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上第一章5-6節知識點+練習 第5節 酸和堿之間發生的反應 酸堿反應(中和反應) 概念:酸和堿之間發生反應能生成鹽和水 NaOH+HCl = NaCl+ H2O H2SO4+ 2NaOH = Na2SO4+ 2H2O 酸堿反應的實質: H+ + OH— = H2O 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酸堿反應,如酸和金屬氧化物、堿和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等 酸堿反應的應用 農業上:施加熟石灰[Ca(OH)2]來降低土壤的酸性(不用氫氧化鈉,因為堿性過強) 工業:用熟石灰處理酸性的工業廢水 第6節幾種重要的鹽 鹽 定義: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結合的化合物。如氯化鈉,硝酸鈣 說明:所含的陽離子不一定都是金屬離子 幾種鹽的性質 幾種鹽的性質 物質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用途 碳酸鈉(純堿、蘇打)Na2CO3 小蘇打 NaHCO3 白色粉末狀固體,易溶于水 ①水溶液呈堿性,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③與酸: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 ④與堿: 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 食品、造紙工業中的發泡劑、洗滌劑 碳酸鈣(大理石)CaCO3 白色固體物質,不溶于水 ①與酸: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②高溫分解: CaCO3 =高溫= CaO+ CO2↑ 建筑材料,補鈣劑 (食鹽)NaCl 白色晶體,易溶于水 ①與鹽: NaCl + AgNO3 = NaNO3 + AgCl↓ 配置生理鹽水,調味品,化工原料 化學方程式: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CaCO3CaO+CO2↑ 由于鹽溶液不一定顯中性,可能顯酸性或堿性,故某些鹽溶液也能使酸堿指示劑變色。如Na2CO3溶液顯堿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幾種常見離子的顏色: Cu2+藍色(包括氯化銅、硫酸銅、硝酸銅) Fe3+ 黃色(同) Fe2+淺綠色(同) 常見物質的顏色 鐵粉-黑色 -紅棕色 --黑色 -紅褐色沉淀 銅--紫紅色(或紅色) -黑色 -藍色絮狀沉淀 復分解反應 定義: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復分解反應是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復分解反應成立的條件: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 通式:AB + CD = AD + CB 判斷方法 判斷一個反應是不是復分解反應不能僅僅依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來判斷,還必須看反應的實質。例如: 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不屬于復分解反應,因為兩種反應物沒有相互交換成分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從形式上來看,雖然該反應的產物有三種化合物,但卻屬于復分解反應,該反應的實質是CaCO3 + 2HCl = CaCl2 + H2CO3,H2CO3不穩定分解為H2O和CO2,因此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常見鹽的溶解性口訣 鉀鈉銨鹽硝酸鹽,放入水中不見臉; 硫酸鹽類也易溶,但要除去鈣鋇銀; 鹽酸鹽中去白銀,碳酸鹽溶鉀鈉銨。 練習 化肥碳酸氫銨具有以下性質:易溶于水,受潮時在常溫下即能分解放出氨氣,溫度越高分解越快,遇堿性物質時也會放出氨氣.該化肥在運輸、貯存和施用中做法錯誤的是( ?。?A.運輸時注意密封 B.貯存時不能受潮或暴曬 C.與草木灰混合施用 D.施用后立即蓋上 2.下表物質中含有少量雜質,其中除雜方法正確的是 3.向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測得燒杯中溶液的pH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點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NaOH和NaCl B .b點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 C .c點表示NaOH和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D .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4.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5.以下四組物質中,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呈無色的一組是( ?。?A.?HCl??? NaCl?? ZnSO4??? B.?MgCl2???? NaNO3???? KOH C.?Na2CO3?? BaCl2? CuSO4??? D.?KCl???? NaCl????? NaNO3 6.已知向某碳酸鹽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至過量,生成氣體的質量(m)與加入鹽酸的體積(V)的關系如圖一所示.現將1.12g?KOH和1.38g?K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稀鹽酸,圖二是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繪制的產生氣體的質量(m)與稀鹽酸的體積(V)的關系的示示意圖.下面判斷正確的是( ?。?A. 甲圖正確 B. 乙圖正確 C. 丙圖正確 D. 無法判斷 7.室溫時,隨著向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燒杯內溶液中的溶質質量變化如圖所示(忽略溶液溫度的變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a點溶液中有兩種溶質 B.?b點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變藍 C.?c點燒杯內液體的pH=7 D.?d點溶液中有較多的Ba2+、OH-、SO、H+ 8.已知A-I均為初中科學常見的物質,其中組成A、C兩種氣體的元素相同,且C是常見的溫室氣體,B是鐵銹的主要成分,D是單質,F是鹽酸鹽,根據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圖中反應條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問題: (1)D的化學式為___. (2)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___ . (3)若反應②在植物體內進行,這個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形式是__ . 9.有一包固體,可能由硝酸銅、硫酸鈉、氯化鈉、碳酸氫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探究該固體的組成,某化學小組設計并開展以下實驗:有一包固體,可能由硝酸銅、硫酸鈉、氯化鈉、碳酸氫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探究該固體的組成,某化學小組設計并開展以下實驗: 已知,步驟Ⅰ中固體全部消失,溶液呈藍色.無氣泡產生.步驟Ⅱ、Ⅲ中均可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請回答下列問題: (1)原固體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 (2)原固體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質是,證據是 . (3)步驟II中產生白色沉淀的化學方程式是 . (4)步驟Ⅲ所得藍色濾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 10.某化學興趣小組通過如下實驗由廢鐵屑制備硫酸亞鐵晶體(FeSO4·7H2O ):???? ①在洗滌過的廢鐵屑中加入適量稀硫酸,反應結束后過濾。???? ②將濾液轉入到密閉容器中,靜置、冷卻析出硫酸亞鐵晶體。???? ③待結晶完畢后,濾出晶體,用少量低溫的水洗滌晶體3 次。????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在步驟①過濾時,所需用到的玻璃儀器中,除了漏斗、燒杯外,還需???????? (2 )寫出步驟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3 )步驟③中洗滌晶體用的水必須少量且低溫,其原因是?????????? ??? (4 )為了判斷步驟③中晶體表面吸附的硫酸是否洗凈,有人向第3 次洗滌液中滴加硝酸鋇溶液和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以此證明該晶體并未洗凈。該結論是否可靠?為什么?????????????????????????????????????? 11.根據大量的實驗總結得出酸堿鹽之間相互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氣體或水。依據該條件,某化學小組的同學推斷稀硫酸和氯化鎂溶液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為了進一步確認該推斷的可靠性,該小組同學將一定量稀硫酸和一定量氯化鎂溶液在燒杯中混合后,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 (1)甲同學取燒杯中混合溶液分別進行以下兩個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如下。請依據實驗現象填寫實驗結論: ? (2)乙同學看到甲同學的實驗報告后,認為甲同學的結論不正確,原因是_____。為了進一步確認兩者沒發生反應,還需檢驗燒杯內的混合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鎂。于是,乙同學設計了如下兩個實驗: ①取少量燒杯內的混合液于試管中,逐滴加入過量的_____溶液,證明了混合液中含有Mg2+.整個實驗過程中乙同學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_____。 ②乙同學另取少量燒杯內的混合液,通過實驗成功地檢驗出混合液中含有Cl﹣.他設計的方案為_____(寫出操作和現象)。 (總結)通過上述實驗,該小組同學證明了稀硫酸和氯化鎂溶液確實沒有發生反應。 食用堿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課外探究小組為測定市售食用堿中Na2CO3的含量,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 設計思路:用空氣將裝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緩緩吹入裝置D中,利用裝置D的質量變化測定食用堿中Na2CO3的含量.請結合實驗裝置和設計思路,回答下面問題: ①裝置D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 ②裝置A的作用是___ ,裝置E的作用是___ ; ③緩緩通入空氣的目的是__ _. ④若撤除裝置A,直接通入空氣會導致實驗結果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若撤除裝置C,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是___ . 某同學在探究中和反應實驗時設計如下方案:將適量稀鹽酸倒入錐形瓶中,滴入 酚酞溶液后,慢慢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并不斷攪拌.通過溶液剛剛變紅來判斷中和 反應恰好完成.請分析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14.工業鹽酸中通常含少量FeCl3而呈黃色,小亮為測定某工業鹽質酸中HCl的含量進行如下實驗,取某工業鹽酸50g,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NaOH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沉淀的質量與加入的NaOH溶液質量的關系如右圖所示;且當加入的NaOH溶液質量至一定質量時,對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的質量進行了測定,部分數據如下表,請根據表格和圖象完成下列問題: 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g 25 50 75 100 所得溶液的質量/g 75 100 125 m (1) 開始沒有產生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 (2) 求該工業鹽酸中HCl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3) 求表中m的值。 當NaOH溶液加至86g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結果保留到0.01%) 答案 1-7CBDDD CC (1)Fe;(2)Fe2O3+6HCl═2FeCl3+3H2O;(3)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1)硝酸銅、硫酸鈉; (2)碳酸氫鈉;向固體中加過量稀鹽酸,無氣泡產生; (3)Na2SO4+Ba(NO3)2==2NaNO3+BaSO4↓; (4)硝酸、硝酸鈉、硝酸鋇、硝酸銅; (1 )玻璃棒 (2 )Fe+H2SO4=FeSO4+H2↑ (3 )因為晶體易溶于水,溫度越低,溶解度越小,用水越少,晶體損失越少. (4 )不可靠;不論是否洗干凈,洗滌液中一定含有SO42- ?H+?? SO42﹣??可能反應后硫酸有剩余??;?氫氧化鈉??;產生白色沉淀 ;??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過量的硝酸鋇溶液,然后加入硝酸銀,產生白色沉淀 ①Ba(OH)2+CO2=BaCO3↓+H2O; ②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防止進入裝置D中; ③使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完全反應; ④偏大,偏大. 不合理,恰好反應時溶液呈無色 氫氧化鈉與鹽酸先反應;29.2%;148.92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