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上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聲音 1-1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 1-1有的聲音聽上去(悅耳),有的聽上去(刺耳)。 1-2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稱為(振動)。 1-2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2 撥動鋼尺、擊鼓、敲擊音義、吹豎笛都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而發出聲音。 1-2我們的喉嚨里有一個能夠發出聲音、控制聲音的器官叫(聲帶)。 1-3聲音可以向(四面八方)傳播。 1-3用擊打過的音義輕輕接觸水面,水面會產生(波紋),這說明音叉(振動)了。 ? 1-3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物體在振動時也會引起它周圍物質的(振動),并通過這些物質把聲音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 1-3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傳播速度:鋁箔尺(>)木尺(>)尼龍線(>)棉線 1-3(空氣)是傳播聲音的重要物質,在(真空)的環境中不能傳播聲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沒有(空氣),即沒有可以傳播振動的物質,不能互相通話,必須要使用 無線電設備。 1-3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的傳播速度:固體(>)液體(>)氣體。 1-4我們的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我們怎樣聽到聲音:外界聲音→(耳郭)→(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大腦)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構成,中耳由鼓膜和聽小骨構成,內耳由耳蝸組成,耳蝸與聽覺神經相連。 1-4耳郭的作用:收集聲波 耳道:聲音傳播的通道 鼓膜:將聲波轉化為振動 聽小骨:傳遞和放大聲音 耳蝸:將振動轉化為信號 聽覺神經:傳遞聽覺信號給大腦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義,輕輕敲擊發出的聲音(弱),大力敲擊發出的聲音(強)。 1-5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音量是由物體的(振動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 1-6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振動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振動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 1-6越短、越緊、越細的物體振動越(快),發出的聲音越(高);越長、越松、越粗的物體振動越(慢),發出的聲音越(低)。 1-6 在撥動鋼尺時,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尺子振動時發出的(音高)也會改變,因為尺子振動的(快慢)改變了。 1-7撥動琴弦時,琴弦越細,聲音越(高);琴弦越粗,聲音越(低)。 1-8敲擊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聲音越(高);水越多,聲音越(低)。 1-8撥彈橡皮筋時,皮筋越緊,聲音越(高);皮筋越松,聲音越(低)。 第二單元 呼吸和消化 2-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氣管、支氣管、肺、橫膈膜等。 2-1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著氣體交換,使(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氣,是含有氧氣的空氣由鼻腔或口腔進入氣管,再進入肺的過程,胸腔(擴張),腹部(收縮)。呼氣,是交換后的空氣由肺部到氣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過程,胸腔(收縮),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氣體相比,(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增加了,(氮氣)不變。 2-2一個正常人在平靜狀態下,每分鐘呼吸(20) 次左右。每分鐘心跳(80) 次左右。 2-2人體需要的氧氣由肺吸入后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再排出體外。 2-3經常鍛煉身體,會提高我們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獲得更多的(氧氣)。 2-3(肺活量)是指人體吸入最多的空氣后,呼出去空氣的量。 2-3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伴隨著運動量的增加,每分鐘呼吸的次數也會(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飲食)是我們從外界獲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動。 2-4根據食物的來源可以分成(植物類食物)和(動物類食物),根據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根據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2-5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 2-5淀粉是富含(糖類)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2-5蛋白質燃燒后有一股(燒焦的羽毛味)。 2-5如果把食物放在白紙上擠壓、滑動,白紙上留下了(油漬),說明這種食物含有(脂肪)。在食物上滴碘酒,變為(藍色),說明這種食物含有(淀粉)。 2-6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所以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充足。 2-6膳食營養搭配原則:(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多種)搭配。每日吃適當的新鮮(水果和蔬菜),運動量比較大,需要多吃(糖類)食物,手指間有一些脫皮,需要多吃含有(維生素)的食物等。 2-7消化器官可以將食物轉變成我們可以吸收的養料和能量,這一過程叫做(消化)。 2-7口腔是食物消化開始的地方,是由牙齒、舌頭、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齒按形狀給牙齒分類,可分為(門齒)、(犬齒)、(臼齒)。 2-7 門齒:用來切割食物 白齒:用來咀嚼食物 犬齒:用來撕碎食物。 2-7 牙齒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消化工具,正確刷牙可以預防(蛀牙)。 2-8人體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食物被(食道)運輸到胃里,在胃里被進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腸里被(吸收)。 第三單元 運動和力 3-1物體都有一個豎直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 3-1在做小車運動快慢與拉力大小關系實驗時,拉力的大小用(墊圈的個數)來表示。 3-1 使靜止的小車運動需要施加(力),使靜止的小車運動更快,需要施加(更大的力)。 3-2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 3-2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3-3 像橡皮筋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 3-3用橡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多,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寓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 3-4(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力的大小的一種工具。 3-4 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示數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彈簧秤由:(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鉤)、(彈簧)五部分組成。 3-4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表示。 3-4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值。 3-4跳板、健身球、撐桿和海綿墊、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3-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3-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滑動摩擦力要(遠遠大于)滾動摩擦力。 3-5物體間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間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重,運動時摩擦力越(大);物體輕,摩擦力越(小)。 3-5自行車上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利車橡皮、手柄做成花紋;需要減小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 3-6飛行的子彈將物體擊穿,踢飛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嘯的狂風將大樹連根拔起,奔騰的江水驅動水輪轉動,它們都具有(能量)。 3-7.8 設計制作的一般流程是:(明確問題)——(制訂方案)——(實施方案)——(評估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