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材分析順利完成本章教學,需要學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相關內容并且在本節課中靈活運用。這一章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腎單位的結構以及尿液的形成過程。在學生鞏固第三章《人體的呼吸》和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出尿液的形成過程。再從資料分析以及圖文講解得出尿液的形成過程,理解腎單位的結構、泌尿系統的作用、人體其他排泄途徑。最后回到課前提出的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尿毒癥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的內容。第一部分內容“尿的形成與排出”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本章的難點。本節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復習“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血液的組成,有利于知識的銜接,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關注環境與關愛生命的情感。2.教學對象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人體八大系統知識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并在不久前剛剛學習了《人體的呼吸》和《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內容,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基礎。本節內容涉及很多與自身相關的知識與實例,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3.教學條件分析:隨著多媒體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學校各教室已安裝了多媒體電子白板,教學更加多樣化,教學效果更加靈活。教師可使用傳統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體電腦和電子白板。圖片、音頻以及動態視頻等普遍使用于教學中。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升。教學目標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3.描述其他排泄系統。4.認同腎臟的結構是與它承擔的功能相適應的。教學重點腎單位的結構及其功能。教學難點腎單位的結構及其功能。課時安排2課時。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水對人體非常重要,而排尿時卻會排出很多的水。那么,人體為什么還要排尿呢?你做過尿常規化驗嗎?這項檢查能反映人體什么系統的健康狀況呢?通過教材“想一想,議一議”導入對新課的教學。二、新課教學1.排泄人體生命活動中會產生許多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這些廢物必須及時通過各種途徑排出體外。人體將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等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過渡:人體產生的廢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無機鹽主要是通過什么排出的呢?2.泌尿系統的組成(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73頁圖4-43,討論以下問題:①由圖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統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②注意觀察標注的腎動脈和腎靜脈以及腎的顏色,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推測一下血液是怎樣進出腎臟的?③你認為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什么關系?(2)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給予評價,并及時鼓勵其他學生的回答。(3)通過觀察,結合收集的資料和已有知識進行思考、推測,得出: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組成,尿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密切關系的結論。那么:尿液在泌尿系統中是怎樣形成的?3.尿的形成和排出(1)尿的形成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圖4-44“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完成下列討論題:①腎單位由哪些部分組成?②腎小球是如何形成的?③腎小囊在哪里?和什么相連?④腎小管外面有什么,從哪里來的,又匯集到哪里?⑤腎小管和什么相連?學生討論、思考后明晰: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這些毛細血管匯集成出球小動脈。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管細長而曲折,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的結構,就像一個“小漏斗”。(2)資料分析取某健康人腎動脈中的血漿、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進行分析比較,得到教材第74頁中的數據。請分析這些數據。然后討論下列問題:①尿液和血漿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認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②血漿和腎小囊中液體成分的變化,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點?③在腎小囊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沒有,這說明腎小管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思考后明晰:①與血漿相比,尿液中沒有蛋白質和葡萄糖。每毫升尿液中無機鹽和尿素的含量明顯增加,水量則略有增加。尿液主要排出無機鹽和尿素,此外,還排出多余的水。②同血漿相比,腎小囊中液體的含量有很少的蛋白質,含有水、葡萄糖、無機鹽和尿素。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可以透過水、葡萄糖、無機鹽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質,而很少透過蛋白質這樣的物質。③這說明腎小管可以重新吸收腎小囊液體中的全部葡萄糖。三、課堂小結復習本節內容,強化學生印象。第2課時一、導入新課復習上節內容,導入新課的教學。二、新課教學3.尿的形成和排出(3)尿的形成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4、75頁內容,觀察圖4-45“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了解尿的形成過程。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腎單位中的腎小球和緊貼著它的腎小囊內壁起過濾作用。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人體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有180升。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質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4)尿的排出教師引導學生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尿的排出路徑和排尿的意義。腎臟中形成的尿液,經輸尿管流入膀胱暫時儲存。當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人就產生尿意。排尿時,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人體排尿,不僅起到排出廢物的作用,而且對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4.其他排泄途徑尿液中所含的成分是人體代謝的最終產物,對人體有害無利,將這些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就是排泄,那么人體還有其他途徑排出水、無機鹽和尿素嗎?尿素、多余的水分和無機鹽,除了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外,也能通過皮膚中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還有少量的尿素和無機鹽(如氯化鈉)等物質。三、課堂小結復習本節內容。四、布置作業教材第76頁“練習”第1、2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