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2021學年高一政治人教統編版期末復習單元知識檢測必修二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1.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樣相互聯系的四個環節。下列關于四者關系說法正確的是()①分配是生產的目的和消費的動力②生產決定分配和消費,分配和消費影響生產③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④消費是生產和分配的前提和基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下表為近三年某省城鄉居民收入狀況。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情況下,根據表中數據變化的趨勢可以推斷出,近幾年來()年份項目2016年2017年2018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03934371447237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3732112522866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85:12.069:12.065:1①該省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超過農村居民收入增速②該省城鄉居民生活成本下降,生活水平提高③該省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不斷縮小④該省城鄉居民的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逐年增加A.②③B.①④C.①③D.③④3.2019年11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從科學制定股權激勵計劃、完善股權激勵業績考核、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和健全股權激勵管理體制四方面,對股權激勵做出具體要求。據此分析,下列推導正確的是()①健全分配激勵機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②完善社會分配制度------增加科技人員的收入--------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積極性-----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③實施股權激勵------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實現科技要素收入與貢獻相匹配--------促進創新成果轉化④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增加科技人員財產性收入------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提高社會經濟效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20年8月19日,“新基建、新聯接、新計算”浙江產業數字化峰會暨華為中國生態之行2020浙江峰會,以“產業數字化轉型”為主題,社會各界共同探討浙江產業結構升級以及行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需要(??)①盡快確立數字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②用創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③加大對數字經濟及其人才培育的財政支持④穩步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取代傳統基礎設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第三次分配是社會主體自主自愿參與的財富流動,如慈善捐款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第三次分配作為收人分配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確立慈善等公益事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是為了()①促進分配制度的完善以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平衡②彌補政府再分配在供給質量等方面的功能性不足③推動完善慈善等公益事業發展的激勵性政策體系④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最低工資標準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截至2019年9月18日,北京、上海等7省份公布了上調后的2019年最低工資標準。31個省份中,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江蘇、浙江等地月最低工資標準超過2000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①有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是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③體現按勞分配原則,有利于理順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系④表明公平是效率的物質前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政府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等特定政策目標而主導并推動的一種農業支持與保護制度,通過給農業保險參與主體提供一定比例財政補貼,幫助參保農戶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購買農業保險產品及服務。我國正積極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入演進,不斷提高參保農戶的保障水平。政策性農業保險()①能分散農業風險,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②屬于財產保險范疇,旨在增加農民收入③創新了政府救災方式,提高財政資金效用④拓寬了農民投資渠道,增加農民非勞動收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大多市場風險是可以通過保險手段化解的。以食品安全責任險為例,企業投保后一旦出現問題,保險公司可以按約及時補償受害人,同時保險公司“連餐館用啥洗碗都管”,有利于督促企業安全管理。食品安全責任險()①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②發揮了商業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③是政府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方式④促進食品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誠信經營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9.2020年第6號臺風“米拉克”(英文名:MEKKHALA,來源:泰國,意義:雷天使)于8月11日上午在福建沿海登陸(18-23米/秒,8-9級,熱帶風暴級),投保南美白對蝦氣象指數保險的17戶農戶全部受災。保險公司第一筆2.7萬元的賠款及時送到水產養殖戶手中?!盀牡郊促r”的氣象指數保險為水產養殖戶及時恢復生產提供最大便利條件。對氣象指數保險的認識正確的是()A.養殖戶購買氣象指數保險,是規避水產養殖風險的有效措施B.氣象指數保險是社會保險,有助于水產養殖戶及時恢復生產C.購買保險實質是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以避免自己有損失D.發展商業保險是處理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10.我國2014—2018年9月居民消費狀況如下圖所示。產生上述變化趨勢的原因可能有()①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日趨合理②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③經濟下行壓力使城鎮居民收入減少④新時期下農民的消費觀念悄然轉變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李克強總理說,有人遇到困難,掉下來了,要有一個安全網兜著他,要通過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安全網”喻指()A.社會保障制度B.商業保險制度C.國家稅收制度D.個人消費品分配制度12.截至2019年6月,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9.47億人,參保率超過90%;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超過98%,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這表明我國(???)①堅持共享發展,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權利②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③通過初次分配拓寬社會保障領域和覆蓋面④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3.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在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礎上提出新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研判世情國情基礎上,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新時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的重大部署。(1)簡要說明我國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及其功能。(2)有人認為,社會保障水平越高,經濟社會越發達。請運用我國的社會保障的知識對此加以評析。14.2020年2月至4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十次主持召開、出席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為新形勢下推進復工復產按下“快進健”。以下是黨中央在上述會議中提出的復工復產的部分要求: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著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國有企業、龍頭企業在推動復工復產進程中責任重大。要做好龍頭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工作。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中央提出“著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有何經濟意義?(2)為什么要“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①錯誤,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消費的動力;②③正確,在社會再生產的四環節中,生產決定分配和消費,分配和消費影響生產;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④錯誤,生產是分配和消費的前提和基礎。故選:B。2.答案:C解析:①③符合題意,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情況下,根據表中數據變化的趨勢?可以推斷出,近幾年來該省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超過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該省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不斷縮??;②不合題意,依據圖表無法判斷該省城鄉居民生活成本下降;④不合題意,依據圖表無法判斷該省城鄉居民的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逐年增加。故選:C。3.答案:A解析:本題以分配制度改革為素材,考查按要素分配的相關知識.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健全分配激勵機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①正確.完善分配激勵機制,科技成果可以作價入股,有利于增加科技人員的收入,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積極性,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②正確.股權激勵屬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③錯誤.增加科技人員財產性收入,一定程度上會拉大人們的收入差距,不利于促進收入分配公平,④錯誤.4.答案:C解析: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加大對數字經濟人才的培育力度,強化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②③符合題意;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早已確立,①不選;傳統基礎設施不能被取代,④不選.5.答案:A解析:第三次分配(如慈善公益)制度遵循社會自發自愿原則,能夠彌補政府再分配在廣度、深度和供給質量等方面功能性不足,有助于更精細化、精準化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①②符合題意。選A。6.答案:A解析:①: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有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①正確。②: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有利于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②正確。③:按勞分配的前提是公有制經濟,而上調最低工資標準針對的是所有經濟體,所以不一定是體現按勞分配原則。③錯誤。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④錯誤。故本題選A。7.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保險的有關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作用,給予農民一定的補償,能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①當選。財政補貼通過農業保險的途徑發揮作用,能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保障農民生活穩定,③當選。農民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目的是分散風險,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只有當自然災害等因素對農業生產造成損失時,農民才會得到賠償,②中“旨在增加農民收入”說法錯誤。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政策性農業保險具有降低損失的作用,但不能直接增加農民非勞動收入,④觀點錯誤。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商業保險的有關知識。由材料可知,食品安全責任險是由保險公司承辦的,屬于商業保險,不是社會保險,不屬于社會保障的組成部分,故①排除,②入選。食品安全責任險由保險公司承辦,不屬于政府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方式,③排除。保險公司接保以后,對相關食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督,有利于食品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誠信經營,故④符合題意。9.答案:A解析:A:從材料可以看出,“災到即賠”的氣象指數保險為水產養殖戶及時恢復生產提供最大便利條件,反映出養殖戶購買氣象指數保險,是規避水產養殖風險的有效措施,A符合題意。B:從材料可以看出,氣象指數保險是商業保險而非社會保險,B錯誤。C:購買保險實質是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用較少的預算去對沖可能遇到的風險,以避免自己有大的損失,但不能完全避免自己有損失,C錯誤。D:發展商業保險涉及到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不涉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關系,D錯誤。故本題選A。10.答案:C解析:從我國2014年3月至2018年9月居民消費狀況的圖像可以看出,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累計同比保持了一定的增長,其中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幅度較大。產生上述變化趨勢的原因,可能與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新時期下農民的消費觀念悄然轉變有關,②④符合題意;從材料中看不出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日趨合理,①與題意不符;經濟下行壓力使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減緩,而不是收入減少,③排除。1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保障體系?!鞍踩W”喻指社會保障制度,涉及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是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托,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保障的一種制度,A符合題意;B、C、D均與題意不符。12.答案:A解析:①②正確,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這表明我國堅持共享發展,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權利,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③錯誤,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屬于再分配而不是初次分配;④錯誤,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不能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故選:A。13.答案:(1)①社會保障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組成,還包括慈善活動、企業年金、社區服務等大量補充性社會保障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②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該觀點是錯誤的。①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社會保障體系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③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解析:(1)本題要求簡要說明我國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及其功能??蓮纳鐣U象w系的組成,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組成,還包括慈善活動、企業年金、社區服務等大量補充性社會保障形式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功能,主要是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等方面簡要說明。(2)有人認為,社會保障水平越高,經濟社會越發達。本題要求請運用我國的社會保障的知識對此加以評析。可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等方面,說明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社會保障體系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因此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否則就難于持續發展。由此說明該觀點是錯誤的。14.答案:(1)①擴大內需,有利于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②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③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解析:(1)本題要求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回答中央提出"著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有何經濟意義?結合材料"著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可從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回答。(2)本題要求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回答為什么要"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可結合課本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知識,從實體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回答。必修2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第一框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1.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客觀必然性(1)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必然性:個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決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就決定了我國現階段必須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意義必然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除了公有制范圍內的按勞分配,與多種所有制經濟相適應,還存在多種分配方式,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意義: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3.按要素分配的種類及其形式種類對應形式按資本要素分配儲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紅利、債券所得利息等按勞動要素分配民營、外資企業中或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勞動者的工資、獎金、津貼,個體經濟中的勞動者收入按技術要素分配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所獲得的收入按慣例要素分配企業管理人員(如職業經理人)憑借管理才能,在生產經營中按貢獻參與分配獲得的收入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場信息、管理方案和問題解決方案所獲得的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轉讓金等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國民收入分配的兩個階段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5.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①要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②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③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④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第二框我國的社會保障1.社會保障的作用(1)社會保障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2)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3)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1)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到權責清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5)總之,加強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3.完善社會保障,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對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盡力而為是民生工作的價值取向,強調黨和政府的責任擔當和主動作為;量力而行是民生工作在現實條件下的基本選擇,強調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精神。這兩方面缺一不可,體現了兩點論的科學方法。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民生保障水平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需要循序漸進、積少成多、由量變發展到質變。落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一重大原則,要求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從保障基本權益做起,特別是在工資收人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上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不能做超過發展階段和財力水平的事情。只要一件事情接著-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久久為功,保障和改善民生必有成效。二是社會保障是國家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進而達到特定目標的制度安排。一方面,社會發展變化決定著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變化。如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不僅需要建立相應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還需要有發達的老年福利事業。社會發展客觀上決定著社會成員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如果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國家或社會便會因風險的發生而形成社會問題。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需要相應的財力支撐。如果沒有相應的財力,社會保障制度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因此,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它決定著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0-2021學年高一政治人教統編版期末復習單元知識檢測 必修2 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試題).doc 2020-2021學年高一政治人教統編版期末復習重難點知識集錦 必修2 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知識點).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