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種群的增長方式》 508026035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四章第二節《種群的增長方式》,是在學習第一節《種群的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生態學的知識。本節內容要求學生學習兩種狀態下種群數量的增長規律,通過構建模型,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的洞察能力。高中學生對數學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學習生物學其他內容時,學生已對運用數學解決生物學中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例如,對遺傳規律的認識。因此,本節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重新建構新的知識──建構揭示生物學規律的數學模型。 8255155575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說明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 理解兩種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用模型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嘗試建構實驗環境中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的洞察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 6354000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兩種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教學難點】 建構實驗環境中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24130121285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課件及、模型及掛圖 2、學生準備:教材。 -40005159385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課件展示細菌分裂。提示:在自然界中細菌無處不在,有些細菌的大量繁殖會導致疾病。假如現有一種細菌,在適宜的溫度、濕度等環境下,每20 min左右。引導學生思考: 1.細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樣的?2.n代細菌數量是多少?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思考解決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組織討論:1.對細菌種群數量增長而言,在什么情況下2n公式成立? 2.這個公式揭示了細菌種群數量增長的什么規律? 3.在學過的生物學內容中,還有哪些生物學問題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示。 提示:數學工具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學生:討論思考。 【講授新課】 一、數學模型的建構 教師:請學生算出一個細菌產生的后代在不同時間的數量,并填寫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畫出細菌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 提示:這是在理想條件下對細菌種群數量的推測。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同數學公式相比,曲線圖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學生:分組討論并試回答。 教師:小結,在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時,常常需要建立數學模型。數學模型的表現形式可以為公式、圖表等。 學生:聽講記錄。 教師:建構數學模型的一般過程步驟是什么?引導學生分析。 學生:理解建立數學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建立模型,模型的檢驗與修正。 教師:下面我們嘗試建構理想環境下繁殖的種群增長模型,某動物種群的起始數量為N0,此后每年的種群數量都為前一年的λ倍,則一年后該種群的數量應為? 二年后該種群的數量為?t年后則為? 引導學生分析。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思考解決問題。 “J”型曲線(指數增長) 教師:師生討論推理N1= N0λ,N2= N1λ = N0λ2,Nt = N0λt 學生:修正反思這一公式模型與數學函數的關系。 教師:我們能不能繪制成曲線模型呢?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思考解決問題。 教師:用“J”型曲線分析理想環境中種群的數量變化。 學生:體會由現象建構的模型,反過來可解釋現象。 教師:自然界中有此類型嗎?給出生態入侵的例子讓學生分析。 教師:種群在什么條件下呈指數增長? 學生:反思回答。 三、“S”型曲線 教師:那實際環境中一般種群增長規律是怎么的呢?課件展示高斯(Gause,1934)把5個大草履蟲置于0.5mL的培養液中,每隔24小時統計一次數據,經過反復實驗的數據,引導學生建構模型。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思考解決問題。 教師:師生互動建立“S”型曲線模型。 教師:用“S”型曲線模型解釋種群數量變化。 學生:體會由現象建構的模型,反過來可解釋現象。 教師:如何建立“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數學模型”,我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表述,學生互相修正完善體液免疫的作用。 四、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教師:如何建立“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數學模型”,我們應該怎么做?指導學生完成課本72~74頁實驗過程。 學生:參與探究。 教師:全程指導評價學生的實驗過程,直到建立曲線模型。請同學們用你親自實驗繪出的曲線,來檢驗我們前面建構的兩種模型。指導學生解釋檢驗。 學生:思考體繪建構模型后用眾多的現象檢驗修正的思想。 【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兩種模型。 學生:參與小結。 -20955154940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