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植物的生長型和群落結構》 508026035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第二節《植物的生長型和群落結構》,安排在學習了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種組成和優勢種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植物的生長型和群落結構。在有種群、群落的概念前科學知識的前提下,為前面知識作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時也是為后面生態位、生態系統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讓學生能充分認識從個體到種群再到群落,以及生態系統的整個生命體系知識把握了方向,是學習的重點,也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內容。 -58420151130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群落中植物的生長型; 描述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材料分析,培養自學、交流能力和分析、比較、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態水平上研究方向與細胞,個體等水平的不同,增強探究生態的興趣。 6354000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 【教學難點】 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形成的原因。 -43180130810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課件及、模型及掛圖 2、學生準備:教材。 -49530159385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回顧復習,種群與群落的關系和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中各物種是個有機的組合,生命體系是個有機的整體。 學生:思考回答前面幾節學習的相關生態概念常識。 教師: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群落中植物的生長型和群落的結構。 【講授新課】 一、群落中植物的生長型 教師:什么是植物的生長型,分幾種類型呢?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 教師:課件展示各種生長型,喬木:3M以上的木本植物,包括各種樹木。灌木:3M以下的木本植物。藤本植物:木本攀援植物。草本植物:無多年生木質莖,包括禾葉草本、闊葉草本和多數蕨類植物。附生植物: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體上的植物。地表植物:地衣、苔蘚等。 學生:觀察學習,理解群落中植物的不同生長型。 二、研究生長型意義 教師:研究群落中植物的生長型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組討論并試回答,理解群落水平不同層面研究的意義。 教師:講解生長型反映了植物生活的環境條件,相同的環境條件具有相似的生長型。生長型決定群落的垂直結構。 三、群落的空間結構 教師:什么是群落的空間結構呢? 學生:閱讀教材,討論整理,小組以實例發言說明。 教師:森林生物群落分層現象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 學生:陸地群落的分層與光的利用有關,群落層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長型和生活型所決定。教師:講解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 教師:水生群落的分層現象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與陽光、溫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關。 教師:什么又是群落的水平結構? 學生:閱讀教材,討論整理,小組以實例發言說明。 教師:整理學生的討論結果,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狀況。與地形變化、土壤濕度、鹽堿度差異、光照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不同、人與動物的影響等有關。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的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常表現為集群分布(或斑塊狀鑲嵌)。 教師:引導學生區別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垂直結構的分層現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動空間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結構的分段是由于環境的光、熱、水及地形等條件對生物的選擇造成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是指不同種生物的分布差異。 教師:特別提醒學生,在高山植物群落,不同海拔地帶的植物分布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主要是受溫度制約。 群落的時間結構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群落的時間結構。 【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整理本節內容。 學生:積極參與小結本節所學生態學常識。 -20955154940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