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光合作用》 508026035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浙科版《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五節《光合作用》中光合作用的過程,包括光反應和碳反應的過程。光合作用的過程”的教學是學習“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的基礎,也與《選修2 生物科學與社會》中“生物科學與農業”、“生物科學與環境保護”所反映的生態學方面的一些熱點問題,如糧食、能源也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光反應和碳反應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又無法在試驗中讓學生看到這些變化,因此如何比較完整地呈現光反應和碳反應的過程,有效地展開課堂教學,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86995175895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說出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2、說明光反應和碳反應過程及相互聯系。 3、概述光合作用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掌握思維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85090563880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認同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合成代謝,形成科學的精神和態度,認同科學方法在科學發展上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444573660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課件及、模型及掛圖 2、學生準備:教材。 762092710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細胞內最基本的分解代謝細胞呼吸,請同學們描述細胞呼吸過程? 學生:個別表達,同學補充,明確細胞呼吸是細胞內糖的氧化分解過程。 教師:那細胞中的有機物是如何合成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生物界最基本的合成代謝光合作用。 【講授新課】 光合作用的場所 教師:同學們知道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嗎? 學生:回答,綠色植物綠色細胞的葉綠體中。 教師:補充,原核生物如藍藻也可進行光合作用。 教師:葉綠體的結構如何?出示葉綠體圖,說出各結構名稱。 學生:回憶細胞結構中所學的并回答。 二、光合色素 教師:同學們想過為什么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學生:思考并試回答。 教師:因為葉綠體中有可吸收轉化光能的光合色素。下面我們來學習這些色素的種類及顏色。以資料的形式展示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含量及功能。并告知學生,葉綠體中色素位于類囊體薄膜上,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位于類囊體薄膜和葉綠體基質中。 學生:觀察記錄記憶。 教師:光合作用是如何發現的呢? 三、光合作用的發現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經典實驗,分別從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角度分析。 學生:閱讀理解并分析,試表述結論。 教師:師生互動完成下表內容的學習 年代 創新發現人 創新實驗設計思路及現象 實驗結論 1771年 普時斯特利 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放在密閉玻璃罩內,現象:蠟燭不易熄滅。 小鼠與綠色植物放在密閉玻璃罩內,現象: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864年 薩克斯 把綠色植物放在暗處幾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淀粉)消耗掉,然后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一半無顏色變化,曝光的一半則呈深藍色。 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淀粉 1880年 恩吉爾曼 水綿 + 好氧細菌 黑暗、 顯微鏡 沒有空氣 觀察 73152073660 極細光束照射葉綠體 完全曝光 現象:好氧細菌只 現象:好氧細菌集 集中在帶狀葉綠體 中在帶狀葉綠體所 被光束照射到部位 有受光部位的周圍 附近。 (遠離葉綠體的其 余部位分布很少) 氧氣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20世紀30年代 魯賓和卡門 實驗方法是同位素標記法 38862086360 H218O、CO2→現象:釋放的氧氣全是18O2 即向植 物提供 H2O、C18O2→現象:釋放的氧氣全是O2 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于水 四、光合作用的過程 教師:由上述經典實驗可知光合作用是:CO2+H2O(CH2O)+O2 教師:下面我們學習具體過程,利用課件或掛圖分兩個階段為學生講述光合作用過程 學生:認真聽講,并理解光合作用的實質 物質轉化:CO2和H2O→有機物(糖類、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是光合作用的直接產物) 能量轉換:光能ATP中的活躍化學能有機物中的穩定化學能 實質: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教師:展示光合作用總的反應式。 學生:試著自己書寫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及總的反應方程式。 五、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 教師:生物界有機物的來源主要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請同學們試表達光合作用的意義。 學生:分析思考并試回答。 教師:修正并給出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1、為生物界提供有機物(一切生物的最終能量來源都是太陽能);2、使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3、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4、對生物進化具有重要作用 【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小結。 學生:回憶回答所學知識。 -20955154940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