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屆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選擇性考試)課件學案:第一部分+專題五+考點二+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屆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選擇性考試)課件學案:第一部分+專題五+考點二+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資源簡介

(共62張PPT)
專題五
遺傳的分子基礎、變異、育種與進化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核心知識整合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核心知識整合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核心知識整合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核心知識整合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核心知識整合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核心知識整合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核心知識整合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名師特別提醒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名師特別提醒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名師特別提醒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名師特別提醒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名師特別提醒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名師特別提醒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名師特別提醒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名師特別提醒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科學思維專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科學思維專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科學思維專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科學探究專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真題回顧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高考熱點集訓
謝謝觀賞考點二 可遺傳的變異與育種
1.理清基因突變的相關知識
2.熟記基因重組的相關知識
3.歸納染色體變異的相關知識
(1)染色體結構變異
(2)染色體數目變異
4.據圖理清五種生物育種方法
(1)識別各字母表示的處理方法
A:雜交,D:自交,B:花藥離體培養,C: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E:誘變處理,F:秋水仙素處理,G:轉基因技術。
(2)判斷育種方法及依據的原理
育種流程
育種方法
原理
親本新品種
雜交育種
基因重組
親本新品種
單倍體育種
染色體變異
種子或幼苗新品種
誘變育種
基因突變
種子或幼苗新品種
多倍體育種
染色體變異
植物細胞新品種
基因工程育種
基因重組
(3)育種方案的選擇
①欲獲得從未有過的性狀——誘變育種,如對不抗旱的玉米誘變處理獲得抗旱品種。
②欲將分散于不同品系的性狀集中在一起(優勢組合)——雜交育種和單倍體育種。
③欲增大原品種效應(如增加產量、增加營養物質含量等)——多倍體育種。
④欲明顯縮短獲得“純合子”的時間——單倍體育種。
⑤欲定向改變生物的性狀,可利用基因工程育種。
1.易誤點澄清
(1)有關基因突變的易誤點
①基因突變不一定都能遺傳給后代。如果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可以通過配子傳遞給后代。如果發生在體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中,一般不遺傳給后代,但有些植物可通過無性生殖傳遞給后代。
②基因突變一定會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即基因中堿基排列順序的改變。
③基因突變不一定會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可能的原因有:由于密碼子具有簡并性或AA→Aa中產生a后,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不能表現出來等。
④基因突變不一定都產生等位基因:真核生物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可產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變產生的是一個新基因。
(2)有關基因重組的易誤點
①基因重組一般發生在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間,至少兩對等位基因,如基因型為AaBb,AaBb的基因位置既可位于2對同源染色體上——基因自由組合(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也可位于1對同源染色體上——交叉互換(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
②除了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減數分裂的其他時期、有絲分裂、受精作用均不可發生基因重組。
③如果是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后代出現新類型可能來源于性狀分離或基因突變,而不會是基因重組。
④發生基因重組的其他特殊情況: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基因工程、基因治療。
⑤基因重組不可以產生新性狀,但可以產生新的基因組合(多種基因型)。
(3)單倍體并非都不育,其體細胞中也并非都只有一個染色體組,也并非都一定沒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如由多倍體的配子發育成的個體,若含偶數個染色體組,則形成的單倍體含有同源染色體及等位基因。
(4)理清變異的種類
①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互換: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
②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內部若干“堿基對”的缺失:屬于基因突變。
③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屬于分子水平的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不能直接觀察到。染色體變異是細胞水平的變異,一般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
④基因突變改變基因的種類(基因結構改變,成為新基因),不改變基因的數量。基因重組不改變基因的種類和數量,但改變基因間的組合方式。染色體變異改變基因的數量或排列順序。
(5)關注育種方法的易誤點
①花藥離體培養只是單倍體育種中的一個程序,要想得到純合子,還需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使其染色體數目加倍。
②多倍體育種中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而單倍體育種只能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而不能處理萌發的種子。
2.課本邊角排查
(1)基因突變的隨機性表現在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可以發生在細胞內不同的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必修二82頁正文)。
(2)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組有助于物種在一個無法預測將會發生什么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原因是基因重組能夠產生多樣化的基因組合的子代,其中可能有一些子代會含有適應某種變化的、生存所必需的基因組合(必修二83頁正文)。
(3)果蠅的缺刻翅是因染色體片段缺失引起,其棒狀眼是因染色體片段增加引起(必修二85頁圖)。
(4)X射線照射野生型鏈孢霉能使其不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但在基本培養基中加入某種維生素則立即能生長,說明基因突變可能影響了酶的合成從而影響了維生素的合成(必修二96頁技能應用)。
1.有人認為,自然條件下基因突變很低,而且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你認為這樣的看法正確嗎?為什么?
提示:這種看法不正確。對于生物個體而言,發生自然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但是,一個物種往往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就整個物種來看,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產生的突變還是很多的,其中有不少突變是有利突變,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因此,基因突變能夠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2.白眼雌果蠅(XwXw)和紅眼雄果蠅(XWY)交配,后代雄果蠅都應該是白眼的,后代雌果蠅都應該是紅眼的。但大量的實驗觀察發現,在上述雜交后代中,2
000~3
000只紅眼雌果蠅中會出現一只白眼雌果蠅,同樣在2
000~3
000只白眼雄果蠅中會出現一只紅眼雄果蠅。你怎樣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如何驗證你的解釋?
提示:雌果蠅卵原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在2
000~3
000個細胞中,有一次發生了差錯,兩條X染色體不分離,結果產生的卵細胞中,或者含有兩條X染色體,或者不含X染色體。如果含XwXw卵細胞與含Y的精子受精,產生XwXwY的個體為白眼雌果蠅,如果不含X的卵細胞與含XW的精子受精,產生XWO的個體為紅眼雄果蠅,這樣就可以解釋上述現象。可以用顯微鏡檢查細胞中的染色體,如果在上述雜交中的子一代出現的那只白眼雌果蠅中找到Y染色體,在那只紅眼雄果蠅中找不到Y染色體,就可以證明解釋是正確的。
 現有基因型為AABB和aabb某植物的種子。已知A基因和b基因控制的性狀是優良性狀,請寫出快速培育具有兩種優良性狀新品種的育種方法和思路。
提示:應采用單倍體育種的方法。思路:種植基因型為AABB和aabb植物的種子,讓兩個品種的植株雜交,得到F1的種子,種植F1的種子,采集F1植株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得到單倍體的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得到四種純合的二倍體植株,選擇具有所需兩種優良性狀的植物進行自交并收獲種子即為優良品種。
1.(2020·全國卷Ⅱ)關于高等植物細胞中染色體組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二倍體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B.每個染色體組中的染色體均為非同源染色體
C.每個染色體組中都含有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D.每個染色體組中各染色體DNA的堿基序列不同
解析:二倍體植物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染色體數目減半,即配子只含一個染色體組,A正確;由染色體組的定義可知,一個染色體組中所有染色體均為非同源染色體,不含同源染色體,B正確;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別之分,有性別之分的生物的性別不一定由性染色體決定,因此不是所有細胞中都有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之分,C錯誤;一個染色體組中的所有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體DNA的堿基序列不同,D正確。
答案:C
2.[2020·新高考卷Ⅰ(山東卷)]野生型大腸桿菌可以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發生基因突變產生的氨基酸依賴型菌株需要在基本培養基上補充相應氨基酸才能生長。將甲硫氨酸依賴型菌株M和蘇氨酸依賴型菌株N單獨接種在基本培養基上時,均不會產生菌落。某同學實驗過程中發現,將M、N菌株混合培養一段時間,充分稀釋后再涂布到基本培養基上,培養后出現許多由單個細菌形成的菌落,將這些菌落分別接種到基本培養基上,培養后均有菌落出現。該同學對這些菌落出現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操作過程中出現雜菌污染
B.M、N菌株互為對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
C.混合培養過程中,菌株獲得了對方的遺傳物質
D.混合培養過程中,菌株中已突變的基因再次發生突變
解析:操作過程當中出現雜菌污染,基本培養基上生長的為雜菌,A合理;若M、N菌株互為對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形成的菌落,需要MN混合在一起才能生存,而該菌落來自于單個細菌形成的菌落,單個細菌不可能是混合培養的細菌,B項不合理;M、N菌株混合培養后在基本培養基上可以生存。推測可能是混合培養過程當中,菌株間發生了基因交流,獲得了對方的遺傳物質,C合理;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在混合培養過程中,菌株當中已突變的基因也可能再次發生突變得到可在基本培養基上生存的野生型大腸桿菌,D合理。
答案:B
3.[2020·新高考卷Ⅰ(山東卷)]兩種遠緣植物的細胞融合后會導致一方的染色體被排出。若其中一個細胞的染色體在融合前由于某種原因斷裂,形成的染色體片段在細胞融合后可能不會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體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個細胞的染色體上而留存在雜種細胞中。依據該原理,將普通小麥與耐鹽性強的中間偃麥草進行體細胞雜交獲得了耐鹽小麥新品種,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過程①需使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處理細胞
B.過程②的目的是使中間偃麥草的染色體斷裂
C.過程③中常用滅活的病毒誘導原生質體融合
D.耐鹽小麥的染色體上整合了中間偃麥草的染色體片段
解析:從圖中看出①是去掉植物細胞壁,②是用紫外線誘導染色體變異,③融合形成雜種細胞。過程①是獲得植物細胞的原生質體,需要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將細胞壁分解,A正確;據題干信息分析可知“將其中一個細胞的染色體在融合前斷裂,形成的染色體片段在細胞融合后可能不會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體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個細胞的染色體上而留存在雜種細胞中,將普通小麥與耐鹽性強的中間偃麥草進行體細胞雜交獲得了耐鹽小麥新品種”故過程②通過紫外線照射是使中間偃麥草的染色體斷裂,B正確;滅活的病毒誘導是動物細胞融合特有的方法,誘導植物原生質體融合常用物理法、化學法,C錯誤;實驗最終將不抗鹽的普通小麥和抗鹽的偃麥草整合形成耐鹽小麥,說明耐鹽小麥染色體上整合了中間偃麥草的染色體片段,D正確。
答案:C
4.(2020·江蘇卷)下列敘述中與染色體變異無關的是(  )
A.通過孕婦產前篩查,可降低21三體綜合征的發病率
B.通過連續自交,可獲得純合基因品系玉米
C.通過植物體細胞雜交,可獲得白菜-甘藍
D.通過普通小麥和黑麥雜交,培育出了小黑麥
解析:21三體綜合征屬于染色體數目變異中的非整倍性變異,A不符合題意;連續自交可獲得純合基因品系玉米,原理為基因重組,子代染色體結構和數目均未改變,與染色體變異無關,B符合題意;植物體細胞雜交的過程細胞發生了染色體數目的變異,C不符合題意;普通小麥與黑麥雜交后,需用秋水仙素處理使染色體數目加倍,才能培育出穩定遺傳的小黑麥,利用了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原理,D不符合題意。
答案:B
5.(2020·全國卷Ⅰ)遺傳學理論可用于指導農業生產實踐。回答下列問題:
(1)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在不發生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情況下,產生基因重新組合的途徑有兩條,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誘變育種過程中,通過誘變獲得的新性狀一般不能穩定遺傳,原因是          ,若要使誘變獲得的性狀能夠穩定遺傳,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解析:(1)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它包括:①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②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期,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生交換,導致染色單體上的基因重組。由分析可知,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基因重組的途徑有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交叉互換。(2)在誘變育種過程中,誘變獲得的新個體通常為雜合子,自交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故可以將該個體進行自交,篩選出符合性狀要求的個體后再自交,重復此過程,直到不發生性狀分離,即可獲得穩定遺傳的純合子。
答案:(1)在減數分裂過程中,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生交換,導致染色單體上的基因重組 (2)控制新性狀的基因是雜合的 通過自交篩選性狀能穩定遺傳的子代
熱點一 考查生物變異的類型及特點
1.(2020·浙江卷)某條染色體經處理后,其結構發生了如圖所示的變化。這種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屬于(  )
A.缺失         B.倒位
C.重復
D.易位
解析:分析圖示可知,原來排列為123456的染色體,經過斷裂后,重新連接為125436的排列順序,可知其中的345片段發生了180°的顛倒,此類染色體結構變異為倒位。
答案:B
2.(2020·深圳外國語學校測試)下列關于生物變異敘述正確的是(  )
A.花藥離體培養過程會發生基因重組
B.三倍體西瓜不能進行正常聯會導致減數分裂異常,因此其結實后一顆種子也沒有
C.果蠅的缺刻翅是因染色體某一片段缺失引起,其棒眼是因染色體某一片段增加引起的
D.任何生物、任何基因都可發生基因突變,都體現了基因突變的隨機性
解析:花藥離體培養過程中進行的是有絲分裂,因此不會發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即不會導致基因重組,A錯誤;三倍體西瓜聯會紊亂導致減數分裂異常,但也有極低概率可能產生一些正常配子,故并不是一顆種子也沒有,B錯誤;果蠅的缺刻翅是染色體片段缺失引起的,棒眼是染色體片段增加引起的,C正確;任何生物、任何基因都可以發生發生基因突變體現了基因突變的普遍性,D錯誤。
答案:C
熱點二 考查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3.(2020·膠州期末)下圖中甲、乙、丙、丁分別表示四種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乙細胞中都含有3個染色體組
B.丙細胞對應個體一定是二倍體
C.丁細胞對應個體一定是單倍體
D.乙對應個體的基因型可能是AAa
解析: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體細胞有細胞甲、乙,A正確;丙如果由配子發育而來,則是單倍體,B錯誤;丁細胞只含1個染色體組,所以對應個體一定是單倍體,C正確;乙含有三個染色體組,對應個體的基因型可能是AAa,D正確。
答案:B
4.(2020·蘇州期末)下列關于植物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由合子發育成的生物體,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
B.單倍體的體細胞中只有一個染色體組
C.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一般高度不育
D.多倍體植株一般莖稈粗壯,葉片、果實、種子都比較大
解析:由合子或受精卵發育成的生物體,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A正確;凡是由配子發育而來的個體,均稱為單倍體。體細胞中可以含有1個或幾個染色體組,B錯誤;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一般高度不育,C正確;多倍體植株一般莖稈粗壯,葉片、果實、種子都比較大,表現為巨大性,D正確。
答案:B
熱點三 生物變異類型的探究
5.(2020·廣州市白云區測試)果蠅是科研人員經常利用的遺傳實驗材料,其灰身和黑身、剛毛和截毛各為一對相對性狀,分別由等位基因A、a和D、d控制。某科研小組用一對灰身剛毛果蠅進行了多次雜交實驗,F1的雄性個體的表現型為灰身剛毛∶灰身截毛∶黑身剛毛∶黑身截毛=3∶3∶1∶1,雌性個體的表現型為灰身剛毛∶灰身截毛∶黑身剛毛∶黑身截毛=3∶0∶1∶0。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果蠅控制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    (填“常”或“X”)染色體上。
(2)F1果蠅中,截毛基因的基因頻率為    (用分數表示)。
(3)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僅位于X染色體上,紅眼(R)對白眼(r)為顯性。研究發現,眼色基因可能會因染色體片段缺失而丟失(記為Xc);若果蠅兩條性染色體上都無眼色基因,則其無法存活。在一次用純合紅眼雌果蠅(XRXR)與白眼雄果蠅(XrY)雜交的實驗中,子代中出現了一只白眼雌果蠅。欲用一次雜交實驗判斷這只白眼雌果蠅出現的原因,請簡要寫出實驗方案的主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現象與結論:
①若子代果蠅出現               ,則是環境條件改變導致的;
②若子代果蠅出現               ,則是染色體片段缺失導致的;
③若子代果蠅出現               ,則是基因突變導致的。
解析:(1)由于后代雌、雄個體中都有灰身和黑身,且比例均為3∶1,由此可見該性狀的遺傳與性別無關,所以果蠅控制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2)親本的基因型為AaXDXd和AaXDY,如果只考慮剛毛和截毛這一對相對性狀,后代的基因型為XDXD、XDXd、XDY、XdY,且4種基因型所占比例相等,則截毛基因Xd基因頻率為=。(3)由于純合紅眼雌果蠅(XRXR)與白眼雄果蠅(XrY)雜交的實驗中,子代中出現了一只白眼雌果蠅,所以要判斷這只白眼雌果蠅出現的原因,需要讓這只白眼雌果蠅與任意的一只紅眼雄果蠅雜交,觀察后代果蠅的表現型和比例情況。如果是環境條件改變導致的不可遺傳變異,則子代紅眼雌果蠅∶紅眼雄果蠅∶白眼雄果蠅=2∶1∶1;如果是染色體片段缺失導致的(XrXc),則子代XcY致死,子代紅眼雌果蠅∶白眼雄果蠅=2∶1;如果是基因突變導致的,則子代果蠅紅眼雌果蠅∶白眼雄果蠅=1∶1。
答案:(1)常 (2) (3)讓這只白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雜交,觀察和統計后代果蠅的表現型和比例 紅眼雌果蠅∶紅眼雄果蠅∶白眼雄果蠅=2∶1∶1 紅眼雌果蠅∶白眼雄果蠅=2∶1 紅眼雌果蠅∶白眼雄果蠅=1∶1
變異類型的實驗探究方法歸納
(1)可遺傳變異與不可遺傳變異的判斷。
①自交或雜交獲得子代,子代自交或子代之間雜交,用這種方法確定變異的原因。如果子代自交或雜交的后代出現變異性狀,則變異性狀是由于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反之,變異性狀的出現僅是由環境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改變。
②將變異個體和正常個體培養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兩者沒有出現明顯差異,則原來的變異性狀是由環境引起的。
(2)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的判別。
①判別依據:光學顯微鏡下能觀察到的是染色體變異,不能觀察到的是基因突變。
②具體操作:制作正常個體與待測變異個體的有絲分裂臨時裝片,找到中期圖進行染色體結構與數目的比較,可以判斷是否發生了染色體變異。
(3)顯性突變與隱性突變的判定。
①理論基礎: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的影響,AA個體如果突變成Aa個體,則突變性狀在當代不會表現出來,只有Aa個體的自交后代才會有aa變異個體出現,因此這種變異個體一旦出現即是純合子。相反,如果aa個體突變成Aa個體,則當代就會表現出突變性狀。
②判斷方法:
a.選擇突變體與其他已知未突變體雜交,通過觀察后代變異性狀的比例來判斷基因突變的類型。
b.植物還可以利用突變體自交觀察后代有無性狀分離來進行顯性突變與隱性突變的判定。
熱點四 考查育種的方法、原理、過程和特點
6.(2020·廣州期末)下列關于生物育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雜交育種就是將不同物種的優良性狀重新組合
B.單倍體育種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花藥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
C.誘變育種中人工誘導可提高突變頻率和定向改變生物性狀
D.多倍體育種中獲得多倍體植株通常莖稈粗壯、營養物質增多
解析:不同物種存在生殖隔離而無法產生可育后代,雜交育種利用基因重組將同一物種的優良性狀重新組合,A錯誤;單倍體育種的最終目標是獲得純合的二倍體,B錯誤;誘變育種利用基因突變原理,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不可定向改變生物性狀,C錯誤;多倍體育種的優點是營養器官增大、提高產量與營養成分,獲得多倍體植株通常莖稈粗壯、營養物質增多,D正確;故選D。
答案:D
熱點五 考查育種方案的設計
7.(2020·全國卷Ⅲ)普通小麥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糧食作物。普通小麥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種雜交和染色體加倍過程,如圖所示(其中A、B、D分別代表不同物種的一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均含7條染色體)。在此基礎上,人們又通過雜交育種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回答下列問題:
一粒小麥 × 斯氏麥草
(AA)    (BB)

雜種一
擬二粒小麥 × 滔氏麥草
(AABB)  
  (DD)

              雜種二
         

普通小麥
       
(AABBDD)
(1)在普通小麥的形成過程中,雜種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已知普通小麥是雜種二染色體加倍形成的多倍體,普通小麥體細胞中有    條染色體。一般來說,與二倍體相比,多倍體的優點是             (答出2點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細胞染色體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答出1點即可)。
(3)現有甲、乙兩個普通小麥品種(純合體),甲的表現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現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獲得抗病抗倒伏且穩定遺傳的新品種,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雜種一是一粒小麥和斯氏麥草雜交的產物,細胞內含有一粒小麥和斯氏麥草各一個染色體組,所以細胞內不含同源染色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減數分裂,因此高度不育;普通小麥含有6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有7條染色體,所以體細胞有42條染色體;多倍體植株通常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2)人工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加倍可以采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
(3)為獲得穩定遺傳的抗病抗倒伏的小麥,可以利用雜交育種,設計思路如下:
將甲和乙兩品種雜交獲得F1,將F1植株進行自交,選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且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的植株,即為穩定遺傳的抗病又抗倒伏的植株。
答案:(1)無同源染色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減數分裂 42 營養物質含量高、莖稈粗壯 (2)秋水仙素處理
(3)甲、乙兩個品種雜交,F1自交,選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的植株
熱點六 考查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變化的實驗
8.(2020·益陽市安化縣期末)下列關于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原理:低溫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影響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
B.解離:鹽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蔥根尖解離
C.染色:改良苯酚品紅溶液和醋酸洋紅溶液都可以使染色體著色
D.觀察: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大多數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
解析:低溫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后產生的子染色體不能分別移向兩極,A正確;鹽酸和酒精混合液(1∶1)作為解離液,可以使洋蔥根尖組織細胞相互分離開來,B正確;改良苯酚品紅、醋酸洋紅、龍膽紫溶液都可以使染色體著色,便于觀察,C正確;大多數細胞處于分裂間期,因此觀察到顯微鏡下大多數細胞的染色體數目沒有發生改變,D錯誤。
答案:D
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變化的實驗要點
(1)原理: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于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2)實驗步驟:培養根尖→取材→固定(用卡諾氏液固定)→沖洗(用95%酒精沖洗,洗去卡諾氏液)→解離→漂洗(清水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紅染液)→制片→顯微鏡觀察。
(3)實驗現象: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目改變的細胞(因為低溫處理時,不是每個細胞都恰好正要形成紡錘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乾安县| 子洲县| 巴中市| 正宁县| 三门峡市| 察雅县| 中西区| 英德市| 泸定县| 嘉黎县| 曲麻莱县| 甘德县| 都匀市| 原阳县| 武穴市| 明光市| 克拉玛依市| 大冶市| 综艺| 荣成市| 隆子县| 东阳市| 沧州市| 潍坊市| 康马县| 新巴尔虎左旗| 响水县| 舟山市| 云浮市| 梅州市| 三台县| 崇州市| 南木林县| 独山县| 永春县| 昭苏县| 龙川县| 山东| 宜城市|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