同學為我們畫出了一條食物鏈,食物鏈上的這三種生物之間是什么關系(吃與被吃的關系),你認為:草原上的草會不會因為鼠的存在而被吃光?鼠會不會因為鷹的捕食而消失?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條食物鏈上的生物在數量上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問題探究:通過表格分析草、鼠、鷹三者數量變化關系教師引導學生填寫表格:“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春天來了,萬物復蘇,草原上的小草在陽光和春雨的滋養下迅速地生長,草原一片碧綠。草的數量開始持續增加,隨著草的增加,鼠的數量隨后會有什么變化?(增加),追問:伴隨著鼠的數量持續增多,隨后,對草又產生了什么影響?(草被很多鼠吃,表現為,數量開始減少) 你能繼續往下分析嗎?追問:鼠能無限增加嗎?它的數量增加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除了草的影響,還有鷹的捕食) 接著,我們來分析鼠與鷹的數量變化關系,隨著鼠的增加,鷹的數量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增加)追問:為什么?(因為鷹以鼠為食,鼠的增加為鷹提供了食物,所以鷹也會增加)——減少——增加生物 隨時間生物數量的變化草增加減少增加鼠 增加 減少 增加鷹增加 減少 增加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出了三種生物的數量是怎樣變化規律?(暫不叫學生回答),下面老師再布置一個有難度的任務,看同學們能不能通過小組共同的智慧來完成合作活動:嘗試用坐標曲線來表示草原生態系統中這三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一)小組討論:1、閱讀坐標軸,理解橫、豎坐標軸的意義2、三種生物在數量上有沒有不同?在坐標上將如何表示?(二)小組活動1、根據表格的分析,請用小卡片在白板的坐標軸內構建三種生物的數量變化曲線2、請在曲線相應位置注明是哪種生物先選擇一組平行的曲線1、請你說一說,這樣擺放三條曲線的位置,為什么?2、請你分析一下這三條曲線的變化情況。(在上升、下降做輔助線,引導學生分段描述) 草增加,鼠會不會立即增加? 草開始減少,鼠會不會立即減少?(指明草的最高點,與鼠的最高點有個時間差) 鷹呢?如果有能突破時間延遲問題的小組,最好叫學生來講。老師也可以提示:1、用表格中所隱藏的時間差來提示2、用生物繁殖的情況來提示(鼠的繁殖期1-2個月,鷹的繁殖期5-6個月)修訂一個小組,其他小組各自修改。提問:通過剛才的表格分析,和這三條曲線,你看出這三種生物在數量上有什么變化規律?如果我們接著往下劃,是不是依然是這種波動?這說明,雖然這三種生物在數量上呈現上下波動,但生物總的數量還是能夠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相對穩定,這種相對穩定是來源于生態系統內部的調節,還是通過外界力量幫它完成的?(內部調節)師:是的,它是由于生態系統內部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導致的,這就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板書:一、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師:進一步引導:剛才我們是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分析得出的結論,其他生態系統呢?是不是同樣具備自我調節能力呢?出示(松樹林里松毛蟲,稻田里的害蟲)等圖片,問:是不是同樣存在自我調節?師:看一下,這是一片松樹林,也有松毛蟲等的生長繁殖,一般情況下松毛蟲會不會發生大量繁殖?師:秋天了,莊稼成熟了,稻田的田鼠會不會泛濫成災?師:這說明自我調節普遍存在于各個生態系統中,投影(普遍性),正是因為這種普遍存在的自我調節能力保證了人類根據自身的需要來獲取一些生物資源,這個過程都不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穩定,比如森林適量砍伐、草原適度放牧、海洋適量捕撈,生態平衡會不會受到破壞?過渡:那么,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又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圖片:單一的食物鏈和復雜的食物網假設,兩個生態系統,左邊只有一條單一的食物鏈,右邊系統有多條食物鏈組成的食物網,根據前面的分析,兩個生態系統都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現在,我們把干擾因素加大一些,把草原上的鼠給消滅了,請同學們分析一下,這兩種情況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有什么不同?總結:生物種類越多——結構就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生態平衡能力越強追加一句:因此,保護生物特種的多樣性,對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據有重要的意義!比一比:幾種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哪個大?故事: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牧民,他覺得這片草原很有價值,于是他就在這里放養了100只羊,結果一年下來,他賺了2000元錢,他非常開心,于是第二年,他就放了500只羊,第三年,他放了2000只羊……后來羊沒有足夠的青草吃,就啃食草根,結果草原沙漠化,牧民也陪了錢,草原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分析:草原為什么會遭到破壞?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回答:過度放牧,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板書:二、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可以依據它們自動調節的能力,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條件下,在草原上適度放牧,在海洋中適度捕撈,在森林中適度砍伐來獲取一些生物資源是可以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的活動導致生態失衡的例子比比皆是。播放:“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破壞視頻”視頻中提到了人類哪些破壞生態平衡的實例?聯系生活,你還知道哪些活動會破壞生態環境?除了人類活動以外還有什么因素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地震、泥石流、海嘯等師:出示圖片,同時說明往往是人為因素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教師: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使得我們與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屢屢受傷,我們不禁要問,地球母親,您現在還好嗎?視頻:地球,你好嗎?教師:看完這段視頻,大家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我們再次看到地球母親所遭受的累累創傷,也許自然因素是無法抗拒的,但人為因素對我們母親的傷害卻更為持久、嚴重!現在人類越來越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做為一名中學生,也許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治理大環境,但我們可能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保護我們的小環境做起,小組討論:下面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將如果愛護生態,保護環境,做一個環保小衛士?并請在小組內交流(1、組織一些評價性語言:如姚明說的,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不要叫最后一滴水,成為地球的眼淚……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回答中相對絕對的行為加以引導,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開車,少喝或不喝水……3、引導學生不僅自己行動,還要加強環保的宣傳,叫更多的人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人類聯手,共同保護我們的地球)結束語地球只有一個,那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只有遵循生態平衡的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才能與自然環境共存共榮,和諧發展。同學們,雖然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熱愛自然之心,肩負一份保護環境的莊嚴使命,用小手牽大手,共同努力,相信我們的地球母親會越來越美麗!我們的地球大家庭也將變得更溫暖,幸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