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1.通過探究活動,歸納說出蒸騰作用的定義,說明葉片面積與散失水分的關系。2.觀看演示實驗,學習制作葉片臨時切片,識記葉片的結構(重點、難點)。二、教材分析蒸騰作用是綠色植物的一項重要的生理活動,它對維持植物體內水分的含量,以及在高溫季節降低植物體的溫度等生理活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材對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知識的構建,從實驗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入手,使學生確信植物具有蒸騰現象,接著引導學生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葉片的結構及蒸騰作用的意義等。 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葉片的結構,學生才能透徹理解蒸騰作用的知識,同時為以后講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礎。而葉片的結構又是與其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充分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把這一點講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這種生理現象對于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會誤認為這種現象對于植物體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本教材強調指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的意義,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打下堅實的基礎。三、學情分析:本節教學內容包括植物蒸騰現象和蒸騰作用的意義,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植物輸導組織及功能,并在上節植物類群中知道了從蕨類植物開始出現了輸導組織,才能讓植物對水分等營養樹木里比在其他環境涼爽的生活經驗。課堂教學可以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以“為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為題展開討論,促使學生更改思考,激發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和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1.播放優雅的古典音樂,讓學生體會上課前躁雜與上課后的優美,從而呈現兩幅場景讓學生體味悠然的在樹蔭下乘涼的人們談笑風生;陰冷的森林與馬路上驕陽下急行的人們汗流浹背。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想了解的問題。3.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我們今天就共同來研究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同學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為什么人們在樹蔭下就感覺到涼快?為什么路旁的行道樹不會被太陽灼傷?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2分鐘1.導入蒸騰作用的現象①天氣炎熱的時候,人們出了汗會感覺到涼快,為什么?②夏天洗完澡后不擦水,刮風時覺得冷?③嘗試解釋:為什么在樹蔭下會感覺到涼爽?教師在前面學生推測、爭論的基礎上提示: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學生討論:水分蒸發會帶走周圍的熱量學生猜測:大樹也會散失(蒸發)出很多水分,吸收了周圍的熱量,降低了氣溫。利用學生原有知識過渡到新知。[]展示課前探究結果10-15分鐘得出結論3分鐘一、植物的蒸騰現象1.探究綠色植物的蒸騰現象⑴提出問題:植物能夠散失(蒸發)出水分嗎?⑵作出假設:。⑶制定計劃:小組同學討論,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匯報。⑷實施計劃:小組成員之間協作,各自運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楊樹枝條,大塑料袋,錐形瓶),操作實施自己的計劃。⑸得出結論:由學生討論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實物或者多媒體展示事先做好的實驗,展示實驗現象。)⑹表達與交流:在班板內找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實驗裝置,并說明所得結論。2.探究葉片面積與植物散失水分的關系。過渡提問:植物散失水分可能與什么有關呢?⑴提出問題:葉片面積與植物散失水分有關系嗎?⑵作出假設:。⑶制定計劃:小組同學討論,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提示:控制實驗變量,設計對照試驗)⑷實施計劃:小組成員之間協作,各自運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帶葉的枝條、錐形瓶、量筒、脫脂棉、清水、塑料袋、),操作實施自己的計劃。⑸得出結論:由學生討論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實物或者多媒體展示事先做好的實驗,展示實驗現象和數據。)⑹表達交流①在探究實驗中為什么要將錐形瓶塞上脫脂棉?②實驗裝置為什么放在陽光下照射?⑺延伸探究植物失水的多少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請選擇某一因素(例如:光照、溫度……)進行探究3.總結歸納:通過前面的一系列研究,你能否概括一下:水分是怎樣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蒸騰作用的概念:引導學生延伸思考:蒸騰作用與水分的自然散失是一樣的過程嗎?既然蒸騰作用與葉片有關,那么葉片的結構是怎樣呢?傾聽,提問,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表述過程引導學生識記葉片結構:表皮柵欄組織葉片葉肉葉脈海綿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科學探究:作出假設:植物能夠散失(蒸發)出水分。學生的實驗裝置可能有以下兩種:①用塑料袋罩住一部分枝葉,扎緊,放入錐形瓶中;②用塑料袋罩住一部分沒有葉片的枝條,扎緊,放入錐形瓶中。得出結論:植物能夠散失(蒸發)出水分。[]小組討論:植物散失水分可能與葉有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科學探究:作出假設:葉片面積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小組為單位利用提供的材料器具設計方案。⑴選取相似的兩個枝條,一保留全部葉,另一去掉大部分葉。⑵兩一樣的錐形瓶編號甲、乙,借助量筒注入等量(200ml)清水。⑶將兩枝條分別插入兩錐形瓶內脫脂棉塞緊瓶口。⑷將兩裝置放在相同陽光照射環境下一段時間。⑸學生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葉片面積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學生交流成功之處,及改進之處。學生討論:①防止錐形瓶內清水蒸發,影響實驗結果。②有助快速觀察到實驗現象。學生課下完成。[]學生總結歸納:蒸騰作用概念: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葉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學生討論后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經過完善后,總結出蒸騰作用的定義學生展示葉片觀察實驗的成果,分析圖片中葉片的結構及各部分的特點學生看投影,識別結構思考回答問題。1.秋季落葉,一般哪個面朝下?為什么?2.水分主要是從葉什么部位散發出來的?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可以降低教學難度,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先探究水分散失的現象,再探究水分散失的影響因素。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體驗探過程,強調探究步驟的科學規范。充分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思想適當拓展延伸,提高探究能力。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機會,強化實驗效果及時總結表達交流有助于學生互相學習,提高學效率。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思考合作探究20分鐘我們了解了葉片結構,知道了氣孔的組成,那么讓我們深入思考一下幾個問題,要求先獨立思考(5分鐘),然后小組討論,準備展示:1、保衛細胞是如何控制氣孔的張開與閉合?2、葉片表皮細胞特點是什么?(簡煉詞語描述)這些特點適合發揮怎樣的功能?3、葉肉是怎么組成的?這些細胞的特點有哪些?(兩個詞語描述)這些特點又與什么樣的功能相適應?4、葉脈就像是一根管道。你推測葉脈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先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充分進行小組討論,并自動分工,準備小組的展示。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和方法,體會合作共贏的成功。小組展示(4分鐘)將黑板分成四部分,讓學生進行板書,用最精確的語言描述答案。在學生板書講解過程中,遇到困難,先讓其他同學解答,遇到不會的,進行精讀點撥。學生上臺展講,用模型說明保衛細胞吸水與失水時,氣孔的變化。其他問題個人上黑板,邊書寫,邊講解,下面的同學進行補充。體會到葉片細胞的結構特點,與功能相適應的規律。為后面的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學習打下基礎。鞏固提高5分鐘1.炎熱的夏季樹林里空氣濕潤,涼爽宜人原因是( )A.光合作用降低了二氧化碳濃度和空氣的溫度B.呼吸作用吸收了大量的熱量,降低了空氣的溫度 C.蒸騰作用降低了樹木的溫度,提高了大氣的濕度D.呼吸作用產生了大量水分,提高了空氣的濕度,降低了溫度2.徒手制作葉片橫切面臨時切片時,選用的材料應是()A.干燥的葉片B.新鮮的葉片C.烘烤過的葉片D.經沸水處理過的葉片3.下列物質中哪一種不能通過氣孔出入?()A.氧氣B.水C.淀粉D.二氧化碳4.保衛細胞區別與其它表皮細胞的特點是()A.形狀不同B.大小不同C.結構不同D.保衛細胞含葉綠體5.森林地區,降雨量往往較多,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光合作用旺盛,釋放水多B.呼吸作用旺盛,釋放水多C.根系發達能保持水土,蓄水很多D.蒸騰作用使大氣濕度增大6.春季植樹時,移栽的樹苗常常要剪去大量的枝葉,菜苗和花草移栽后要遮陽,這些措施是為了( )A.為了移栽方便B.降低呼吸作用C.降低光合作用D.減少水分蒸騰7、下面關于葉脈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葉脈是葉的骨架,對葉片有支持作用B.葉脈有平行葉脈和網狀葉脈C.葉脈中有導管和篩管兩種管道D.葉脈的主要功能是輸送水分和無機鹽,制造有機物學生嘗試回答:1.增大空氣濕度增大降水量。2.減少蒸騰作用對植物水分的過度散失。3.氣溫低,減少蒸騰作用對植物水分的散失。4.蒸騰作用吸收熱量。及時鞏固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板書設計植物向外散失水分→植物蒸騰作用現象課后反思教學思路:《植物的蒸騰作用》是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圍繞蒸騰作用這一中心概念,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蒸騰作用的定義,二是葉片的結構及影響因素,三是蒸騰作用的意義。考慮到學生實際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教材內容內在的邏輯關系,我將此節內容分成兩部分進行講授。第一課時是蒸騰作用的定義和與蒸騰作用密切相關的葉片的結構。第二課時是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和蒸騰作用對植物體的意義。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我的教學設計及目的如下表所示:教學步驟及環節達到的教學目的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二.教學過程:(一)探究活動一:綠色植物的蒸騰現象【自主學習一】(二)探究活動二:葉片面積與植物散失水分的關系【自主學習二】觀看制作葉片臨時切片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知識梳理】【課堂小結】【基礎達標】【反思總結】傾聽實驗匯報,觀察實驗結果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歸納總結蒸騰作用的定義傾聽實驗匯報,觀察實驗結果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說明葉片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學會臨時切片的制作,認識葉片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形態功能特點小組合作,通過看圖片,標注名稱,組成葉片細胞與對應功能的連線兩個練習活動,深化認識葉片結構,突破重難點。梳理本節課內容學生自我總結課堂知識鞏固課后反思: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是人學習知識的一般規律,因此,也是初中教學一個基本的教學過程和方法。特別是理工科目,只有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手所為,才會讓學生對抽象的理性認知充分認可,這也是逐步提高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的基本要求。然而,過去由于種種物質和技術的限制,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環節,往往死記硬背內容的多,耳聞目睹、親手操作的內容少,這樣就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減弱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現在我們在課堂上配備了多媒體的教學設備,極大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這些技術和手段,更好的遵循了科學的教學規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盡量體現教師真正成為引導者,教師只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盡量體現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合作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我是課堂主人”、“我的課堂我自主”、“我的課堂我主宰”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學生觀。注重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在課上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基本上完成了課前老師設定的三維教學目標。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又充分發揮了全組同學的分工合作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大多數同學在其他同學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認真聆聽并及時糾正錯誤,學生學習氛圍較好。在教學設計之初,將教材內容進行簡單調整,先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蒸騰作用的現象,再認知蒸騰作用的意義。學生對于蒸發及其意義在小學自然有所了解,所以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設計問題,讓學生去探究學習效果明顯。對于探究,在課本探究葉片面積與植物散失水分的關系之前增加一探究實驗探究水分散失的現象,更有助于學生對蒸騰現象的理解,所以學習效果很好。由于學生對科學探究不是太熟練,所以課堂教學中感覺時間不是太充分,學生操作過程中不是太熟練,所以課前準備好多媒體展示實驗探究的過程可以節省些時間。今后要加強學生科學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的能力的培養,調動各種思維形式,使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思維途徑,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浸透和強化,我會繼續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